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经
股神经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347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78784篇;相关期刊197种,包括河北中医、医学临床研究、临床麻醉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解剖学会第七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第一次疼痛治疗专题学术会议等;股神经的相关文献由1008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小涛、张大志、杨光等。
股神经—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8784篇
占比:99.57%
总计:79127篇
股神经
-研究学者
- 陈小涛
- 张大志
- 杨光
- 王述波
- 于建国
- 吴文知
- 周宗科
- 康鹏德
- 李强
- 杨静
- 沈彬
- 王明山
- 王玲
- 裴福兴
- 任从才
- 任鹏
- 倪明
- 农光
- 冯亚平
- 冯硕
- 刁玉磊
- 刘冬梅
- 刘冰山
- 刘功俭
- 刘奕君
- 刘宇琳
- 刘才栋
- 刘洋
- 刘照宏
- 刘盼盼
- 刘纪文
- 刘飙
- 史思峰
- 叶淑新
- 吴振威
- 周红梅
- 周绍喜
- 姜山
- 姜虹
- 孔祥朋
- 孙健宁
- 孙建良
- 孙立新
- 孟云
- 季方兵
- 安贵林
- 宗小锐
- 尹彩星
- 尹维田
- 张伟
-
-
刁玉磊;
宗小锐;
邓志博;
舒涵
-
-
摘要:
目的:收肌管阻滞和股神经阻滞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常见的镇痛方法。文章系统评价收肌管阻滞与股神经阻滞在取自体骨-腱-骨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镇痛中的疗效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建库至2020-10-31关于股神经阻滞和收肌管在交叉韧带重建后镇痛中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用Cochrane风险偏倚表评估纳入文献的质量。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指标包括主要的目测类比评分、阿片类物质消耗量和并发症。结果:①纳入6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共506例患者,对照组251例采用股神经阻滞,干预组255例采用收肌管阻滞,文献质量较高;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仅在降低术后48 h的目测类比评分方面稍有优势(MD=0.65,95%Cl:0.10-1.20,P0.05),两组深静脉血栓、前交叉韧带再断裂、膝前区疼痛、膝关节伸直功能缺陷、股四头肌肌力下降和跌倒风险等并发症均较少,证明安全性较高。结论:①股神经阻滞和收肌管阻滞在术后镇痛效果方面基本无显著性差异,但未来还需要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来证实;②考虑到收肌管阻滞对股四头肌肌力抑制较小,且无明显并发症,因此作者临床中建议使用收肌管阻滞。
-
-
刁玉磊;
宗小锐;
邓志博;
舒涵
-
-
摘要:
目的:收肌管阻滞和股神经阻滞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常见的镇痛方法.文章系统评价收肌管阻滞与股神经阻滞在取自体骨-腱-骨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镇痛中的疗效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建库至2020-10-31关于股神经阻滞和收肌管在交叉韧带重建后镇痛中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用Cochrane风险偏倚表评估纳入文献的质量.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指标包括主要的目测类比评分、阿片类物质消耗量和并发症.结果:①纳入6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共506例患者,对照组251例采用股神经阻滞,干预组255例采用收肌管阻滞,文献质量较高;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仅在降低术后48 h的目测类比评分方面稍有优势(MD=0.65,95%Cl:0.10-1.20,P0.05),两组深静脉血栓、前交叉韧带再断裂、膝前区疼痛、膝关节伸直功能缺陷、股四头肌肌力下降和跌倒风险等并发症均较少,证明安全性较高.结论:①股神经阻滞和收肌管阻滞在术后镇痛效果方面基本无显著性差异,但未来还需要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来证实;②考虑到收肌管阻滞对股四头肌肌力抑制较小,且无明显并发症,因此作者临床中建议使用收肌管阻滞.
-
-
齐光辉;
王俊华
-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联合腘窝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膝关节镜手术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本院收治的96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依据麻醉方法将其分为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联合腘窝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组(神经阻滞麻醉组)和连续硬膜外麻醉组,各48例。分析两组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神经阻滞麻醉组的麻醉优良率为97.92%,高于连续硬膜外麻醉组的85.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麻醉组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连续硬膜外麻醉组,维持时间均长于连续硬膜外麻醉组(P<0.05)。神经阻滞麻醉组的恶心呕吐、低血压、心动过缓、尿潴留发生率均低于连续硬膜外麻醉组,止血带痛发生率高于连续硬膜外麻醉组(P<0.05)。结论膝关节镜手术中,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联合腘窝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价值较连续硬膜外麻醉更高。
-
-
李树奇;
王振
-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股神经结合坐骨神经阻滞对老年单侧膝关节及以下部位手术患者疼痛程度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于惠阳三和医院行单侧膝关节及以下部位手术的4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案分为A组(20例)和B组(20例),所有患者术中均接受股神经结合坐骨神经阻滞,A组患者采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麻醉阻滞,B组患者采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麻醉阻滞,两组患者均于术后定期随访1个月。对比两组患者麻醉阻滞操作时间、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术后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患者麻醉阻滞操作时间、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短于A组;术后3~24 h两组患者VAS评分均呈显著升高趋势,且术后12、24 h B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麻醉前(T0)~术毕(T3)时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心率(HR)水平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T1~T3时,B组患者MAP、HR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均P0.05)。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股神经结合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单侧膝关节及以下部位手术中应用有助于提高麻醉阻滞效率,镇痛效果更为显著,且能够稳定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水平,安全性较高。
-
-
孔祥云;
隋成;
周晶;
崔金花
-
-
摘要:
目的分析临床大隐静脉曲张剥脱术中应用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该院行大隐静脉曲张剥脱术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观察组采用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记录比较两组麻醉的效果,以及术中镇痛及镇静药物、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前和麻醉后5、10、30、60 min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以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对照组麻醉优良率分别为97.50%、10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镇痛及镇静药物的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组内比较:HR、SBP、DBP在麻醉后5、10、30、60 min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和尿潴留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大隐静脉曲张剥脱术患者使用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明显,并且能提供较好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
李昆锋
-
-
摘要: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腘窝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膝骨关节炎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108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麻醉,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腘窝坐骨神经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运动阻滞、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不同时间[麻醉前(T_(0))及麻醉后15 min(T_(1))、30 min(T_(2))、60 min(T_(3))]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水平、术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98.05%(53/54),高于对照组的85.19%(46/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1)时,观察组平均动脉压低于对照组,但与T_(0)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2)、T_(3)时,两组平均动脉压均高于T_(0)时,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20 h,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5%(1/54),低于对照组的14.81%(8/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腘窝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老年膝骨性关节手术患者可提高麻醉优良率,缩短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延长感觉阻滞持续时间,以及降低T_(2)、T_(3)时平均动脉压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其效果优于腰丛-坐骨神经麻醉。
-
-
胡勇;
李烨;
赵胜豪
-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镜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骨科于收治的556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69例,予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287例,在超声引导下行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监测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_(2)),记录并比较麻醉前和麻醉后15 min血流动力学数据;比较2组的麻醉指标;于术后3 h、6 h、12h、24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并比较患者的其疼痛程度;比较麻醉前及麻醉15 min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麻醉时间、感觉阻滞时间、感觉恢复时间、运动阻滞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均明显短对照组(均P<0.05);麻醉后15min,观察组MAP和SPO_(2)高于对照组(均P<0.05),HR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VAS评分为(2.12±1.2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4±1.57)分(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腰硬联合麻醉相比具有麻醉效果好、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镇痛效果好的优点,更适用于膝关节镜手术麻醉。
-
-
苏靖心;
刘月强;
阮孝国;
崔明珠
-
-
摘要: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可能伴随严重疼痛,导致活动延迟,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因此,有效镇痛对于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具有重要意义[1]。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FICB)是临床上THA术前经常采用的镇痛方法[2],但是髂筋膜间隙内仅有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经过,不包含闭孔神经[3]。FICB对于髋关节内侧镇痛效果不完善,不利于患者早期活动[4]。Girón-Arango等[5]在2018年首次提出髋关节囊周围神经(pericapsular nerve group,PENG)阻滞,用于阻断股神经、闭孔神经和副闭孔神经的髋关节囊分支。但PENG阻滞主要阻滞支配髋关节囊的感觉神经,未能有效控制皮肤切口的疼痛[6],需要联合股外侧皮神经(lateral femoral cutaneous nerve,LFCN)阻滞。本研究拟评价PENG阻滞联合LFCN阻滞对老年THA术后镇痛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
-
-
俎垚(译)
-
-
摘要:
热消融技术通过松解神经进而减轻疼痛来治疗髋关节骨性关节炎(OA)已受到广泛关注。冷却射频消融(C-RFA)是一种使用低温射频探头(低于100°C)进行微创治疗的技术。这项前瞻性研究探究了C-RFA对髋关节OA患者的疗效。这项前瞻性研究纳入了10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在透视下以股神经和闭孔神经感觉支为靶点,注射少量局部麻醉剂进行诊断试验。试验后,患者接受股神经和闭孔神经CRFA治疗。主要结局包括髋关节疼痛和功能评分(HOOS)、疼痛强度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
-
-
张卫慧;
王学亮;
王贤;
侯爱红
-
-
摘要:
目的 探索研究单次股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镇痛与静脉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来本院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成功的患者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在56~71岁之间,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单次股神经阻滞联合持续静脉镇痛术后镇痛和单纯持续静脉镇痛术后镇痛,研究的病例均为首次进行膝关节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评价,采用VAS视差评分,分别记录两组术后48 h的镇痛效果,患者满意度以及副反应.结果 镇痛效果VAS评分、一般材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单次股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镇痛与静脉镇痛均可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的镇痛.
-
-
TAO Wei;
陶伟;
ZHANG Po;
张珀;
WU He-lin;
吴合林;
ZHOU Wang;
周望
- 《中国解剖学会第七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
| 2019年
-
摘要:
在解剖1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股神经自内向外由3个根在腹股沟韧带稍上方汇合而成,此种变异罕见,在腰大肌深面,距髂嵴上方垂直距离为3.0cm处,由第1腰神经前支和第2腰神经前支汇合后形成的神经干向下与第3腰神经前支汇合形成一神经干,该干下行,在距髂嵴上方垂直距离为1.O cm处,该干先发出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外侧根两个分支,其中外侧根起始处横径为2.78mm,在距腹股沟韧带上方垂直距离为6.4cm处穿出腰大肌外侧缘,沿髂肌表面斜行向外下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