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低出生体重儿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88篇,主要集中在儿科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47598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全科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苏皖新生儿医学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等;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相关文献由19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瑞霞、张春华、朱瑞群等。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47598篇
占比:99.94%
总计:147684篇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
-研究学者
- 刘瑞霞
- 张春华
- 朱瑞群
- 潘天波
- 肖政辉
- 胡霞
- 董珊君
- 蔡庆寿
- 赵宝琴
- 邹壬玲
- 金桂风
- 阳艳莉
- 陈琦
- 陈超
- Vikki La
- 丁宗一
- 于文红
- 仇君
- 何容
- 余兆聪
- 余锦锦
- 储小军
- 全海燕
- 冼碧珍
- 刘亚利
- 刘俐
- 刘凡
- 刘剑
- 刘建英
- 刘志伟
- 刘惠娟
- 刘晓蓉
- 刘美玲
- 华家才
- 占这丽
- 卢秀兰
- 吕兴
- 吕翠媚
- 吴伟杰
- 吴艳
- 周云
- 周利刚
- 周小清
- 周海山
- 周艳
- 唐军
- 夏凤娟
- 夏凤娟1
- 奚丽婷
- 姚志红
-
-
张有振
-
-
摘要:
牙周病是口腔常见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与全身许多系统性疾病存在相关性。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妊娠时间超过28周但不足37周,出生体重低于2500 g的新生儿,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发生心血管疾病、发育迟缓等并发症,常伴有高死亡率。既往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妊娠期牙周病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存在相关性。牙周病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可能与牙周组织病原菌的直接作用或外周血中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改变等有关。通过研究妊娠期牙周病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相关性,阐述牙周治疗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的影响以及牙周病导致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相关生物学机制。未来还需对其两者间相关性的具体的机制及途径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
-
吴伟杰
-
-
摘要:
目的探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采用脐静脉置管(UV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1年10月广东省云浮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0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支持治疗,观察组实施UVC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营养指标变化情况、一次穿刺成功率、非计划拔管率及两组患儿经不同方式置管后的体重增长情况、置管深度,并统计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的血浆白蛋白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浆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体重增长值高于对照组,非计划拔管率、置管深度、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实施UVC支持治疗可有效提高其治疗效果,促进其体征恢复,且UVC给患儿造成的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更低,相较于常规PICC而言,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均较高。
-
-
钟斌;
陈青;
陈小松;
李明明;
廖泽辉;
陈婕
-
-
摘要:
目的:分析早期预防性手指点穴配合中药涂抹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到2021年12月在梧州市中医医院和藤县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西医基础综合治疗,基础综合治疗包括喂养指导、肠外营养补液支持,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手指点穴配合中药涂抹穴位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喂养情况、喂养不耐受情况、生长发育指标、检验指标、不良反应情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出生体质量恢复时间、全胃肠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腹胀和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身长增长速度、头围增长速度、体质量增加速度均快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前白蛋白、血红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预防性手指点穴配合中药涂抹可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概率,加快患儿生长。
-
-
黄珍珠;
林凌云;
陈燕梅
-
-
摘要:
目的:探讨重力喂养联合非营养吸吮应用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中的效果。方法:选取广宁县人民医院2020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52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26)和观察组(n=26)。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鼻饲喂养,观察组给予重力喂养联合非营养吸吮。比较两组生长发育指标、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体重增加、头围增长均大于对照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干预3周后,IgM、IgG、IgA水平均上升,观察组IgM、IgG、Ig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69%(2/26),低于对照组的30.77%(8/26)(P<0.05)。结论:使用重力喂养联合非营养吸吮可提高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指标的恢复,并发症发生较少。
-
-
邹壬玲
-
-
摘要:
目的 探讨儿保管理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66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收治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观察组给予儿保管理,观察两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体重提升效果及转正管理情况.结果 观察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体重提升有效率(93.94%)高于对照组(78.79%)(P<0.05);管理干预后,观察组33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均结案并转为正常儿管理,对照组有32例低体重儿结案转为正常儿管理.结论 儿保管理应用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可有效促进其体重增长,使其尽快达到正常出生体重儿,为后期的健康生长发育奠定扎实的基础,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
邹壬玲
-
-
摘要:
目的探讨儿保管理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66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收治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观察组给予儿保管理,观察两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体重提升效果及转正管理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体重提升有效率(93.94%)高于对照组(78.79%)(P<0.05);管理干预后,观察组33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均结案并转为正常儿管理,对照组有32例低体重儿结案转为正常儿管理。结论儿保管理应用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可有效促进其体重增长,使其尽快达到正常出生体重儿,为后期的健康生长发育奠定扎实的基础,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
王艳欣;
迟诚;
刘瑞霞;
阴赪宏
-
-
摘要:
目的 探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生后6个月肠道菌群的变化,为临床实施菌群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出生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94例,分析其出生当天及生后7d、14d、21d、28d、3个月和6个月粪便标本中菌群多样性和丰度的变化.结果 从出生当天到生后6个月,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OTU值逐渐降低,个体间差异显著缩小.新生儿期肠道菌群在门水平上,出生当天肠道菌群以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为主,四种优势菌门占全部菌门的88.2%.生后7d、14d、21d、28d肠道菌群以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主,四种优势菌门分别占全部菌门的97.1%、99.4%、99.5%、99.5%.生后3个月和6个月的肠道菌群以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主,四种优势菌门分别占全部菌门的98.6%、99.4%.在属水平上,出生当天及生后7d、14d肠道菌群以肠球菌、链球菌、罗氏菌和肠杆菌为主,四种优势菌属分别占全部菌属的57.1%、78.2%、75.8%.生后21d和28d以肠球菌、韦荣氏球菌、链球菌和肠杆菌为主,四种优势菌属分别占全部菌属的63.0%、53.7%.而在生后3个月和6个月肠道菌群以双歧杆菌和肠杆菌为主,分别占全部菌群的57.2%、47.2%.结论 从出生到生后6个月,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多样性逐渐降低,稳定性逐渐增加;且新生儿期肠道菌群组成与生后3个月和6个月相比存在明显差异.
-
-
郭丹苗;
邓永锋;
余兆聪
-
-
摘要:
目的 观察脐静脉置管(UVC)序贯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效果.方法 35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依据随机抛硬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17例)与观察组(18例).两组患儿治疗前进行置管,便于后期喂养及给液、给药,对照组患儿采取UVC联合外周静脉穿刺输液,观察组患儿则采取UVC序贯PICC,对比两组置管相关指标及恢复指标.结果 观察组中心静脉压(CVP)测量成功率为100.00%、管道留置时间为(14.99±3.21)d,均优于对照组的76.47%、(8.24±2.3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治疗时间为(27.64±5.64)d,短于对照组的(34.28±5.0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进行治疗时,UVC序贯PICC是较为理想的置管方案,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为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可最大程度保证患儿健康和安全,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值得重视及广泛应用.
-
-
-
潘爱琴;
陈泽英;
谢佐卿
-
-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发展照护模式的多维护理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发展照护模式的多维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呼吸暂停状况及生长发育情况.结果 观察组呼吸暂停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体质量增速、体智发育评分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发展照护模式的多维护理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能缓解呼吸暂停症状,促进其生长发育.
-
-
钟晓云;
蒋静;
吴艳;
龚华;
陈文;
刘晓蓉;
周利刚;
章晓婷;
李玲;
李仁凤;
张焜;
李开云;
周云
-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
| 2013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前瞻性部分随机分组多中心对照研究,评价强化母乳喂养对NICU住院早产儿的短期体格生长和神经发育、内环境、住院时间的影响及临床安全性.2011年3月至2012年8月,包括重庆市、涪陵和万州妇幼保健院的三家妇幼保健院出生并入住NICU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依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研究,根据不同奶方分为早产奶组(院内全部采用早产液态奶喂养)、母乳组(有母乳者全部采用母乳喂养,喂养量达总量90%以上,不能提供母乳者分入早产奶组)和强化母乳组(有母乳者院内全部采用强化母乳喂养,未到强化剂添加时间前均采用母乳喂养,不能提供母乳者分入早产奶组),比较三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一般情况(胎龄、出生体重、入院日龄、性别、基础疾病、住院天数、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出院时EUGR发生率、体格生长发育指标(体重、身长、头围和上臂围)、喂养不耐受和感染发生率,以及血生化(白蛋白、尿素氮)等指标.结果显示强化母乳喂养可在有效控制感染和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的前提下优化早产儿院内体重增长速率,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平衡了母乳和早产儿配方奶之优缺点。
-
-
-
陈超;
唐军;
母得志
-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
| 2013年
-
摘要:
胸部物理治疗是机械通气下呼吸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成年人和婴幼儿中已广泛试用,但是在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试用存在着太多不确定因素,本实验就在不同孕周、不同体重的情况下观察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可能性,例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颅内出血及死亡率等进行统计.本文将医院新生儿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的新生儿中低出生体重儿(第一诊断新生儿肺透明膜病货呼吸衰竭,并且需要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儿,部分患儿试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首先将患儿分为实验组(61例)及对照组(45例),实验组对所有组在上机后12小时给予常规治疗及吸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系统、完整地胸部物理治疗,体位引流法,扣击、震颤及刺激咳痰运动、雾化等.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及吸痰等呼吸机治疗.观察在住院时间、感染发生率、颅内出血加重等情况,其次第二部分再进行按孕周和体重进行随机分组,纳入标准的61例患儿,孕周分组为小于28周,28周-32周,32周-36周(第一组12例,第二组30例,第三组20例)体重分组为1500-2000g,1000-1500g,小于1000g(第一组31例,第二组20例,第三组9例),进行临床观察物理治疗是否与孕周及体重存在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合适的部分的胸部物理治疗对机械通气的新生儿临床可有效减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促进炎症吸收,缩短住院病程。但在低出生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虽然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可能存在一定风险因素,定期复查头颅B超。所以合适的部分物理治疗所包括的内容是指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力度,合适的方法下进行的物理治疗对于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可能不会加重颅内出血的发生概率,该实验样本量较小,还需要进行进一步大样本量的实验研究。
-
-
陈超;
唐军;
母得志
-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
| 2013年
-
摘要:
胸部物理治疗是机械通气下呼吸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成年人和婴幼儿中已广泛试用,但是在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试用存在着太多不确定因素,本实验就在不同孕周、不同体重的情况下观察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可能性,例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颅内出血及死亡率等进行统计.本文将医院新生儿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的新生儿中低出生体重儿(第一诊断新生儿肺透明膜病货呼吸衰竭,并且需要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儿,部分患儿试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首先将患儿分为实验组(61例)及对照组(45例),实验组对所有组在上机后12小时给予常规治疗及吸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系统、完整地胸部物理治疗,体位引流法,扣击、震颤及刺激咳痰运动、雾化等.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及吸痰等呼吸机治疗.观察在住院时间、感染发生率、颅内出血加重等情况,其次第二部分再进行按孕周和体重进行随机分组,纳入标准的61例患儿,孕周分组为小于28周,28周-32周,32周-36周(第一组12例,第二组30例,第三组20例)体重分组为1500-2000g,1000-1500g,小于1000g(第一组31例,第二组20例,第三组9例),进行临床观察物理治疗是否与孕周及体重存在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合适的部分的胸部物理治疗对机械通气的新生儿临床可有效减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促进炎症吸收,缩短住院病程。但在低出生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虽然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可能存在一定风险因素,定期复查头颅B超。所以合适的部分物理治疗所包括的内容是指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力度,合适的方法下进行的物理治疗对于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可能不会加重颅内出血的发生概率,该实验样本量较小,还需要进行进一步大样本量的实验研究。
-
-
陈超;
唐军;
母得志
-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
| 2013年
-
摘要:
胸部物理治疗是机械通气下呼吸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成年人和婴幼儿中已广泛试用,但是在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试用存在着太多不确定因素,本实验就在不同孕周、不同体重的情况下观察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可能性,例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颅内出血及死亡率等进行统计.本文将医院新生儿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的新生儿中低出生体重儿(第一诊断新生儿肺透明膜病货呼吸衰竭,并且需要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儿,部分患儿试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首先将患儿分为实验组(61例)及对照组(45例),实验组对所有组在上机后12小时给予常规治疗及吸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系统、完整地胸部物理治疗,体位引流法,扣击、震颤及刺激咳痰运动、雾化等.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及吸痰等呼吸机治疗.观察在住院时间、感染发生率、颅内出血加重等情况,其次第二部分再进行按孕周和体重进行随机分组,纳入标准的61例患儿,孕周分组为小于28周,28周-32周,32周-36周(第一组12例,第二组30例,第三组20例)体重分组为1500-2000g,1000-1500g,小于1000g(第一组31例,第二组20例,第三组9例),进行临床观察物理治疗是否与孕周及体重存在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合适的部分的胸部物理治疗对机械通气的新生儿临床可有效减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促进炎症吸收,缩短住院病程。但在低出生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虽然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可能存在一定风险因素,定期复查头颅B超。所以合适的部分物理治疗所包括的内容是指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力度,合适的方法下进行的物理治疗对于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可能不会加重颅内出血的发生概率,该实验样本量较小,还需要进行进一步大样本量的实验研究。
-
-
陈超;
唐军;
母得志
-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
| 2013年
-
摘要:
胸部物理治疗是机械通气下呼吸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成年人和婴幼儿中已广泛试用,但是在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试用存在着太多不确定因素,本实验就在不同孕周、不同体重的情况下观察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可能性,例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颅内出血及死亡率等进行统计.本文将医院新生儿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的新生儿中低出生体重儿(第一诊断新生儿肺透明膜病货呼吸衰竭,并且需要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儿,部分患儿试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首先将患儿分为实验组(61例)及对照组(45例),实验组对所有组在上机后12小时给予常规治疗及吸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系统、完整地胸部物理治疗,体位引流法,扣击、震颤及刺激咳痰运动、雾化等.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及吸痰等呼吸机治疗.观察在住院时间、感染发生率、颅内出血加重等情况,其次第二部分再进行按孕周和体重进行随机分组,纳入标准的61例患儿,孕周分组为小于28周,28周-32周,32周-36周(第一组12例,第二组30例,第三组20例)体重分组为1500-2000g,1000-1500g,小于1000g(第一组31例,第二组20例,第三组9例),进行临床观察物理治疗是否与孕周及体重存在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合适的部分的胸部物理治疗对机械通气的新生儿临床可有效减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促进炎症吸收,缩短住院病程。但在低出生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虽然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可能存在一定风险因素,定期复查头颅B超。所以合适的部分物理治疗所包括的内容是指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力度,合适的方法下进行的物理治疗对于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可能不会加重颅内出血的发生概率,该实验样本量较小,还需要进行进一步大样本量的实验研究。
-
-
陈超;
唐军;
母得志
-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
| 2013年
-
摘要:
胸部物理治疗是机械通气下呼吸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成年人和婴幼儿中已广泛试用,但是在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试用存在着太多不确定因素,本实验就在不同孕周、不同体重的情况下观察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可能性,例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颅内出血及死亡率等进行统计.本文将医院新生儿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的新生儿中低出生体重儿(第一诊断新生儿肺透明膜病货呼吸衰竭,并且需要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儿,部分患儿试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首先将患儿分为实验组(61例)及对照组(45例),实验组对所有组在上机后12小时给予常规治疗及吸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系统、完整地胸部物理治疗,体位引流法,扣击、震颤及刺激咳痰运动、雾化等.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及吸痰等呼吸机治疗.观察在住院时间、感染发生率、颅内出血加重等情况,其次第二部分再进行按孕周和体重进行随机分组,纳入标准的61例患儿,孕周分组为小于28周,28周-32周,32周-36周(第一组12例,第二组30例,第三组20例)体重分组为1500-2000g,1000-1500g,小于1000g(第一组31例,第二组20例,第三组9例),进行临床观察物理治疗是否与孕周及体重存在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合适的部分的胸部物理治疗对机械通气的新生儿临床可有效减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促进炎症吸收,缩短住院病程。但在低出生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虽然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可能存在一定风险因素,定期复查头颅B超。所以合适的部分物理治疗所包括的内容是指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力度,合适的方法下进行的物理治疗对于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可能不会加重颅内出血的发生概率,该实验样本量较小,还需要进行进一步大样本量的实验研究。
-
-
陈超;
唐军;
母得志
-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
| 2013年
-
摘要:
胸部物理治疗是机械通气下呼吸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成年人和婴幼儿中已广泛试用,但是在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试用存在着太多不确定因素,本实验就在不同孕周、不同体重的情况下观察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可能性,例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颅内出血及死亡率等进行统计.本文将医院新生儿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的新生儿中低出生体重儿(第一诊断新生儿肺透明膜病货呼吸衰竭,并且需要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儿,部分患儿试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首先将患儿分为实验组(61例)及对照组(45例),实验组对所有组在上机后12小时给予常规治疗及吸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系统、完整地胸部物理治疗,体位引流法,扣击、震颤及刺激咳痰运动、雾化等.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及吸痰等呼吸机治疗.观察在住院时间、感染发生率、颅内出血加重等情况,其次第二部分再进行按孕周和体重进行随机分组,纳入标准的61例患儿,孕周分组为小于28周,28周-32周,32周-36周(第一组12例,第二组30例,第三组20例)体重分组为1500-2000g,1000-1500g,小于1000g(第一组31例,第二组20例,第三组9例),进行临床观察物理治疗是否与孕周及体重存在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合适的部分的胸部物理治疗对机械通气的新生儿临床可有效减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促进炎症吸收,缩短住院病程。但在低出生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虽然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可能存在一定风险因素,定期复查头颅B超。所以合适的部分物理治疗所包括的内容是指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力度,合适的方法下进行的物理治疗对于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可能不会加重颅内出血的发生概率,该实验样本量较小,还需要进行进一步大样本量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