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肝小静脉闭塞病

肝小静脉闭塞病

肝小静脉闭塞病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120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1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74812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杂志(电子版)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2011年北京医学会消化系病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第11次全国消化系疾病学术会议等;肝小静脉闭塞病的相关文献由27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健红、包作伟、张伟民等。

肝小静脉闭塞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1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4812 占比:99.84%

总计:74932篇

肝小静脉闭塞病—发文趋势图

肝小静脉闭塞病

-研究学者

  • 刘健红
  • 包作伟
  • 张伟民
  • 房龙
  • 朱洪怡
  • 杨丽
  • 樊艳华
  • 胡道予
  • 裴贻刚
  • 诸葛宇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路阳; 董玉双; 陈霁晖
    • 摘要: 目的提高临床对放线菌素D(ACT-D)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SOS)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断的1例ACT-D相关的SOS病例,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复习,分析临床特点、诊断、预防治疗对策及后续化疗方案调整。结果该患儿诊断为Ⅲ期肾母细胞瘤,首次给予ACT-D后出现发热、抽搐、肝大、腹水等临床症状,实验室检验结果显示其存在感染、黄疸、肝衰竭及血小板减少等,诊断为SOS。入院后给予积极抗感染、血浆置换等支持治疗,患儿好转并于入院第14天继续化疗,第17天出院。后续患儿继续使用全量ACT-D,未再发生SOS。结论肾母细胞瘤患儿使用ACT-D可诱发SOS,发病初期出现的原因不明的血小板减少、转氨酶升高早于总胆红素升高等情况可作为SOS发生的预警。
    • 贾俊芳; 黄俊; 段廷贺
    • 摘要: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S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肝小静脉闭塞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06~ 2019-06疑似肝小静脉闭塞病患者73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行MSCT与MRI诊断,分析比较诊断结果.结果:以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检出肝小静脉闭塞病阳性48例,其中MSCT检出阳性33例,MRI检出阳性35例,联合诊断检出阳性46例;MSCT、MRI联合诊断准确度91.78%、灵敏度95.83%高于MSCT 76.71%、68.75%、MRI 78.08%、72.92%单独诊断,漏诊率4.17%低于MSCT 31.25%、MRI 27.08%单独诊断(P<0.05).结论:MSCT与MRI联合诊断应用于肝小静脉闭塞病患者,可提高准确度、灵敏度,降低漏诊率,对疾病及早确诊与治疗有积极作用.
    • 袁明
    • 摘要: 目的 探讨在肝小静脉闭塞病诊断中采用螺旋CT及核磁共振成像的检测价值.方法 选取自2017年7月—2019年7月期间在医院进行相关诊疗的拟诊肝小静脉闭塞患者总共60例进行本次医学研究.依不同检测方案分为CT组和联合组,CT组:所有患者均先行螺旋CT检测,将所得的影像学结果 归为CT组.联合组:在CT检测的基础上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测,联合影像学结果 记入到联合组,整理分析两组患者病理类型不同的影像学表现.此外将诊断的结果 与术后病理检测结果 比较.比较联合检测的特异度及灵敏度,并比较两组检测准确率差异.结果 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的灵敏度92.31%,特异度78.57%,与单纯应用螺旋CT检测相比较,检测的准确率也较高,可以较为准确的检测不同影像学表现.结论 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方法 应用于临床诊断肝小静脉闭塞病时,可取得较为满意的诊断效果,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且准确率较高,可作为临床上诊断肝小静脉闭塞病的首选诊断方法 .
    • 刘婉莹; 肖毅
    • 摘要: 肝小静脉闭塞病(VOD)是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发生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本文介绍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肝小静脉闭塞病的特点,包括发病机制、危险因素、预测指标、诊断及治疗等,在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张敏; 李倩
    • 摘要: 目的探讨1例血吸虫肝病患者服用土三七制剂致药物性肝损伤合并肝小静脉闭塞病。通过回顾此病例,加强临床医师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警惕性。方法回顾、梳理该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在排除病毒性肝炎及既往血吸虫肝病复发以及相关消化道肿瘤可能,结合患者用药史及相关检查结果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合并肝小静脉闭塞病,经积极治疗后患者顺利康复。结论对于肝功能异常的相关病例诊断,临床医师对于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警惕性很高,但药物性肝损害仍需抽丝剥茧,细致的病史采集对诊断至关重要。
    • 张敏; 李倩
    • 摘要: 目的 探讨1例血吸虫肝病患者服用土三七制剂致药物性肝损伤合并肝小静脉闭塞病.通过回顾此病例,加强临床医师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警惕性.方法 回顾、梳理该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在排除病毒性肝炎及既往血吸虫肝病复发以及相关消化道肿瘤可能,结合患者用药史及相关检查结果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合并肝小静脉闭塞病,经积极治疗后患者顺利康复.结论 对于肝功能异常的相关病例诊断,临床医师对于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警惕性很高,但药物性肝损害仍需抽丝剥茧,细致的病史采集对诊断至关重要.
    • 董娜; 何丹; 张海霞
    • 摘要: 目的 总结分析土三七致肝小静脉闭塞病(hepatic veno-occlusive disease,HVOD)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内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因服用土三七致HVOD的患者临床资料.按治疗转归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分析年龄、性别、土三七服用方式、服用时长及是否有饮酒史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111例患者中,男性66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64. 74 ± 9. 45)岁.30例(27. 0%)患者土三七泡酒服用,46例(41. 4%)患者泡水服用,13例(11. 7%)患者粉末冲服,其他服用方法不详(医嘱中未注明).所有患者均出现腹水表现,57例(51. 4%)患者同时出现黄疸症状.经保肝、退黄、抗凝等内科治疗和(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内支架分流术治疗后,86例(77. 5%)患者病情得到缓解.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白细胞计数、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与预后不良相关.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凝血酶原时间是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论 土三七致HVOD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大量腹水,凝血酶原时间的延长可能影响其预后.医务人员应加强对土三七毒性的宣传工作,规范中草药的使用.
    • 张戈
    • 摘要: 目的:探索对肝小静脉闭塞病患者,以螺旋CT及核磁共振成像进行诊断,比较其价值.方法:以2017.02-2019.02期间,我院所收治的220例肝小静脉闭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方法采用区组随机化法,分组后每组具有相同数量的样本,即参照组与试验组各具110例研究对象;对参照组患者仅予以螺旋CT检查,并记录其检查结果;对试验组患者则予以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检查,并记录其检查结果;结合两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及病理学检查结果,对比其影像学表现及检查的准确率.结果:检查后,两组患者均出现了肝脏门静脉周围水肿、食管静脉曲张、胆囊壁水肿及增厚以及小肠管壁增厚的检查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检查表现率为93.64%,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的74.55%,差异明显(P<0.05);结合患者的病理学结果进行对比,其中试验组患者的准确率高达97.27%,显著高于参照组的83.64%,差异明显(P<0.05).结论:将螺旋CT及核磁共振应用于肝小静脉闭塞病患者的影像学检查中,能够有效提升其检查的准确率,有助于分析患者的病灶情况,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杨丽; 王向阳; 徐晓平; 陈哲; 朱洪怡; 霍继荣
    • 摘要: 目的 利用不同剂量丹参干预土三七诱导小鼠肝小静脉闭塞病(HVOD)模型,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探讨丹参预防HVOD发生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10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予磷酸缓冲液(PBS)、土三七、土三七+100 mg/kg丹参、土三七+200 mg/kg丹参灌胃,连续30 d后处死小鼠.通过修改后Deleve评分标准评价小鼠HVOD成模情况;免疫组化检测VEGF蛋白表达水平;RT-PCR检测VEGF mRNA水平.结果 丹参干预组与土三七模型组比较,VEGF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200 mg/kg丹参组的VEGF表达水平较100 mg/kg丹参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不同剂量丹参可减少土三七诱导小鼠HVOD的发生,抑制VEGF的表达可能是丹参预防HVOD发生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