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舒芜

舒芜

舒芜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8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篇、专利文献3004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书摘、书屋等; 舒芜的相关文献由66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永平、朱华阳、周慧明等。

舒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5 占比:2.75%

专利文献>

论文:3004 占比:97.25%

总计:3089篇

舒芜—发文趋势图

舒芜

-研究学者

  • 吴永平
  • 朱华阳
  • 周慧明
  • 沈治钧
  • 舒芜
  • 张阳
  • 戴玮
  • 方竹
  • 闫笑然
  • 韩进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程光炜
    • 摘要: 舒芜、绿原、牛汉三人在年轻时候,曾以进步青年的身份走上左翼文学的道路。1950至1980年代,他们是来往较多的朋友,后关系因某事件而破裂。关于1980年代中期平反事件中的舒芜角色,此前有不少研究成果,但结论和范畴已经固化。其实,当时就有人对这种角色定位提出过不同看法,只是社会思潮正处在它的峰值期,并没有给商议留下足够的空间,所以有价值的讨论亦未能展开。本文并非它的专门性研究,而是在撰写文章的时候,偶尔发现了一些新材料,认为新材料不仅是对当年研究有益的补充,某种意义上,也成为重勘三人关系史的新角度。
    • 摘要: 对史料的新掘和对传统史观的突破聚成了本期“文学史研究”栏目的焦点。程光炜基于新的史料发现,对舒芜、绿原、牛汉的历史关系进行了别出心裁的探讨,突破了以往研究的惯性思考和固化视角。孟繁华试图拓宽文学史研究的体裁范畴,将当代歌词创作纳入其中。徐洪军考察了1980年代一大批现代著名作家的文学活动轨迹,钩沉了1980年代新启蒙与现代派之外的另一种史料来源。
    • 吴永平
    • 摘要: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平反冤假错案的进程中,“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平反可能是最受人们注意的大事件之一。该案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牵涉最广的一桩冤案,时间长达25年之久,受审人员数以千计,被正式定为“反革命集团”成员的就达78人之多。如今,该案相关资料开始陆续解密,被湮没的历史真相逐渐浮出水面。研究者重新回顾、审视、阐释这一历史事件,当有着更为理性的思维和更为宽阔的视域。吴永平研究员多年来致力于胡风专题研究,先后有《隔膜与猜忌:胡风与姚雪垠的世纪纷争》《舒芜胡风关系史证》《胡风家书疏证》等著作问世。2021年9月,他更将自己与胡风事件的重要当事人之一的舒芜两人于2005至2009年间的电子邮件整理成书,题名为《我和舒芜先生的网聊记录》并付梓出版,试图从另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回顾和还原历史时空的“真相”。真正的学术研究是没有禁区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以史导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发展的多面性。本期笔谈围绕该著以及相关话题展开学术探讨。
    • 周百义
    • 摘要: 这是一套奇书。四大册,精装,大16开本。内容是吴永平与舒芜两位学者近4年时间里在互联网上的数千封通信纪录。书名就叫《我和舒芜先生的网聊记录》。那时,还没有微信,用的是E-mail,中国人用汉语表述,就是“伊妹儿”—— 一种具有青春气息的称呼。
    • 方竹
    • 摘要: 2002年,父亲80岁,开始用电脑,南方人,“得、特”尤其“呢、勒”不分,但他想方设法学会拼音打字,上网成为他的最大快乐。每天早起,父亲先在振动仪上站半小时,据说相当于走五公里,血液流通后开始洗漱,然后吃早饭,大约八点左右,就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神清气爽地端坐电脑前,接收邮件。与朋友联系,交流思想,是每天当务之急,然后浏览网页,迅速处理完,约早九点左右开始写文章,天天乐此不疲。其实那时他整天头痛,他笑说:“唉,浑身觉得重得不得了,换了别人,早躺下不起床了。”
    • 吴汉平
    • 摘要: 吴永平研究员的新著《我和舒芜先生的网聊记录》(以下简称《记录》)于2021年9月面世。舒芜是著名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也是建国初期震惊全国的“胡风反革命集团”事件的重要当事人,吴永平则是长期致力于胡风事件研究的知名文学史专家。
    • 龚明德
    • 摘要: 由四川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企划”、2021年9月公开印行的《我和舒芜先生的网聊记录》,近五十六万字,是别开生面的一部文献史料某一专项史料“全编”性质的参考书,编者吴永平以考证胡风及其“七月派”史实闻名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实证研究学界。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人,无法完全回避“胡风事件”和“七月派”的创作,但我与“口无遮拦”的舒芜2007年2月26日对吴永平“网聊”时说的一样,总觉得多读一些胡风派各成员之间交往原始文献材料,就因其过于“琐碎”而“感到烦腻”,硬着头皮看下去,也仍是“实在烦腻”。
    • 余祖坤
    • 摘要: 中国文学研究要回归文学本位,有必要适当借鉴和吸取古代文学评点的理论、术语、视角以及方法。在这方面,舒芜的《红楼说梦》堪称范本。舒芜之前的红学研究,虽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也出现了考证烦琐、穿凿附会的弊病。《红楼说梦》借鉴古代评点之学的理论与方法,以鉴赏的眼光对《红楼梦》的艺术进行了精到分析。这一立场和视角,对此前的索隐派、自传说以及部分社会学批评,具有一定的纠偏作用。《红楼说梦》的学术个性和方法,与舒芜出身于桐城派文学世家、幼年接受过严格的传统教育有关。《红楼说梦》的成功,启示我们要在熟读与精诵上下“笨”功夫、苦功夫。
    • 杨颖
    • 摘要: 舒芜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文学评论家。他于1947-1950年间在南宁师范学院工作,讲授古典文学专业课程,其教学充满进步思想,教学之余积极投身学院运动,与师院进步教授和学生并肩作战,共同迎接黎明的到来。他在杂文创作、新文学研究、古典文学研究、性别文化研究等方面有着丰硕的成果,在研究中秉持“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对时代不断进行反思,践行着知识分子推动文化进步的使命。
    • 杨怀志
    • 摘要: 读了舒芜先生《“桐城谬种”问题之回顾》(《读书》1989年第11、12期),我们感到异常,舒芜先生津津乐道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及胡适、周作人关于桐城派的评论,而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最近十年来对桐城派研究的成果,竟只字不提,甚至在文章题目上仍直书“桐城谬种”,并且说“今天稍有科学和民主精神的论者,都应该承认当时新文化运动者说的桐城谬种,已经是很克制的说法”(见《“桐城谬种”问题之回顾》,下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特别是胡适、周作人的评论是否公允、是否正确,亦即舒芜先生根据他们的评论而抽象阐发的思想认识是否公允和正确,本文拟试做分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