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体温管理

体温管理

体温管理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24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儿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96707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基层医学论坛、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当代护士(学术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七届全国创伤外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创伤急救与多发伤学术会议、2016年湖北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学术年会、中华护理学会第2届国际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等;体温管理的相关文献由322位作者贡献,包括熊蕾、孔珊珊、李仁凤等。

体温管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1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96707 占比:99.96%

总计:296821篇

体温管理—发文趋势图

体温管理

-研究学者

  • 熊蕾
  • 孔珊珊
  • 李仁凤
  • 申海艳
  • 丁玲莉
  • 何睿新
  • 叶天惠
  • 吕倩
  • 周毅峰
  • 孙香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凯; 陆群峰; 范巧玲; 邱佳瑜; 李燕; 韩奀仙
    • 摘要: 目的为了降低超早产儿院际转运低体温的发生率,探讨体温管理方案在超早产儿院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院际转运收治到该院的65例超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院际转运收治到该院的59例超早产儿为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体温管理方案。比较2组患儿转运后低体温的发生率及2组低体温患儿恢复至正常体温的时间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低体温发生率为18.6%,对照组患儿低体温发生率为86.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体温患儿恢复至正常体温的时间为(3.09±1.92)h,对照组低体温患儿恢复至正常体温的时间为(6.98±5.75)h,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际转运过程中对超早产儿实施体温管理方案,能有效降低其低体温的发生率,有助于缩短超早产儿从低体温恢复至正常体温的时间。
    • 王云; 韩小红
    • 摘要: 目的:探讨亚专科标准化体温管理方案在急性主动脉夹层病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3月在我院行主动脉夹层手术病人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方案,观察组采取亚专科标准化体温管理方案,比较两组病人低体温、切口感染以及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低体温发生率、切口感染率及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主动脉夹层手术过程中,基于亚专科标准化体温管理方案的体温管理措施可使病人在手术全期核心体温调控在手术需要范围,降低低体温和并发症发生率。
    • 周毅峰; 杨继平; 彭瑶丽; 袁浩; 石泽亚
    • 摘要: 目的通过应用前期研究制定的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体温管理证据,以规范术中体温管理操作行为保障患者安全。方法采用JBI循证实践证据应用程序,按照基线审查、临床实践变革、证据应用后质量审查3个阶段实施循证实践。根据前期研究获得的证据制订临床审查指标进行基线审查,分析障碍因素,制订行动策略将证据在临床应用,然后实施证据应用后审查。结果证据应用前后,术中鼻咽温、氧合器动脉出口温度、氧合器静脉入口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膀胱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的鼻咽温、膀胱温、氧合器动脉出口温度、氧合器静脉入口温度与证据应用前后交互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据应用后低体温、寒颤、躁动发生率分别为16.7%、6.7%、13.3%,对比基线审查时分别为36.7%、26.7%、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前后心脏专科小组护士及体外循环师相关知识考核成绩分别为(76.25±9.62)分,(91.25±6.3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基线审查时手术室护士对审查指标1、2、3的执行率分别为63%、27%、100%,其余审查指标执行率均在20%以下,证据应用后,审查指标2、4-15的执行率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证据的体温管理策略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应用,可规范临床操作行为,提高护士术中体温管理的科学性与执行依从性,有效保护术中心肌、大脑细胞及神经组织,降低相关并发症,确保体外循环手术患者术中安全。
    • 胡立; 周红梅; 吴城; 章斌
    • 摘要: 目的探讨多模式体温管理策略对腰椎后路融合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在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择期于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行腰椎后路融合术的患者678例,根据术中保温方法的不同分为多模式体温管理组(D组,215例)和常规保温组(C组,377例),采用卡钳值倾向性评分匹配后,292例患者资料匹配成功,每组各146例。比较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后两组患者的基线指标和术后指标。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D组的围术期低体温、术后躁动、术后寒战、深静脉血栓(DVT)、术后入住重症监护室(ICU)例数均少于C组,术后拔管时间、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及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均短于C组,血小板计数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式体温管理策略有利于腰椎后路融合术患者早期恢复,但是并不能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 程莉萍; 李磊; 李婷; 高榕瑛; 王自珍
    • 摘要: 目的探讨项目管理法在超早产儿脐静脉置管体温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科实施UVC置管的80例超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2019年1-12月)40例和观察组(2020年1-12月)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项目管理法结合PDCA循环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儿脐静脉置管相关低体温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超早产儿脐静脉置管时长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脐静脉置管后观察组轻度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项目管理法结合PDCA循环在超早产儿脐静脉置管体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有效缩短置管时长、降低脐静脉置管中低体温的发生。
    • 乐琼; 罗黎; 吴丽芬; 张岚; 康敏
    • 摘要: 目的检索、评价和整合早产儿低体温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中关于早产儿低体温预防及管理的临床决策、指南、证据总结、系统评价和专家共识。由2名研究者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证据提取和汇总。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包括临床决策4篇、指南2篇、证据总结1篇、系统评价3篇、专家共识1篇,最终总结包括危险因素、评估、体温测量、预防及管理措施、培训5个方面的22条最佳证据。结论早产儿低体温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涉及低体温管理的全过程,涵盖产房、转运、病房,可为医护人员提供循证依据。
    • 武俊宝; 刘玉霞; 李超; 耿向阳
    • 摘要: 目的探讨产房内复苏质量改进对胎龄0.05)。观察组早产儿转入NICU时平均体温较对照组升高0.4°C,2组早产儿平均体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的气胸、心肌损害、SAH、甲状腺功能减退、肝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房内复苏质量的改进可以改善胎龄<32周早产儿的近期临床结局,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
    • 熊蕾; 李仁凤; 史甜; 魏琳娜; 李瑶; 万华
    • 摘要: 目的:构建基于循证证据的产-儿科合作模式下的早产儿临床体温管理的路径。方法:于2020年5月通过文献回顾寻找早产儿体温管理的临时实践依据,小组按照专家纳入标准选取产、儿科相关医护专家函询对象9名,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于2020年6月—8月通过微信或邮箱方式共完成两轮专家问卷收发,根据专家意见确定产-儿科合作模式下不同胎龄早产儿体温管理的临床干预路径。结果:2轮咨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Cr均为0.89,Kendall's W分别为0.246和0.337。最终形成的体温管理路径包括产前评估2项、产房/手术室复苏前准备3项、复苏中保暖6项、转运中保暖3项、入NICU保暖4项。结论:构建针对不同胎龄早产儿从产前、分娩后、转运中及入NICU后等多环节的结构化体温管理策略,内容较全面,结构较合理,能够进一步提高临床对早产儿体温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 陈燕茹; 周雪芬; 姚婉婷
    • 摘要: 目的评价体温管理联合喂养护理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早产儿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2月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收治的100例NICU早产儿临床资料,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分成2组。对照组51例早产儿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9例早产儿实施体温管理+喂养护理干预,比较2组早产儿的临床相关指标、生长发育情况及家长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早产儿达到全量肠内营养的时间早于对照组,NICU治疗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出院时和出院后1个月,2组的体重均重于干预前,身长均长于干预前,头围均大于干预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家长护理总满意率比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在NICU早产儿护理工作中采取体温管理联合喂养护理,可加快早产儿的康复进程,促进其生长发育,同时提高家长护理满意率。
    • 田凡立; 殷雪群; 杜美兰; 李惠玲; 乐晓
    • 摘要: 目的 基于手术麻醉信息系统开发体温监测预警模块,并探讨其在前列腺电切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20例行前列腺电切术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监护仪的鼻咽温探头监测体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自行设计和开发的体温监测预警系统进行体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开始至送入复苏室期间护士处理异常体温所需时间、低体温发生率、寒颤发生率及寒颤程度。结果 观察组中护士处理异常体温的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低体温发生率、寒颤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寒颤程度轻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基于手术麻醉信息系统的体温监测预警模块可缩短护士处理异常体温的时间,降低前列腺电切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与寒颤发生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