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73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91653篇;相关期刊112种,包括家庭保健、东方药膳、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二十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第二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第二十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 等;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相关文献由384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明德、赵永祥、郭海英等。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9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1653 占比:99.81%

总计:91826篇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发文趋势图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研究学者

  • 杨明德
  • 赵永祥
  • 郭海英
  • 马洪喜
  • 任萍
  • 刘景春
  • 刘菊容
  • 吴慧丽
  • 吴燕珍
  • 唐军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超; 吴雪飞; 赵志旭
    • 摘要: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酯联合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5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62例给予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6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替诺福韦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基因水平、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IV-型胶原、层黏蛋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水平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乙型肝炎病毒基因、透明质酸、IV-型胶原、层黏蛋白、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降低,但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诺福韦酯联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效果确切,能够显著降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水平,减轻肝纤维化,改善肝功能。
    • 包超楠; 李春艳; 孟华; 白托娅; 石悦
    • 摘要: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alcoholic cirrhosis,AC)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hepatitis B cirrhosis,HBC)及酒精合并乙型肝炎后肝硬化(AC+HBC)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首次诊断的356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2例,女64例,年龄(56.33±10.89)岁。按病因分为AC组81例,HBC组220例,AC+HBC组55例。分析比较三组肝硬化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肝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C组患者腹胀、肝掌、蜘蛛痣、黄疸、腹水、腹壁静脉曲张的发生率均高于HBC组,而右上腹痛的发生率低于HBC组(P<0.05)。AC+HBC组患者腹水、腹壁静脉曲张的发生率均低于AC组(P<0.05)。AC+HBC组患者蜘蛛痣、黄疸的发生率均高于HBC组(P<0.05)。AC组和AC+HBC组患者的天冬氨酸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及天冬氨酸转移酶/丙氨酸转移酶(AST/ALT)比值均较HBC组高,而白蛋白(ALB)均较HBC组低(P<0.05)。AC+HBC组患者AST较AC组高(P<0.05)。AC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高于HBC组(P<0.05),HBC组和AC+HBC组患者肝细胞癌的发生率均高于AC组(P<0.05)。结论AC和HBC患者在临床表现、肝功能指标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应该根据各自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 康二春
    • 摘要: 目的:探讨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给予临床护理干预后对其院内感染发生率产生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84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参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方式完成疾病护理,研究组采用临床护理干预方式完成疾病护理。比较两组院内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呼吸系统感染率、消化系统感染率以及其他位置感染率)总发生率、疾病不确定感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情感评分、躯体能力、睡眠质量、强迫症状以及人际关系)、护理满意度评分(护理态度、护患关系、护理细节、护患配合、护理效果)。结果:对两组患者的院内感染情况实施评定,研究组院内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呼吸系统感染率、消化系统感染率以及其他位置感染率)总发生率相较于参照组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疾病不确定感评分相较于参照组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情感评分、躯体能力、睡眠质量、强迫症状以及人际关系相较于参照组显著提升(P<0.05);研究组护理态度、护患关系、护理细节、护患配合、护理效果相较于参照组显著提升(P<0.05)。结论:临床护理干预相较于传统常规护理干预的效果更优,可将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将疾病不确定感改善,有效将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提高,可促进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良好预后。
    • 付远兰; 杨正波
    • 摘要: 目的:本文研究临床护理干预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20年6月作为研究时间.研究对象纳入我院诊治的78例患者.根据患者护理方法的差异分组.对照组患者予以优质护理.研究组患者予以优质护理基础上加入人文关怀.每组患者数量均为39例.护理期间采集各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院内感染情况以及护理工作满意度等数据.结果:研究组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数量为:3例(7.69%).对照组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数量为:16例(41.03%).对照组出现院内感染的数量多于研究组.此外,对照组满意度:69.23%(27例).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干预满意度:94.87%(37例).对照组的满意度低于研究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针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进行护理时,通过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情况,进一步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工作的满意程度,应当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积极应用.
    • 皮军
    • 摘要: 目的:探析三种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对Child-Pugh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8月-2019年7月收治的138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A、B、C组,各46例.A组应用拉米夫定治疗,B组应用恩替卡韦治疗,C组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对比三组HBV DNA载量、HBeAg转阴率、Child-Pugh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三组HBV DNA病毒载量,以及ALT、AST和TBIL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6、12个月后,B组的Child-Pugh评分明显低于A组与C组(P0.05).B组的HBeAg转阴率明显高于A组和C组(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是有效的,其中恩替卡韦的疗效最佳,能有效控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王岗; 朱琦; 唐娟; 陈新; 车德亚
    • 摘要: 目的:观察利水消臌方联合中医外治法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中药组、联合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基础治疗;中药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加服利水消臌方;联合组患者在中药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腹部外敷和足三里、蠡沟穴位注射参麦注射液.连续治疗4周,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腹围、24 h尿量、临床症状积分(腹部胀满、脘闷纳呆、神疲怯寒、下肢水肿)、肝脏超声评分、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球蛋白比(A/G)、总胆红素(TBil)、内皮素1(ET-1)、NO的水平变化,并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4周后联合组患者在腹围和24 h尿量变化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Bil、A/G、ALT、ET-1、NO指标改善则优于其余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水消臌方联合中医外治法,可显著提高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治疗效果,临床应用方便,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陈兴; 刘伟锋
    • 摘要: 目的 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采用肝复乐片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后的Child-pugh的评分及血清AFP水平改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在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80例作为该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恩替卡韦治疗(n=40)联合肝复乐片治疗(n=40),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案对患者Child-pugh的评分及血清AFP水平变化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大于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14,P=0.043),且观察组治疗后的Child-pugh的评分、肝功能及血清AFP水平均相比常规组改善效果较为明显,经对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复乐片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后对其Child-pugh的评分及血清AFP水平改善效果明显,可进行临床推广及采纳.
    • 吴燕珍
    • 摘要: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后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肝功能及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6月患有乙肝后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的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n=51例)和对照组(n=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观察组采用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改善状况、血糖情况以及血清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TBIL、ALT、AST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FBG,2hPG,HbAlc的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IL-6,IL-10和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恩替卡韦能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促进肝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体内血清炎性水平,控制患者机体内的血糖含量.
    • 林国秋; 赵蔚
    • 摘要: 目的 探讨乳果糖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效果及对自发性腹膜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本院12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单独恩替卡韦治疗组(单独治疗组)和乳果糖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每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HBV-DNA水平、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肝功能、临床疗效、HBV-DNA转阴、自发性腹膜炎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HBV-DNA水平、肝功能Child-Pugh评分、ALT、AST、TBIL水平均降低,且联合治疗组低于单独治疗组(P0.05).结论 相较于单独应用恩替卡韦,乳果糖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效果显著,更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自发性腹膜炎发生率.
    • 吴燕珍
    • 摘要: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后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肝功能及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6月患有乙肝后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的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n=51例)和对照组(n=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观察组采用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改善状况、血糖情况以及血清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TBIL、ALT、AST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FBG,2hPG,HbAlc的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IL-6,IL-10和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恩替卡韦能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促进肝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体内血清炎性水平,控制患者机体内的血糖含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