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脐静脉置管

脐静脉置管

脐静脉置管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206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儿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4591篇;相关期刊118种,包括母婴世界、全科护理、护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河南省护理学会2015重症监护新进展学术会议、2018中华护理学会全国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等;脐静脉置管的相关文献由512位作者贡献,包括蒋永江、韦拔、夏晓芹等。

脐静脉置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1 占比:0.40%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4591 占比:99.59%

总计:44774篇

脐静脉置管—发文趋势图

脐静脉置管

-研究学者

  • 蒋永江
  • 韦拔
  • 夏晓芹
  • 张家杰
  • 严飞
  • 张志刚
  • 彭华保
  • 李丽菊
  • 杨传忠
  • 欧阳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崔晶
    • 摘要: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模型在极低出生体重儿脐静脉置管中的术后应用价值。方法对江西省宜春市妇幼保健院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65例极低出生体重患儿相关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以2019年3月为界限,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30例患儿接受常规风险干预,作为常规组,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35例患儿接受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FMEA)模型干预,作为FMEA组。比较两组RPN值与风险优先下降率、患儿置管情况与置管风险事件发生率、干预效果、干预前后体重以及相关营养指标变化、并发症情况。结果FMEA组置管前准备、置管过程、置管后维护RPN值与常规组比较风险优先下降率分别为70.59%、77.23%、69.79%;FMEA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和置管成功率为91.43%、97.14%,明显高于常规组的63.33%、73.33%(P<0.05),FMEA组患儿各种置管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FMEA组患儿体重恢复至出生标准时间、体重达到2000 g时间、吮吸吞咽形成时间、达至全量肠营养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P<0.001);两组患儿干预后体重增长幅度、身长、头围等体重指标,IGF-1及hGH等营养指标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01),FMEA组患儿干预后体重增长幅度、身长、头围等体重指标,IGF-1及hGH等营养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P<0.001);FMEA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57%,明显低于常规组的33.33%(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脐静脉置管术后应用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模型可以有效促进患儿发育,减少置管风险事件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 郭明; 焦明月; 尚志忠; 姜彦彪; 马彬; 张雪峰
    • 摘要: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umbilic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UVC)时长对危重症新生儿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儿科收治的180例出生体质量7 d,n=106),比较感染相关指标(撤管3 d内感染指标异常、置管7 d后使用抗生素、血培养阳性)、管端培养阳性情况以及胃潴留、腹胀、呕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reocolitis,NEC)、脐炎、血栓形成、肝脏并发症、胸腹腔及心包积液、静脉营养时间、达到全足量喂养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撤管3 d内感染指标异常26例(24.5%),对照组13例(17.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73,P>0.05);观察组患儿置管7 d后使用抗生素30例(28.3%),对照组18例(2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1,P>0.05)。观察组患儿血培养阳性3例(2.8%),对照组2例(2.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2,P>0.05)。两组患儿的管端均未培养出细菌。两组患儿均未发生血栓形成、肝脏并发症、胸腹腔及心包积液;其他并发症如胃潴留、腹胀、呕吐、新生儿NEC、脐炎、静脉营养时间、达到全足量喂养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与短期使用UVC相比,延长UVC达7 d以上不增加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可适当延长UVC时长为危重症新生儿提供营养支持与治疗。
    • 杨晓慧
    • 摘要: 目的:比较右侧卧位与仰卧位在行脐静脉置管(UVC)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于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行UVC的74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按置管体位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仰卧位,观察组采用右侧卧位,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置管成功率为91.89%(34/37),高于对照组的72.97%(27/37);并发症发生率为5.41%(2/37),低于对照组的21.62%(8/37);家长满意度为91.89%(34/37),高于对照组的72.97%(27/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仰卧位相比,在早产儿行UVC时采用右侧卧位效果更好,能够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家长满意度,安全可靠。
    • 吴伟杰
    • 摘要: 目的探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采用脐静脉置管(UV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1年10月广东省云浮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0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支持治疗,观察组实施UVC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营养指标变化情况、一次穿刺成功率、非计划拔管率及两组患儿经不同方式置管后的体重增长情况、置管深度,并统计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的血浆白蛋白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浆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体重增长值高于对照组,非计划拔管率、置管深度、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实施UVC支持治疗可有效提高其治疗效果,促进其体征恢复,且UVC给患儿造成的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更低,相较于常规PICC而言,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均较高。
    • 崔璐璐; 李灿灿; 孙美霖
    • 摘要: 目的:分析早产儿脐静脉置管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制订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161例行脐静脉置管术的早产儿各项一般资料及病例记录。按照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经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脐静脉置管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总结行之有效的护理对策。结果:161例早产儿中,脐静脉置管术后出现并发症46例,发生率为28.57%。两组出生体重、营养支持方式、医用粘胶选择、先天性疾病、固定方法、置管位置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出生体重、医用粘胶选择不当、固定方法不当、置管位置不标准是早产儿脐静脉置管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出生体重、医用粘胶选择、固定方法、置管位置及置管时间与早产儿脐静脉置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护理人员根据危险因素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 郭夕娟; 刘小玲; 印玉静
    • 摘要: 目的探讨镂空式固定法应用于脐静脉置管危重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1年5月医院收治的行脐静脉置管的危重新生儿185例,按组间基本特征匹配原则分为对照组92例和观察组9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透明敷贴密闭式固定脐静脉导管法,观察组采用镂空式固定法固定脐静脉导管法。比较两组导管留置时间、敷贴更换频率、置管期间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采取镂空式固定法固定脐静脉导管后,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敷贴更换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期间导管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镂空式固定法应用于危重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护理中可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减少敷贴更换频率,降低置管期间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 程莉萍; 李磊; 李婷; 高榕瑛; 王自珍
    • 摘要: 目的探讨项目管理法在超早产儿脐静脉置管体温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科实施UVC置管的80例超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2019年1-12月)40例和观察组(2020年1-12月)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项目管理法结合PDCA循环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儿脐静脉置管相关低体温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超早产儿脐静脉置管时长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脐静脉置管后观察组轻度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项目管理法结合PDCA循环在超早产儿脐静脉置管体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有效缩短置管时长、降低脐静脉置管中低体温的发生。
    • 芦美玲; 周平
    • 摘要: 目的:探讨危重新生儿脐静脉置管(umbilic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UVC)相关心包积液和心脏压塞(pericardial effusion/cardiac tamponade,PCE/CT)的可能原因。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发生UVC相关PCE/CT的危重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20年1月—2021年6月共有322例危重新生儿留置UVC,其中发生PCE/CT 3例(0.9%),均为足月儿,胎龄39^(+4)~40^(+6)周,出生体重3 300~3 900 g,男2例,女1例。患儿在UVC留置后14.5~120 h出现PCT/CT典型临床症状,表现为气促、呼吸困难2例,发绀1例,心动过速、血压下降2例,心率下降1例。导管尖端位置过深1例,位置正常2例。3例均持续多通道滴注高渗溶液。结论:导管位置异常和高渗溶液的快速输注可能是危重新生儿发生UVC相关PCE/CT的原因。
    • 萧慧敏; 陈玲; 廖艳霞; 秦姣红; 梁健雁
    • 摘要: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联合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早产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70例早产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采用PICC置管,观察组35例采用脐静脉置管联合PICC置管。比较两组患儿PICC 1次穿刺成功率、住院时间、生长情况以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率94.29%高于对照组的77.14%,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日龄、达足量喂养日龄均短于对照组,住院期间日均体重增长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静脉置管联合PICC置管能改善早产儿患者生长状况,促进其快速康复。
    • 杨清花; 叶亚兰
    • 摘要: 目的评估在患儿接受脐静脉置管术后应用循证护理的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接受治疗的82例患儿,均接受脐静脉置管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接受常规护理的患儿为对照组(n=41),接受循证护理的患儿为试验组(n=41)。比较患儿出生7、15及30 d体重变化情况、护理满意度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判断循证护理应用效果。结果试验组患儿在出生时及出生7 d后体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15、30 d体重增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儿接受脐静脉置管术后接受循证护理,加快患儿体重增长速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可推广和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