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齐美尔

齐美尔

齐美尔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5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欧洲哲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3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5845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现代哲学、哲学分析、社会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时空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艺术学年会暨“跨界视野中的艺术理论”学术研讨会等;齐美尔的相关文献由138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向荣、侯冬梅、苑国华等。

齐美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3 占比:0.4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5845 占比:99.52%

总计:25970篇

齐美尔—发文趋势图

齐美尔

-研究学者

  • 杨向荣
  • 侯冬梅
  • 苑国华
  • 雷云茜
  • 于明晖
  • 张丹
  • 徐鸿望
  • 李凌静
  • 李楠
  • 洪星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冯莹; 赵旭东
    • 摘要: 社会心理服务受到的广泛关注体现了现代生活中的心理需求。齐美尔的“现代性”哲学理论指出,理智功能、客观文化取得优势地位、社会关系弱化是“现代性”心性结构的三个主要特征。心理健康服务接纳“感性”,关注个体的“完整性”和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够帮助现代人避免被技术、商品、劳动淹没,从而缓解现代社会生活引发的焦虑。同时,心理健康服务又必然受到现代社会的影响,故其所展现出的“批判性”又是有限的。
    • 潘利侠
    • 摘要: 表面上看齐美尔和布迪厄在很多地方都迥然不同,但是他们的研究涉及过很多相同的主题,正是在对这些共同主题大相径庭的阐释中,二人思想要义的核心区别才鲜明显露。本文比较了齐美尔和布迪厄有关创造如何发生的论述,布迪厄认为惯习、资本、场城等社会结构因素是个体创造得以发生的决定性因素,而齐美尔则主张创造是创造者个性的表达,尽管这一表达需要符合创造物领城的客观法则。二人对创造发生路径的不同解释又源自他们对个性、惯习、生命、实践和文化等概念的理解差异,布迪厄视个性和文化为社会要素特别是惯习的产物,而齐美尔承认个性在本体论上的差异将文化看成个体主导的、主体和客体间的融合过程。这些差异使得二人在生命和实践观念上的相似之处变得无足轻重。究其根本,这些差异跟二人在投入和超脱上的不同取向密不可分。
    • 徐晨博; 张也; 邰峰
    • 摘要: 本文将竞技体育纳入生命哲学理念范畴,研究其本质根源所在。基于哲学对“生命”的解读,沿袭齐美尔生命悲剧、生命超越、生命理想的哲学思想,深入剖析竞技体育生命创造和超越的本质内涵,通过“生命有超越生命的力量”这一哲学思想轨迹,揭示竞技体育“异化”“物化”问题,再进行与之相应的哲学解读。从哲学视角中探寻竞技体育的生命本质与内涵,反思现代竞技体育中的异化争论与工具属性发展。结论:竞技体育是人类生命“形式”的一种活动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延续着人类对生命“活力”的激发与塑造,展现着生命不断创造与超越生命的力量,彰显着生命存在的本质意义。
    • 张耀兰
    • 摘要: 齐美尔一直关注的社会交互行为对于空间构型的作用,在网络传播时代仍具理论张力。本研究从齐美尔的“陌生人”理论出发,以其意义本源“陌生性”为原点,探寻虚拟空间中人际关系从“陌生”至“熟悉”间生发增减的循环动态过程。研究发现,虚拟空间中存在两个维度的“陌生性”:纵向维度个体与虚拟空间之间的“陌生性”;横向维度活跃于同一虚拟空间中的个体之间的“陌生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纵向维度的陌生性由弱至强,横向维度的陌生性由强渐弱,且后者对于前者有消解作用,并最终使用户动态稳定于虚拟空间中。双层“陌生性”的生发机制为传播学界对虚拟空间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田野方向。
    • 胡翌霖
    • 摘要: 齐美尔的《货币哲学》阐发了一种相对主义版的康德先验哲学,用“距离化”解释价值的由来,用交换活动解释客观性的形成。齐美尔批判现代货币经济颠倒了工具和目的,财产占有与主体的自由脱离了关系。在齐美尔的视野下,区块链支持下的加密货币或NFT,似乎蕴含着帮助人们重塑价值观的某些契机,促使人们回忆起价值的相对性和主观性,并从占有中发现自我的个性,让人们从现代性的迷惘中醒觉。
    • 周志强
    • 摘要: 这一期社会关注讨论数字货币的相关问题。胡翌霖重新阐释齐美尔的货币哲学,尝试重写NFT时期价值与主体的关系。他深刻地反思了“拥抱绝对性”暗含的哲学性危机:“绝对主义与虚无主义仅一步之遥,因为绝对主义把世界的确定性和统一性都维系在一块不可动摇的铁板上,那么一旦这一想象中的坚固铁板出现了一点漏洞,绝对主义者的信念就趋于崩塌了。”价值围绕人们的行为和交往来构建,不以齐美尔所说的剥夺自由的机会来组织,这是两位作者对NFT所指向的数字社会未来的期望。
    • 张秀琴
    • 摘要: 《现代戏剧发展史》是卢卡奇在"戏剧青年"时期的代表作,他在这里使用了与"异化"(En-tfremdung)相关的一揽子概念,如客体化(Objektivierung)、对象化(Gegenstandlichung)、物象化(Versa-chlichung)等.本文主要探讨其中的物象化概念,认为该概念的使用可部分投射出这一时期的卢卡奇是如何从其康德化时期借助于齐美尔《货币哲学》的"方法论眼镜"去观察马克思的.对于其间思想关系的发生史探究,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澄清关于异化概念群中诸概念之间的异同关系,也可借卢卡奇早期(特别是1900-1910年代)思想的补充性研究以期"恢复"卢卡奇思想全貌,从而对他在广义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更合理、可靠的科学评价.
    • 林碧玲
    • 摘要: 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齐美尔认为,任何一种形式的社会合作都存在冲突,完全和谐的社会合作是不存在的。作为社会关系的其中一种,家园关系也并不都是风和日丽,其冲突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家园冲突的类型具有多样性,我以亲身经历的幼儿在园事故引发家园冲突的3个案例,谈谈幼儿园面临的压力,分析冲突的成因,思考减少冲突、缓解冲突、化解冲突的方法。◎案例1:事件等级——"阴雨天""园长,我只要老师的书面道歉。"这是一个大班即将毕业女孩爸爸的要求。
    • 何蓉
    • 摘要: 宗教是古典社会理论家齐美尔在其学术生涯最后20年的研究主题之一,提供了理解齐美尔的现代性理论的独特切入点.从宗教社会学角度来看,齐美尔的宗教研究立足于个体的生命体验、突破了具体的宗教形态,有助于建立一个包容性的分析框架.作者梳理了齐美尔有关宗教作为一种生命形式、宗教情感与社会关系等论述,指出其宗教性概念赋予了信仰者以自主性.通过总结宗教性概念所具有的稳定性、替代性和弥散性等特征,本文讨论了齐美尔理论对当代宗教社会学和中国宗教研究的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