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缺血性脑中风

缺血性脑中风

缺血性脑中风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01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0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7102篇;相关期刊266种,包括内蒙古中医药、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现代诊断与治疗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分会暨湖南省中医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2016学术年会、第七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学术论坛、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等;缺血性脑中风的相关文献由1028位作者贡献,包括屠鹏飞、秦正红、王淑美等。

缺血性脑中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0 占比:5.31%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0.37%

专利文献>

论文:7102 占比:94.32%

总计:7530篇

缺血性脑中风—发文趋势图

缺血性脑中风

-研究学者

  • 屠鹏飞
  • 秦正红
  • 王淑美
  • 曾克武
  • 梁生旺
  • 狄留庆
  • 盛瑞
  • 赵明波
  • 丁婷婷
  • 孙建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志伟; 李银括; 杨志勇; 郑瑞晗; 孙漩川; 谷甜甜; 王睿通; 李燕; 赵海军; 王世军
    • 摘要: 使用SciFinder、CNKI、Pubchem、SwissADME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得到天麻活性成分及靶点;利用Genecards、TTD及Drugbank数据库获得缺血性脑中风的潜在靶标;通过Venny在线软件平台得到天麻与疾病的交集靶点,并将其导入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图;利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构建PPI网络与核心靶点筛选;通过Metascape平台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通过筛选获得天麻活性成分35个、天麻靶点498个;缺血性脑中风相关靶点1031个;天麻与疾病共同靶点170个;GO富集分析得到1914条生物过程、111条细胞组分表达过程、190个与分子功能相关的过程;KEGG富集分析得到306条信号通路。天麻可能通过酚性化合物作用于关键靶点GAPDH、CASP3、STAT3、AKT1、MAPK3及MAPK8,发挥对cGMP-PKG、HIF-1、cAMP、AMPK等信号通路调节作用,干预细胞凋亡、血管再生、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及能量代谢障碍等机制防治缺血性脑中风
    • 李英红; 姚庆萍
    • 摘要: [目的]评估天降血栓通丸口服联合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不同年龄段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1月—2020年2月收治的271例予以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风痰阻络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和青中年组(0.05)。治疗后各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老年患者中治疗组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天降血栓通丸可有效地改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身体康复,但对青中年患者的疗效不佳。
    • 孙金璐
    • 摘要: 目的:讨论真菌性角膜溃疡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对象为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00例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使用0.25%浓度的两性霉素B与0.5%浓度的氟康唑滴眼液实施治疗;观察组使用5%浓度的那他霉素与0.25%浓度的两性霉素B及0.5%浓度的氟康唑滴眼液联合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8%,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那他霉素与两性霉素B及氟康唑滴眼液联合治疗的方式对真菌性角膜溃疡进行治疗可以获取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
    • 苏一淋
    • 摘要: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中风利用益气通络汤的治疗效果.方法 研究选取入组例数及研究对象:88例本院缺血性脑中风治疗患者;病患抽取年份及月份:2018.10-2020.10,利用双盲法进行分组研究,联合组中应用益气通络汤结合常规治疗,西药组中应用常规方法 进行治疗,每组患者均44例,观察指标: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组不良反应与西药组比较,具备对比优势,联合组更安全(P<0.05),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统计学意义存在,联合组有效率更高(P<0.05).结论 缺血性脑中风实施益气活血通络汤能够提升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 赵博
    • 摘要: 目的 探讨复元通络汤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脑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收治的1200例气虚血瘀证缺血性脑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西药+复元通络汤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观察两组炎症指标水平及神经功能.结果 治疗8周后,观察组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元通络汤联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脑中风可使机体炎症反应得到降低,神经功能得到改善,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费龙飞
    • 摘要: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中风患者采用中医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医院收治的78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分为两组,各39例,分别为常规西医治疗法对照组、西医+中医综合治疗法研究组,观察两组治疗情况.结果: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实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幅度更大,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中医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降低疾病造成的负面影响,值得大力推广.
    • 周梦超
    • 摘要: 目的:观察研究对缺血性脑中风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分别联合波立维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期间,本院共选取80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波立维方式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联合波立维方式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血脂水平和NIHSS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参数均比治疗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治疗前高,且观察组数据参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缺血性脑中风采用瑞舒伐他汀联合波立维治疗临床效果更加显著,能有效地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血脂水平,有助于患者更加快速的恢复.
    • 宋民君
    • 摘要: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与西药联合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于本院治疗的90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接受补阳还五汤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93.33%)变对照组(75.56%)高(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Barthel评分均上升,且观察组NIHSS评分(9.08±3.87)分、中医证候积分(11.39±3.96)分低于对照组(12.75±4.21)分、(13.15±4.12)分,Barthel评分(86.52±8.17)分高于对照组(79.24±7.85)分(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与西药联合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及中医证候情况,提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张蔷; 张立娟; 周晓宇
    • 摘要: 脑中风是由脑血管病变、血压、血液变化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造成急性脑功能障碍的总称,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脑中风按其发病机制大致分为出血性脑中风和缺血性脑中风,其中缺血性脑中风最为常见,约占脑血管病例数的70%以上。缺血性脑中风的病理机制复杂,主要有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炎症介质反应、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细胞衰亡等。
    • 吴春晓; 徐影珊; 唐纯志
    • 摘要: 目的:分析针刺调控神经再生治疗缺血性脑中风实验研究的文献特征以及研究现状.方法:通过中英文7大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时间从入库至2019年1月10日,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文献及实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6篇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文献特征:年度发表文献量以2011~2019年最多,发表期刊以SCI期刊杂志收录为主,第一作者单位主要为中医院校,以广州中医药大学发表最多,共36篇文献有相关基金的资助,尤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主.实验特征:96.4%的研究者采用大鼠作为实验动物,造模方法以MCAO线栓法为主,观察指标主要为nestin、Brud等与神经再生相关的标志物,择经选穴使用频次最高的为督脉和百会穴,针刺则以单纯电针治疗为主.结论: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总结了动物类型、造模方法、选穴择经及针刺方法在研究神经再生方面的特点及规律,为后续针刺调控神经再生在治疗缺血性脑中风方面的研究提供较为有效、规范化的选穴和治疗方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