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肠神经系统

肠神经系统

肠神经系统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31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基础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7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3779373篇;相关期刊143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基础医学与临床、中华消化杂志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2013中国便秘高峰论坛、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医药工程分会2013学术年会暨数字中医药协同创新高层论坛等;肠神经系统的相关文献由75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远梅、方秀才、曲颜等。

肠神经系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7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779373 占比:99.99%

总计:3779687篇

肠神经系统—发文趋势图

肠神经系统

-研究学者

  • 刘远梅
  • 方秀才
  • 曲颜
  • 童卫东
  • 周吕
  • 郑泽兵
  • 金祝
  • 雷亚宁
  • 高明娟
  • 孔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亚男; 刘英; 冯安琪; 马磊; 殷敏
    • 摘要: 目的观察大麻素受体1(cannabinoid receptor 1,CB1)抑制剂AM251是否可以促进肠神经元线粒体生物发生,改善脓毒症小鼠肠动力。方法60只C57小鼠随机分sham组、LPS组和AM251组,每组各20只。LPS组在腹腔注射LPS 30mg/kg建立小鼠脓毒症模型。AM251组在建立脓毒症模型后30min腹腔注射AM2513mg/kg。48h后按分组分别测定小鼠肠动力变化、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蛋白的变化及结肠神经元线粒体数量和体积的变化。结果与sham组比较,CB1受体抑制剂AM251可明显改善小鼠肠动力,降低肠运输时间(325.0s vs 187.5s,P=0.006),增加小肠推进率(47%vs 70%,P<0.001),缩短结肠排珠时间(375s vs 82s,P<0.001);同时增加结肠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蛋白Nrf-1(0.414 vs 0.807,P=0.003)、TFAM(0.739 vs 0.332,P=0.003)、COX-Ⅳ(0.371 vs 0.817,P=0.001)的表达;增加结肠肠神经元线粒体的数量(P=0.015)和体积(P=0.004)。结论CB1受体抑制剂可以促进肠神经元线粒体生物发生,改善脓毒症小鼠肠动力。
    • 靳远; 曹靖; 张潜; 李云庆
    • 摘要: 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由位于胃肠壁内的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组成,在参与胃肠道局部反射、维持消化系统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躯体运动神经只接受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调控不同,肠壁内支配肠肌运动的ENS接受内脏运动神经和CNS的双重调控[1]。既往研究[2]认为支配肠道运动的外源性纤维包括来自交感神经的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能节后纤维和来自副交感神经的胆碱能节前纤维,而肠壁内支配肠道运动的神经元均为胆碱能副交感节后神经元。近年来,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CA)类物质在ENS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拟针对CA类物质在ENS中的分布及功能予以综述,为阐明其在胃肠道功能紊乱相关疾病中的作用提供线索。
    • 张存正; 段丽萍
    • 摘要: 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的构成成分包括肠神经元和肠神经胶质细胞(enteric glia cells,EGC),在消化系统广泛分布。正常的ENS对肠道甚至全身内环境的稳态具有强大的调节作用,其作用有且不局限于调节胃肠道的运动及分泌,稳定肠道免疫功能,维持与修复肠上皮屏障,并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产生一系列相互作用,影响情绪、行为等。肠道内定植着复杂而繁多的共生菌落,通过其细菌成分、代谢产物等方式影响宿主功能。近年来有较多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可以在不同阶段影响ENS发育,并以此为基础改变其调控的感觉、运动等功能。深入了解肠道菌群对ENS发育的影响有助于理解胃肠疾病的复杂机制,对未来针对肠道菌群的疗法在临床方面广泛的应用具有巨大价值。
    • 阿布都沙塔尔·卡地尔; 李凯; 李水学
    • 摘要: 先天性巨结肠病(Hirschsprung disease,HSCR)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胃肠道发育障碍,其发病率与人口有关,每1万名新生儿中有1.5至2.8人罹患此病。(白人新生儿中有1.5人罹患此病,亚洲新生儿中有2.8人罹患此病)男女比例为2:1到4:1^([1])。HSCR的特点是肠管神经节细胞缺如^([1]),这是由于肠神经嵴细胞(ENCCs)在早期肠神经系统(ENS)发育过程中未能覆盖整个肠道所致。由此导致严重的功能性肠梗阻,需要手术切除无神经节肠段。
    • 廖师师; 罗杰; 图拉妮萨·喀迪尔; 丁可; 陈榕; 孟庆涛
    • 摘要: 肠道微生物群能调节肠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直接或间接与肠-脑轴形成双向联系,于是构成了肠道微生物群-肠-脑(BGM)轴。微生物群、肠道和大脑之间的双向交流主要涉及神经、内分泌和免疫途径。大脑通过与微生物受体相互作用的内分泌介质的管腔分泌直接影响肠道微生物群,也可以通过自主神经系统间接调节肠道环境,改变微生物群的群落结构和功能。微生物群也可以产生神经活性化合物与循环系统和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与大脑形成双向联系,共同维持机体胃肠道、中枢神经和微生物系统的内环境平衡。
    • 陈肖敏; 王煦; 陈苗苗
    • 摘要: 背景牵牛子可用于便秘的治疗,而其主要的药理活性成分-牵牛子提取物(pharbitis nil extract,PN)对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的具体的药理作用及机制并不清楚.目的研究PN对FC大鼠便秘症状、小肠动力、结肠肌电活动、结肠组织形态、肠道菌群以及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采用盐酸洛哌丁胺(loperamide,Lop)灌胃法构建FC大鼠模型,并给予PN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大鼠给药6 h内粪便粒数、粪便含水率、小肠推进率和结肠肌电活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法检测大鼠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检测大鼠结肠组织的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大鼠结肠中P物质(substance P,SP)、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和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的表达水平.结果PN可显著增加FC大鼠6 h内的粪便粒数和粪便含水量;增快肠道墨汁推进率;降低结肠肌电频率和振幅变异程度.H&E结果显示,PN可改善Lop所致的结肠组织形态学改变.PCR-DGGE的检测结果显示,PN可调整FC大鼠肠道内拟杆菌门和疣微菌门的表达,升高乳杆菌科以及双歧杆菌科的表达丰度.ELISA结果显示,PN可显著上调FC大鼠结肠组织中SP和5-HT的表达,下调VIP的表达水平.结论PN可缓解Lop所致的FC并改善肠道菌群和肠神经系统.
    • 魏秀楠; 王帅; 迟莉丽
    • 摘要: 基于中医学整体观念,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借自然界“川”“海”之象进一步阐释“六经”之经与腑的双重含义,以及“肠胃为海”在气血化生、津液输布、糟粕传化、扶正培本方面的内涵。指出“六经”与“肠胃”在生理上彼此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在现代肠道研究中,肠道消化吸收营养物质、排泄代谢废物,体现了肠胃为“气血生化之海”“津液输布之海”“糟粕传化之海”。肠道菌群促进肠黏膜免疫系统的发育并参与调节机体免疫,体现了肠胃为“扶正培本之海”。肠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通过脑-肠轴的双向调控,如同六经与肠胃之间的海川循环,彼此依存、生生不息。通过探析“六经为川,肠胃为海”在肠道各功能网络中的内涵,揭示象思维在中西医整合医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挖掘经典及科研创新开辟思路。
    • 周万康; 刘远梅
    • 摘要: Ras相关的C3肉毒素底物1(Rac1)是Rho三磷酸鸟苷(GTP)酶家族的成员,具有GTP酶活性,是多种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的"分子开关",可参与细胞迁移、黏附、增殖及凋亡等过程。Rac1可通过调控神经嵴细胞的肌动蛋白的聚合、膜突起的形成等过程影响神经嵴细胞的迁移,进而可能与先天性巨结肠、心脏流出道缺陷等神经嵴迁移异常的疾病有关。现就Rac1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及其在肠神经嵴细胞发育机制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 田东浩; 许文耀; 余辉; 杨薇粒; 郑百俊; 高亚; 潘伟康
    • 摘要: 目的 检测MicroRNA-939(miR-939)和性别决定区相关HMG族盒蛋白4(Sry-related HMG box 4,SOX4)在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中的表达水平,评估miR-939在SOX4调控肠神经嵴前体细胞(enteric neural crest cells,ENCCs)增殖、凋亡和迁移过程中的作用,并探讨miR-939/SOX4在HSCR干预治疗方面的潜在价值.方法 采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HSCR和肠套叠患者肠组织中miR-939、SOX4表达水平;从常规孕鼠肠管取材,体外培养ENCCs,通过Nestin、GFAP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使用miR-939模拟物、SOX4-siRNA干预,并分别通过CCK8法、流式细胞仪和Tran-swell小室检测ENCCs增殖 、凋亡和迁移.结果 与肠套叠组患者相比,HSCR患者肠组织中miR-939的表达水平显著提高,而SOX4表达水平显著降低.miR-939模拟物可显著抑制ENCCs中SOX4的表达水平;上调miR-939和下调SOX4均能够显著降低ENCCs增殖和迁移,并促进细胞凋亡.结论 HSCR患者肠组织miR-939、SOX4均表达异常,负向调控ENCCs增殖、凋亡和迁移可能参与HSCR发病过程,靶向miR-939/SOX4的干预策略可为后续HSCR干预治疗提供潜在的治疗参考.
    • 韩璐; 姜茜
    • 摘要: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复杂的人类多基因遗传病,在消化道畸形患儿中常见,主要病理表现为肌间神经丛及黏膜下神经丛中的神经节细胞缺失.根据受累肠段的范围不同,先天性巨结肠可分为短段型、长段型和全结肠型3种.肠神经嵴细胞增殖、分化、迁移障碍是目前已知的最主要的致病原因.上述神经嵴细胞各发育阶段分别涉及以性别决定区盒基因10、酪氨酸激酶受体原癌基因、内皮素受体B、Ⅵ型胶原蛋白α链等基因为核心的复杂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近年来,以增强子为主的基因组调控元件在基因表达调控网络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