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社会学
艺术社会学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54篇,主要集中在艺术理论、绘画、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8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26242篇;相关期刊167种,包括中国图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生活·文海艺苑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三届全国艺术青年学者论坛、2007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十二届全国艺术学年会暨“跨界视野中的艺术理论”学术研讨会等;艺术社会学的相关文献由233位作者贡献,包括卢文超、尹庆红、张维等。
艺术社会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6242篇
占比:99.04%
总计:26496篇
艺术社会学
-研究学者
- 卢文超
- 尹庆红
- 张维
- 彭海云
- 李公明
- 杜晓杰
- 王永豪
- 乔莹
- 代迅
- 冯白帆
- 周计武
- 宋建林
- 尹健君
- 应舒悦
- 应逸翔
- 廖瑜
- 张丹
- 张静
- 李小汾
- 李蔓
- 杨紫钰
- 牛临贞
- 王建刚
- 王星星
- 王智洋
- 诸葛沂
- 贾强
- 赵继学
- 郑磊
- 阳露
- 阿尔弗雷德·吉尔
- 陈月青
- 陈池瑜
- 陈浩
- 陈维艳
- 陶东风
- 陶小军
- 韩聪慧
- 齐保皓
- 一丁
- 严俊
- 于雪琴
- 任慧慧
- 何丽
- 何亭
- 何屹
- 何蒨
- 佟玉洁
- 侯文辉
- 修海林
-
-
赵滨然
-
-
摘要:
艺术社会学是介于艺术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种新型科学,它以社会学的角度来审视艺术,不但拓展了艺术学的范围,还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艺术学的方法,受到了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基于此,从艺术史论视角研究艺术社会的潜能,首先介绍艺术社会学的概念、发展历史和研究方向,之后指出艺术社会学的三种范式,最后对研究艺术社会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
-
肖十川;
李晓虎;
任慧慧
-
-
摘要:
抗战初期的木刻版画是艺术社会学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实践,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所影响的政治、文学、教育、美学等是木刻版画发展的思想土壤,它的社会介入是在各艺术团体有组织的活动中完成的,直面现实是其发展的具体方法,也是发展的审美结果。
-
-
-
林铮
-
-
摘要:
珍妮特·沃尔夫的《美学与艺术社会学》以艺术社会学中的艺术特殊性为核心问题,通过系统梳理以往的还原论式的艺术社会学、形而上学美学和现象学美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考察具体社会历史中的审美经验问题提出了新的方向,勾勒出了社会学美学的框架。
-
-
吴凤婷
-
-
摘要:
艺术理论是人类艺术实践经验的归纳和总括,对艺术创作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艺术社会学、艺术图像学、艺术阐释学是艺术与其他学科交叉的产物,通过从不同的视角来"观看"作品,从而产生新的思考与方向,为艺术的发展提供新构思;而《骷髅幻戏图》作为中国绘画中比较特别的绘画题材作品,引发了后世无限的想象。从这幅画中能体验到当时绘画者所表现的社会环境、人文思想及象征意象等,以此获得启发思索;艺术的发展与提高需要理论的研究支持,艺术观念的革新可以给创作者更多的创新思路,从而使艺术学科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
-
何丽
-
-
摘要:
通过对谢稚柳书法研究现状的评析,梳理出学界当前对谢稚柳书法研究方面的缺失,主要表现在谢稚柳书法研究成果远逊于绘画研究成果,对以博士论文和专著为体现形式的全面深入地书法专题研究成果至今还没有。同时,在基于当前对谢稚柳书法研究基础上关于谢稚柳书法风格形成的原因,跳出立足书法本体,艺术规律的研究,站在艺术社会学视角从时代背景、个人游历、胸襟学识等内外因素进行阐释,谢稚柳不仅是一个艺术现象,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谢稚柳不仅属于中国近现代绘画史,更属于中国近现代书法史。
-
-
杨秋华
-
-
摘要:
蕾丝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服饰元素和恒久服饰时尚的演绎者,从多个方面承载了各个时期社会价值、社会变革、社会审美的印迹,也影响了近代和现代蕾丝时尚的发展进程。文章运用艺术社会学、图像学、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从宗教信仰的物化载体到“人性觉醒”的象征,以及欧洲宫廷生活与蕾丝文化的传播与拓展两方面,对西方早期蕾丝时尚的形成、传播和发展历史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西方早期蕾丝时尚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国度的起始、逆转、辉煌,不仅取决于蕾丝纹样及工艺的精妙华贵,更取决于统治阶层炫耀财富及宫廷生活、时尚语境建构和传播的需要。
-
-
-
-
摘要:
常宝,男,蒙古族,1968年4月出生,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人,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博士,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蒙古学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民族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学学会会员、中国民族学学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建设专家咨询组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社会学(民族社会史、民族精英研究、时空与“边界”研究)、艺术社会学(符号与艺术创作研究)。
-
-
朱小意;
向云波
-
-
摘要:
基于艺术社会学视角对华宁陶历史脉络、制作技艺、工艺特征和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华宁陶的传承与保护现状。根据华宁陶传承现状的问题,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政府、传承人、社会团体组织和企业等多个群体共同传承发展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有利于保留文化历史价值、文化传承的发展以及社会情感记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等功能。
-
-
周计武;
李星
-
-
摘要:
作为一种观念和方法,艺术社会学滥觞于19世纪,形成于20世纪上半叶,成熟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作为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艺术社会学发展之初就蕴含着来自两种理论路径的张力。追溯艺术社会学的历史谱系可以发现,伴随社会学的发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的批判、反思与实践,艺术理论逐渐完成从“内结构”到“外结构”、从艺术哲学到文化社会学的范式转向。最终,一种超越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界别的、跨学科整合的研究趋势呼之欲出。它的使命不是缔造诗意的审美幻象或伟大的艺术传奇,而是穿越艺术时空的迷雾,批判性地理解与反思艺术活动的事实,在研究范式上实现艺术的祛魅。
-
-
王星星
- 《第十二届全国艺术学年会暨“跨界视野中的艺术理论”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艺术"生产者"以自己的"署名"标记作品的完工和产生,这一司空见惯的艺术生产行为,使热贡唐卡在其宗教性的基础上有了世俗化的倾向.本文从艺术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分析热贡唐卡署名产生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背景,探讨唐卡署名对现代经济发展的社会意义,以及与原生文化的摩擦与碰撞.
-
-
卢文超
- 《第三届全国艺术青年学者论坛》
| 2015年
-
摘要:
本文以霍华德·贝克尔的艺术社会学为例,探讨了艺术社会学的双重面相:一方面,它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呼应、回应或批判着既有的社会学理论;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艺术理论的性质,与既有的美学或艺术哲学理论形成制衡.无论是作为社会学理论,还是作为艺术理论,它都可能会因为这种理论诉求而对艺术现实造成扭曲,这是值得人们警惕的.
-
-
周敏
- 《2018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18年
-
摘要:
现代艺术史学科的确立是来自于西方的学术传统,从20世纪初一直到现在,中国本土艺术史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其中的问题也逐渐明显,如李凇教授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史的建构基本上是以西方话语为主要参照系的,缺乏独特的观察视点和理论体系.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尝试将视角聚焦到中国文人画的研究上来展开讨论,以乔迅和朱良志的石涛研究为例,探究两人对石涛作品解读的不同特点及各自利弊.乔迅以艺术社会学的方法刻画出石涛及其作品的诸多“现代性”面貌,但问题在于有些解读具有“理论先行”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朱良志则从哲学观念的角度诠释了石涛作品的内在价值意义,但由此也越出了艺术史的范畴,两人各自关注了艺术的不同层面.藉此,进一步讨论文人画的独特性及对此独特性有所观照的研究范式的可能.
-
-
王子琪
- 《2017第十四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
| 2017年
-
摘要:
琉璃厂是老北京以书画、古玩、书籍交易闻名,它不仅是著名的文化市场,也是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社交休闲的重要文化空间.民国初年,琉璃厂书画艺术市场空前繁荣,这是百年来琉璃厂地区积累的丰厚文化资本在新时代的增值.本文以艺术社会学为研究范式,从艺术生产、中介、消费的艺术社会过程出发,探讨琉璃成区域的文化资本的积累和流转,发现琉璃厂自下而上诞生于落榜举子、隐退官员的自发聚集,又因为为科举和翰林院供应笔墨纸砚、以及编修《四库全书》而繁荣.最终形成了文化资本丰厚的文化空间.在民初,高度封闭性和自主化的北京书画艺术世界逐渐被纳入艺术市场中,艺术生产空前活跃,文人画家、官员画家、职业画家聚集,而新的技术官僚、资本家也热衷书画艺术,消费力旺盛.与此同时繁荣的艺术市场也催生了职业化的艺术经济活动.
-
-
张丹
- 《第十二届全国艺术学年会暨“跨界视野中的艺术理论”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齐美尔虽被视为德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且同时关注艺术与社会的交互研究,但是他与艺术社会学的关系却被长期忽略了,尽管他没有提过艺术社会学的字眼,但他对现代艺术社会学的贡献却不容小视.他对艺术与社会的交互研究主要展现为四个层面,包括艺术的社会史研究,即阐述艺术及其风格的社会历史性;社会形式的审美研究,即把社会作为艺术品来审视;艺术的社会批判理论研究,即用艺术品审视现代社会的病症;社会学视角下的艺术研究,即提出把艺术作为社会来研究的可能性.通过对以上四个层面的考察,不仅能全面了解齐美尔的"艺术和社会"学,更能从中发现他同现代艺术社会学之间的思想关联及其给予当代艺术社会学的启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