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放线菌素D

放线菌素D

放线菌素D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8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药学、微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2972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塔里木大学学报、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抗生素学术会议、第7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专委会联合免疫毒理专委会、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突、致畸、致癌专委会2008年全国学术会议等;放线菌素D的相关文献由431位作者贡献,包括倪京满、张祝兰、杨煌建等。

放线菌素D—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8 占比:0.4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2972 占比:99.56%

总计:23073篇

放线菌素D—发文趋势图

放线菌素D

-研究学者

  • 倪京满
  • 张祝兰
  • 杨煌建
  • 向阳
  • 张邦治
  • 万传星
  • 万希润
  • 任林英
  • 冯凤芝
  • 唐文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路阳; 董玉双; 陈霁晖
    • 摘要: 目的提高临床对放线菌素D(ACT-D)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SOS)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断的1例ACT-D相关的SOS病例,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复习,分析临床特点、诊断、预防治疗对策及后续化疗方案调整。结果该患儿诊断为Ⅲ期肾母细胞瘤,首次给予ACT-D后出现发热、抽搐、肝大、腹水等临床症状,实验室检验结果显示其存在感染、黄疸、肝衰竭及血小板减少等,诊断为SOS。入院后给予积极抗感染、血浆置换等支持治疗,患儿好转并于入院第14天继续化疗,第17天出院。后续患儿继续使用全量ACT-D,未再发生SOS。结论肾母细胞瘤患儿使用ACT-D可诱发SOS,发病初期出现的原因不明的血小板减少、转氨酶升高早于总胆红素升高等情况可作为SOS发生的预警。
    • 孟德光; 王佳荣; 常晓峰; 史奎; 滕怀炟; 王焕民
    • 摘要: 目的总结小儿肾母细胞瘤化学治疗期间合并肝窦阻塞综合征(SOS)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于2017年8月—2020年8月,在我院行化学治疗的4例肾母细胞瘤患儿合并SOS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腹部超声检查、治疗及预后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儿均出现腹胀、肝脏肿大、肝脏弹性值增大、脾脏大、腹水、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等相同的临床症状,及时给予对症治疗,均预后良好。结论放线菌素D可引起严重肝损害,如出现腹胀伴有肝大、腹水、凝血功能异常等表现,需警惕SOS的发生,及时干预性治疗可改善预后。
    • 郭志凯; 王蓉; 吴炜城; 黎明; 何汪桂; 周石林
    • 摘要: 海洋放线菌是一类具有重要价值的药用微生物,能够产生结构类型多样的生物活性物质.对中国南海海洋生物中分离出的海洋放线菌进行抗农业病原菌活性筛选,发现两株海绵链霉菌Streptomyces sp.HMH1和Streptomyces sp.HML1对农业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拮抗活性.为研究菌株HMH1和HML1产生的活性代谢产物,采用正相/反相硅胶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分离方法对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高分辨电喷雾质谱等波谱数据和文献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测定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结果显示,从链霉菌Streptomyces sp.HMH1的大米固体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出3种放线菌素类化合物,分别为放线菌素D、放线菌素X2和放线菌素Xoβ;从链霉菌Streptomyces sp.HML1的大米固体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1个吲哚咔唑生物碱类化合物,鉴定为K-252d.化合物抗农业病原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放线菌素D的抗菌谱广,对供试的10种植物病原真菌和2种植物病原细菌的生长具有抑制活性.其中,对木瓜可可毛色二孢霉、木瓜拟茎点霉、小麦赤霉和辣椒疫霉等病原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60.09±0.66)%、(48.82±0.66)%、(46.47±1.14)%和(44.13±0.66)%;对水稻白叶枯病菌、茄青枯劳尔氏菌等病原细菌也显示抑菌活性,抑菌直径分别为(36.00±0.82)mm和(15.00±0.47)mm.研究结果可为相关农业病害高效生防菌剂研发提供新的化合物和菌种资源.
    • 刘桂兰; 赵宏伟
    • 摘要: 目的 评估放线菌素D(Act-D)、甲氨蝶呤(MTX)或5-氟尿嘧啶(5-Fu)单药初次化疗低危型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N)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月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109例接受单药初次化疗的低危型GTN患者资料,其中Act-D组38例,MTX组37例,5-Fu组34例.通过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评价治疗效果,比较三种单药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Act-D组、MTX组、5-Fu组化疗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9.5%(38/109)、86.5%(37/109)、85.3%(34/109),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68,P>0.05).Act-D组初治获得完全缓解所需时间为(72.9±16.5)d,短于MTX组的(89.5±22.6)d和5-Fu组的(96.9±25.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56,P=0.025;t=6.375,P=0.040).MTX组和5-Fu组1~2级肝脏受损、3~4级骨髓抑制发生率均高于Act-D组(均P< 0.05);5-Fu组3~4级腹泻发生率高于MTX组和Act-D组(均P<0.05);Act-D组和5-Fu组1 ~2级脱发发生率高于MTX组(均P<0.05).结论 Act-D方案治疗低危型GTN的完全缓解率与MTX或5-Fu方案相当,化疗不良反应相对较轻,可作为低危型GTN较好的一线化疗方案.
    • 徐娟; 曲芃芃; 王新梅
    • 摘要: 目的:比较低危侵袭性葡萄胎治疗中单药甲氨蝶呤(MTX)和放线菌素D(Act-D)5日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回顾分析低危侵袭性葡萄胎患者70例,其中MTX组40例、Act-D组30例,分析单药治疗低危侵袭性葡萄胎的有效性及预后影响因素,并比较两组的治愈率、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MTX/Art-D单药5日方案治疗低危侵袭性葡萄胎的初始有效率为71.43%。MTX组和Act-D组的有效率、β-HCG转阴所需疗程数、平均住院日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t-D组的总疗程数、平均住院费用较MTX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β-HCG水平是影响患者预后高危因素。MTX组的骨髓抑制发生率低于Act-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X/Act-D 5日化疗方案用于LRIM患者治疗安全有效,疗效无差异,MTX较Act-D不良反应轻,患者耐受性高,总疗程少、住院费用低。
    • 黄媛林; 潘信利; 陆璐; 李喆; 李菲; 赵静; 黄庶识; 胡文进
    • 摘要: 目的分离鉴定一株红树林来源具有拮抗真菌活性的链霉菌MCCG 2008,分析其对植物病原真菌香蕉尖孢镰刀菌热带4号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tropical race 4)、苹果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stroemeriae)、珍珠李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芒果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的抑制作用,对其所产的抑菌活性化合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并通过基因扩增测序分析与活性化合物生产相关的生物合成基因簇,为进一步调控活性化合物的生产以及结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MCCG 2008进行初步鉴定;通过发酵液原液、发酵液乙酸乙酯粗提取物和菌丝体丙酮浸提物针对不同植物病原真菌进行了活性测试与效用组成分析;采用液液萃取和柱色谱分离该菌株所产生的具有抑菌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核磁共振仪对活性化合物结构进行解析;设计引物使用PCR扩增该菌中与活性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结果菌株MCCG 2008可形成茂盛的气生菌丝,并产生黄色的可扩散色素,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菌株MCCG 2008与微小链霉菌Streptomyces parvulus NBRC 13193T的相似度为100%;在拮抗活性试验中,菌株MCCG 2008对珍珠李葡萄座腔菌的抑制活性最强,抑制率为48.0%,其发酵液乙酸乙酯粗提物和菌丝体丙酮浸提物仅对香蕉尖孢镰刀菌热带4号小种有抑制活性;质谱(MS)和核磁(1H NMR)数据分析表明从菌株MCCG 2008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的活性化合物为放线菌素D;以放线菌素D生产菌为参照,通过序列比对发现MCCG 2008中的同源序列,并通过PCR扩增获得菌株MCCG 2008基因组中与放线菌素D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结论分离自广西红树林根际土壤的链霉菌MCCG 2008初步鉴定为微小链霉菌,其具有拮抗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防潜力,所产的活性化合物为放线菌素D
    • 钟笛箫; 张朝霞; 胡梦泽; 张蕾; 曲东; 刘嵘
    • 摘要: 目的 了解肾母细胞瘤(WT)在辅助化疗中发生肝窦阻塞综合征/肝小静脉闭塞病(SOS/VOD)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例Ⅱ期WT患儿,应用放线菌素D(Act-D)化疗后出现SOS/VOD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WT患儿术后化疗d5出现进行性血小板减少,化疗d9逐渐出现发热、肝大、腹水、黄疸,符合SOS/VOD的临床诊断,予暂停化疗、血浆置换、抗感染、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d22痊愈.结论 Act-D治疗WT患儿有一定几率引发SOS/VOD,早期出现孤立性血小板减少可作为SOS/VOD即将发生的警示.
    • 刘爱华; 姚雯
    • 摘要: 通过1例白化病侵蚀性葡萄胎患者放线菌素D化疗后出现Ⅲ度手足综合征的救治和护理回顾分析、分享成功经验;化疗并发症严重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正确的治疗、耐心细致的护理、情感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