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主义教育
自然主义教育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0年内共计106篇,主要集中在教育、欧洲哲学、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青年时代、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青春岁月等;
自然主义教育的相关文献由115位作者贡献,包括丁思洋、孙晓笑、宋艳茹等。
自然主义教育
-研究学者
- 丁思洋
- 孙晓笑
- 宋艳茹
- 尹艾华
- 崔琳琳
- 巩力娜
- 廖卢琴
- 张晗
- 张淑婷
- 朱幸平
- 李慧
- 杨宝玉
- 王虹蓉
- 程迟
- 胡琳琳
- 赵亚楠
- 赵旺来
- 陆庆祥
- 井亚茹
- 付海军
- 伽凯1
- 何夙旎
- 冯文全
- 冯晓
- 刘慧
- 刘新科
- 刘琳
- 刘瑶
- 刘瑾惠
- 刘辉
- 刘黎明
- 叶红梅
- 吕凤娇
- 吴玉静
- 吴蓉
- 唐荣荣
- 唐鹤然
- 夏鹏翔
- 姚伟
- 姜巍巍
- 孙云晓
- 孙光琼
- 孟香云
- 尤俊英1
- 尹达
- 崔洁
- 左世宝
- 庞国辉
- 张世举
- 张世禄
-
-
马天钰
- 《学理论》
| 2020年
-
摘要:
卢梭的《爱弥儿》是其自认为写得最好、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其核心思想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即以培养"自然人"为教育目标,以自然法则、效用原则、自由法则等为教育原则,以直观实物教育法、情感教育法、自然后果法等为教育方法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启发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应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有责任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还要细化教育目标;在教育原则上应坚持因材施教、立足现实同时还要注意以生为本;在教育方法上应注重以"物"动人、以"情"动人和以"理"动人的统一.
-
-
肖清清;
朱华
- 《知识经济》
| 2019年
-
摘要: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作为让—雅克·卢梭《爱弥儿》的经典思想之一.时至今日,其理念仍然是教育发展的思想钥匙.通过对《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解读,发现其具有很好的当代价值,即教育关注学生天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改进学生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发展学生个性;引导学生的自由发展,提高学生创造力.根据我国当今教育的实际情况,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进一步为我国当代教育提供依据.
-
-
李倩
-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 2019年
-
摘要: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的核心是"归于自然",主张儿童教育应顺应自然,尊重儿童天性."童话大王"郑渊洁的教育理念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以郑渊洁的《魔方大厦》为例,它不只是一部面向儿童、对儿童的智育德育等方面具有启发意义的童话,更是一部映射成人世界、引起成人反思教育的读本,处处体现着自然主义教育原则.因此本文旨在以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来解读郑渊洁的童话《魔方大厦》中蕴含的教育内涵.
-
-
崔洁
- 《山西教育:幼教》
| 2020年
-
摘要:
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倡自然主义教育,让幼儿"回归自然"。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最好的教育不是在学校里,而是在大自然中,在社会里,教育应该让学生与大自然亲近,顺应幼儿天性的发展。"现代儿童教育之父"陈鹤琴先生主张"活教育",把大自然、社会作为出发点,通过与鲜活事物的直接接触,丰富幼儿的知识与经验。从以上国内外知名教育思想家的理念中我们不难看出,自然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自然材料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应用便应运而生。
-
-
尤俊英1
- 《福建教育》
| 2019年
-
摘要:
一段时间来,基础教育中存在着尊重学生的认识误区,将“尊重”等同于不干预、不作为、不惩戒等,把倡导“儿童中心”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解成“无为教育”“消极教育”,甚至“懒人教育”等。其实不然,“尊重学生”的内涵包括:第一,自然教育和人的教育、物的教育共生;第二,“痛苦”是自然教育的必然经历;第三,自由是自我意志的实现。所以,真正地“尊重学生”,其本质在于教师科学地理解儿童的自然属性及其教育机理。
-
-
-
赵亚楠;
赵旺来;
朱幸平
-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 2018年
-
摘要: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应该贴近大自然、 回归人的本性,这是教育史上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卢梭的教育思想主要阐明了如何构建其道德理想国大厦的主张,基于其政治理念创建了自己的教育乌托邦,许多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无法得到有效应用,这值得思考.归根结底,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哲学而非空想主义哲学,不是单纯的理性演绎或逻辑推理,而是富含激情与感情的交融体,其本身具有其鲜明的情境性、 历史性与复杂性.
-
-
张灵
- 《才智》
| 2018年
-
摘要:
卢梭是启蒙时期法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他在其教育巨著《爱弥儿》一书中,积极倡导自然主义教育.他认为儿童教育应该具有与阶段性,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目标.从经典著作探寻儿童教育的本质,回答一个关乎儿童教育的终极目的、最终价值取向的问题.儿童教育是为了儿童的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