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居易
自居易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18年内共计26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经济计划与管理、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7324篇;相关期刊204种,包括决策探索、群文天地、作文教学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长寿与发展高峰论坛等;自居易的相关文献由246位作者贡献,包括丁萌、刘俏到、张坤等。
自居易—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7324篇
占比:99.54%
总计:57590篇
自居易
-研究学者
- 丁萌
- 刘俏到
- 张坤
- 张波
- 李盛仙
- 牛桂侠
- 王家学
- 阚玉蓉
- 阿平
- 龚玉兰
- 〈日〉入谷仙介
- 严安政
- 于新
- 京梅
- 付青谭
- 何兆伟
- 何洪涛
- 何金铠
- 佚名
- 俞水生
- 刘世凯
- 刘乔
- 刘亮
- 刘建明
- 刘晓明
- 刘曙初
- 刘永辉
- 刘海涛
- 刘爱萍
- 刘玉莉
- 刘百宽
- 刘逸生
- 卓佳莉
- 史美圣
- 吕传彬
- 吕友者
- 吴勇
- 吴夏平
- 吴昊
- 吴跃辉
- 吴钩
- 周相录
- 周道宝
- 唐国强1
- 团子
- 姜子扬
- 姜维群
- 姜芸
- 孙欣
- 孙秀启
-
-
-
-
-
唐国强1;
腾讯网(图)1
-
-
摘要:
唐宣宗李忱有一首吊唁自居易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此诗概括了的自居易一生。历史上,能让皇帝主动为之提诗悼念的独此一人。
-
-
-
-
滕汉洋
-
-
摘要:
元和十年的江州之贬是白居易发现吏隐价值的契机,他在嗣后任职忠、杭、苏等州的过程中则自觉地践行吏隐的生活方式.在其作为地方长官的日常生活中,严格的衙鼓制度使其成为一名躬亲庶务的循吏,宽松的旬假制度又为其享受私人生活提供了时间保证.在制度的夹缝中平衡吏与隐的矛盾,追求自得与从容,是自居易在为官过程中寻绎到的生活智慧.这段吏隐生活实践,对于白居易正式提出“中隐”观具有先导意义.
-
-
魏娜
-
-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学界对于唐诗自注的研究,经历了从附属于诗歌研究的非独立阶段到作为独立探讨对象的专门化研究阶段的重大转变;研究范围与视角逐渐突破个案分析与文献考辨,而渐趋宏观化与多元化.但对唐诗自注的研究整体上依然缺乏对其流变历程通景式、系统化的把握,尚未有诗歌本体、创作观念、诗歌流播等层面向唐诗自注渗入的多维视角的充分拓展.基于此,根据“一点两翼”的唐诗自注研究基本思路,即以唐诗自注为根本立足点,以自注本体研究和自注、诗歌本体、创作主体三者关系的拓展研究为两翼,以期探讨唐诗自注研究乃至唐代诗歌研究的新途径.
-
-
梁艳
-
-
摘要:
“《易》尚随时”是白居易对《周易》时位观的概括,表现了一种“变”和“不变”之“变”,以至于合和的境界.这种观念对白居易的出处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白居易“善应”的处事态度和理性的思维,“善应”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变”,理性的思维则是一种“不变”.在理性的影响下,白居易才将“变”和“善应”演绎成了一种“不变”的人生哲学.在这样的人生哲学的指导下,白居易的闲适诗创作更为明显地体现了他的“《易》尚随时”观,从“不偏执”的创作心态和“合和”境界的诗美追求两个方面体现了《易经》中的智慧和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