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中风
缺血性脑中风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01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0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7102篇;相关期刊266种,包括内蒙古中医药、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现代诊断与治疗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分会暨湖南省中医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2016学术年会、第七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学术论坛、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等;缺血性脑中风的相关文献由1028位作者贡献,包括屠鹏飞、秦正红、王淑美等。
缺血性脑中风
-研究学者
- 屠鹏飞
- 秦正红
- 王淑美
- 曾克武
- 梁生旺
- 狄留庆
- 盛瑞
- 赵明波
- 丁婷婷
- 孙建宁
- 徐敉
- 李宏伟
- 李韶菁
- 石任兵
- 许春立
- 贾孟辉
- 黑晓英
- 代福存
- 何秀波
- 侯荔桉
- 凌兰
- 刘华
- 刘培庆
- 刘小玉
- 刘斌
- 刘睿
- 刘鑫巍
- 务勇胜
- 原龙
- 史红
- 向阳
- 吴仁擎
- 吴传鸿
- 吴彦
- 吴桂甫
- 吴皓
- 吴纯伟
- 夏云飞
- 夏勤
- 姚传斌
- 姚廷周
- 姜勇
- 孙美玲
- 宋丹丹
- 左阿龙
- 庞继梅
- 廖九光
- 张丽华
- 张云明
- 张允岭
-
-
张志伟;
李银括;
杨志勇;
郑瑞晗;
孙漩川;
谷甜甜;
王睿通;
李燕;
赵海军;
王世军
-
-
摘要:
使用SciFinder、CNKI、Pubchem、SwissADME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得到天麻活性成分及靶点;利用Genecards、TTD及Drugbank数据库获得缺血性脑中风的潜在靶标;通过Venny在线软件平台得到天麻与疾病的交集靶点,并将其导入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图;利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构建PPI网络与核心靶点筛选;通过Metascape平台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通过筛选获得天麻活性成分35个、天麻靶点498个;缺血性脑中风相关靶点1031个;天麻与疾病共同靶点170个;GO富集分析得到1914条生物过程、111条细胞组分表达过程、190个与分子功能相关的过程;KEGG富集分析得到306条信号通路。天麻可能通过酚性化合物作用于关键靶点GAPDH、CASP3、STAT3、AKT1、MAPK3及MAPK8,发挥对cGMP-PKG、HIF-1、cAMP、AMPK等信号通路调节作用,干预细胞凋亡、血管再生、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及能量代谢障碍等机制防治缺血性脑中风。
-
-
李英红;
姚庆萍
-
-
摘要:
[目的]评估天降血栓通丸口服联合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不同年龄段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1月—2020年2月收治的271例予以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风痰阻络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和青中年组(0.05)。治疗后各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老年患者中治疗组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天降血栓通丸可有效地改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身体康复,但对青中年患者的疗效不佳。
-
-
孙金璐
-
-
摘要:
目的:讨论真菌性角膜溃疡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对象为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00例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使用0.25%浓度的两性霉素B与0.5%浓度的氟康唑滴眼液实施治疗;观察组使用5%浓度的那他霉素与0.25%浓度的两性霉素B及0.5%浓度的氟康唑滴眼液联合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8%,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那他霉素与两性霉素B及氟康唑滴眼液联合治疗的方式对真菌性角膜溃疡进行治疗可以获取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
-
-
苏一淋
-
-
摘要: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中风利用益气通络汤的治疗效果.方法 研究选取入组例数及研究对象:88例本院缺血性脑中风治疗患者;病患抽取年份及月份:2018.10-2020.10,利用双盲法进行分组研究,联合组中应用益气通络汤结合常规治疗,西药组中应用常规方法 进行治疗,每组患者均44例,观察指标: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组不良反应与西药组比较,具备对比优势,联合组更安全(P<0.05),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统计学意义存在,联合组有效率更高(P<0.05).结论 缺血性脑中风实施益气活血通络汤能够提升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
-
赵博
-
-
摘要:
目的 探讨复元通络汤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脑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收治的1200例气虚血瘀证缺血性脑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西药+复元通络汤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观察两组炎症指标水平及神经功能.结果 治疗8周后,观察组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元通络汤联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脑中风可使机体炎症反应得到降低,神经功能得到改善,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
费龙飞
-
-
摘要: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中风患者采用中医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医院收治的78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分为两组,各39例,分别为常规西医治疗法对照组、西医+中医综合治疗法研究组,观察两组治疗情况.结果: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实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幅度更大,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中医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降低疾病造成的负面影响,值得大力推广.
-
-
周梦超
-
-
摘要:
目的:观察研究对缺血性脑中风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分别联合波立维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期间,本院共选取80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波立维方式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联合波立维方式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血脂水平和NIHSS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参数均比治疗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治疗前高,且观察组数据参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缺血性脑中风采用瑞舒伐他汀联合波立维治疗临床效果更加显著,能有效地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血脂水平,有助于患者更加快速的恢复.
-
-
宋民君
-
-
摘要: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与西药联合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于本院治疗的90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接受补阳还五汤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93.33%)变对照组(75.56%)高(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Barthel评分均上升,且观察组NIHSS评分(9.08±3.87)分、中医证候积分(11.39±3.96)分低于对照组(12.75±4.21)分、(13.15±4.12)分,Barthel评分(86.52±8.17)分高于对照组(79.24±7.85)分(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与西药联合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及中医证候情况,提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
张蔷;
张立娟;
周晓宇
-
-
摘要:
脑中风是由脑血管病变、血压、血液变化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造成急性脑功能障碍的总称,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脑中风按其发病机制大致分为出血性脑中风和缺血性脑中风,其中缺血性脑中风最为常见,约占脑血管病例数的70%以上。缺血性脑中风的病理机制复杂,主要有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炎症介质反应、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细胞衰亡等。
-
-
吴春晓;
徐影珊;
唐纯志
-
-
摘要:
目的:分析针刺调控神经再生治疗缺血性脑中风实验研究的文献特征以及研究现状.方法:通过中英文7大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时间从入库至2019年1月10日,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文献及实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6篇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文献特征:年度发表文献量以2011~2019年最多,发表期刊以SCI期刊杂志收录为主,第一作者单位主要为中医院校,以广州中医药大学发表最多,共36篇文献有相关基金的资助,尤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主.实验特征:96.4%的研究者采用大鼠作为实验动物,造模方法以MCAO线栓法为主,观察指标主要为nestin、Brud等与神经再生相关的标志物,择经选穴使用频次最高的为督脉和百会穴,针刺则以单纯电针治疗为主.结论: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总结了动物类型、造模方法、选穴择经及针刺方法在研究神经再生方面的特点及规律,为后续针刺调控神经再生在治疗缺血性脑中风方面的研究提供较为有效、规范化的选穴和治疗方案.
-
-
-
-
白雪;
孔冉;
赵玉青;
李朝峰;
汤轶波
- 《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分会暨湖南省中医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2016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缺血性脑中风是指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血流阻断而使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软化甚至坏死,致使脑血管功能障碍,引起相关症状.缺血性脑中风至今仍缺乏理想的治疗手段,其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缺血性脑中风的临床治疗以西医内科治疗和中医药治疗为主.其中,中医曾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对近10年中药复方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临床研究作一综述,为中药治疗缺血性脑中风提供帮助.中医在治疗方面立足整体观,重视辨证论治,临床常以复方制剂为主,主要介绍了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通络汤、化痰祛瘀方、加味四逆散、通络祛风汤、通脉舒络汤及其药理机制、临床疗效。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实现的,尤其是复方中药制剂具有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兼顾疾病的各个方面起到多向调节作用。
-
-
唐建新
-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脑病学分会成立大会暨全国首届中医脑病大师论坛与学术交流大会》
| 2016年
-
摘要:
目的:探讨活血化痰通络法治疗缺血性脑中风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0年11月在我院诊治的缺血性脑中风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两组患者均常规脱水、降颅压、降血糖、降血脂、抗凝、降纤、抗血小板聚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活血化痰通络汤.结果:治疗2个疗程以后,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活血化痰通络法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疗效显著,显示出中医药特有的优势.
-
-
黄祥芳;
刘雯;
成燕;
吴茜;
于苏文
- 《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
| 2015年
-
摘要: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中风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4年12月救治的280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治疗时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静脉滴注)和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栓治疗),两组各140例.通过比较对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以此将评分结果纳入统计学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相比具有显著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的护理与治疗有利于患者机能的恢复.
-
-
-
-
邢德冰;
陈贵全;
王伟;
谢林林;
李庭富
- 《2015年四川省针灸学会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目的:评价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7天内)电针介入治疗对患者机体活动及神经功能水平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将符合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按50随机分为"电针干预+基础治疗"组和基础治疗组.主要疗效指标为巴氏指数、改良Rankin修订量表及美国NIHSS偏瘫侧上/下肢功能评分. 结果:50例患者完成本次研究并进行了最后的数据统计分析.电针组较对照组在改善NIHSS偏瘫侧上/下肢功能评分、巴氏指数评分上具有一定优势(P<0.05),且早期的电针介入治疗对患者改良Rankin修订量表评级的改善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 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电针介入干预治疗对改善患者NIHSS上/下肢评分、巴氏指数评分方面具有帮助意义,同时电针的干预可能对患者mRankin评级的改善具有相关性.
-
-
王雨霞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大会》
| 2015年
-
摘要: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将颈动脉内膜切开并剥离增厚的内膜而使血管再通的手术.据报道颅外段颈动脉为原发灶约占缺血性脑中风的75%,可通过手术明显地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我科于2003年9月27日成功为1例患有左侧颈动脉狭窄已达80%,并伴有短暂性缺血性发作(TIA)的病人实施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
-
-
XUE Qiang;
薛强;
WANG Hong-yu;
王红玉;
SUN Wen-wei;
孙文威;
YANG Sheng;
杨盛;
WEI Shu-yong;
魏述永;
XU Xiao-yu;
徐晓玉
- 《第七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16年
-
摘要:
目的:研究梓葛冻干粉针(C-P)抗脑缺血"神经血管单元"(NVU)多细胞凋亡的机制.rn 方法:通过线栓法制作的脑缺血再灌注(豫)损伤大鼠模型,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损伤的体外NVU模型,采用形态学和免疫学方法,研究C-P抗缺血NVU多细胞凋亡的机制.rn 结果:在I/R损伤模型大鼠实验中,49.00、24.50、12.25μg/mL的C-P均能显著抑制Cleaved Caspase-3、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P<0.01,P<0.05),降低缺血区神经元、微血管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率(P<0.01),减少梗死灶体积百分比(P<0.01),提高大鼠神经行为学得分(P<0.01).在OGD/R损伤NVU体外模型实验中,49.00、24.50μg/mL的C-P均能显著抑制Cleaved Caspase-3、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P<0.01),降低神经元、微血管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凋亡率(P<0.01),增加神经元轴突长度以及星形胶质细胞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存活数量(P<0.01).rn 结论:C-P可同时抑制神经元、微血管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凋亡,促进其存活,对NVU具有整体保护作用,从而减少缺血区梗死灶体积,起到改善大鼠神经行为学功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