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临汾盆地

临汾盆地

临汾盆地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41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政府法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地震学会历史地震、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2013学术研讨会、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2011成像雷达对地观测高级学术研讨会等;临汾盆地的相关文献由223位作者贡献,包括胡小猛、乔建伟、刘瑞春等。

临汾盆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 占比:22.47%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90%

专利文献>

论文:341 占比:76.63%

总计:445篇

临汾盆地—发文趋势图

临汾盆地

-研究学者

  • 胡小猛
  • 乔建伟
  • 刘瑞春
  • 季灵运
  • 杨景春
  • 田庆春
  • 丁学文
  • 吴洁利
  • 孙昌斌
  • 张家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田庆春; 尹佳男; 郝晓龙
    • 摘要: 关于MIS3阶段的气候问题目前仍没有完全解决,需要更多区域的沉积记录分析。黄土被公认为第四纪气候研究的优秀载体,选择黄土高原东南缘的临汾盆地为研究区,通过对该区黄土沉积物磁化率、全铁、总有机碳和粒度系统研究,结合光释光年代学数据,初步讨论了MIS3阶段临汾盆地气候变化特征。MIS3阶段临汾盆地气候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56~45 ka BP气候为弱温湿,对应于MIS3c;45~41 ka BP呈现短暂的冷干,对应于MIS3b;41~25 ka BP表现为较强的温湿,对应于MIS3a。MIS3阶段全球气候表现出相对温湿,但临汾盆地在MIS3气候波动与其他地质记录表现出一定差异,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北半球冰盖和地表接收太阳辐射量共同作用下,热量和水分在各区域配置不同,导致各区域间表现出较大的环境差异,具体的耦合机制还需开展进一步研究工作。
    • 董东柱; 刘晓磊
    • 摘要: 为了开发利用临汾盆地内的地热资源,通过开展水文地质测绘、遥感解译、综合物探测量、地热钻探、水质分析,基本查明了区内地热异常的分布范围、热储层结构、埋藏深度、地热流体储存量及质量。对该区地热资源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临汾盆地地热田受基底深大断裂控制,地幔上隆导致裂谷中大地热流值增高是其主要热源,巨厚的新生界松散物是良好的保温盖层。第三系地下热水温度在41~50°C,按地热流体温度分类属低温型;第三系热储层埋藏深度主要介于890~2000 m,为经济型地热资源。综合分析认为临汾盆地属于第三系低温热水型地热田。对该区地热资源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和开发利用,并以该区地热开发为示范点,辐射周边地区,对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并将为其他地区开发第三系地下热水提供经验。
    • 赵凌强; 詹艳; 王庆良; 孙翔宇; 韩静; 操聪; 张松; 蔡妍
    • 摘要: 文中利用相位张量分解技术、三维NLCG反演方法对一条跨过1303年洪洞8级地震区、长160km的大地电磁剖面的数据进行了分解和反演计算,再结合研究区及其附近的形变场、最新地震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结果以及2008年1月—2012年12月的小地震精定位结果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霍山山前断裂是研究区内明显的大型电性边界带,在中深部表现为低阻特征,贯穿了整个地壳尺度,该断裂为NNE走向的右旋正断裂,可能是划分鄂尔多斯地块和华北地块的基底断裂。以霍山山前断裂为界,西侧鄂尔多斯地块表现为层状的稳定构造环境,而东侧华北地块的中下地壳岩石圈破坏严重且存在减薄的趋势。大地电磁探测结果支持1303年洪洞8级地震的发震断裂为霍山山前断裂的观点,地震可能发生在霍山山前断裂下方的低阻体中,震源深度可能介于10~20km之间。1303年洪洞8级地震的孕震环境可能受多重因素控制,研究区东侧中下地壳可能存在的软流圈物质不断上涌引起了华北地块的区域拉张作用,进而导致霍山山前断裂发生倾向滑动可能是地震的主控因素。
    • 田庆春; 石小静; 郝晓龙
    • 摘要: 对临汾盆地丁村剖面进行光释光测年,利用粒度年龄模型重建该地区的年代序列,对比分析粒度、频率磁化率和色度等气候代用指标,旨在反映千年尺度气候突变事件在临汾盆地的表现和区域性特征,揭示了东亚季风区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不稳定性与北大西洋地区存在的联系。结果表明:(1)丁村剖面中值粒径和频率磁化率曲线清晰地记录了80~20 ka BP间的5次Heinrich事件和19次Dansgaard-Oeschger(D-O)旋回,其中,H2和H6事件变化幅度最大,信号变化最明显,H5事件次之,H3和H4事件最小,反映了该地气候不仅受大尺度范围气候变化的控制,还受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2)丁村剖面记录的气候事件与格陵兰冰芯δ^(18)O、黄土高原西部的李家塬剖面以及西风区则克台和塔吉克斯坦剖面均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结合已有研究表明,中国季风区的气候快速波动幅度受西风和东亚夏季风共同影响。
    • 翟栋梁; 刘川; 乔建伟; 赵俊彦
    • 摘要: 临汾盆地位于山西地堑系的南部,地裂缝灾害频发且成因复杂多样;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在侯马凹陷盆地的地裂缝,发育规模大,灾害严重,给当地居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以2007年出现在侯马凹陷盆地区的北张地裂缝为例,通过详细的地面调查和地表测绘查了地裂缝的平面展布特征,利用槽探揭示地裂缝的剖面结构特征.根据物探、钻探和InSAR监测结果,分析构造断裂和超采地下水与地裂缝的关系,并得出北张地裂缝的成因机理,并据此提出地裂缝的防治措施.
    • 赵格格; 田庆春; 杜五喜; 裴瑜; 鄂崇毅
    • 摘要: 为了解黄土高原东南缘临汾盆地黄土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其气候意义,运用参数化端元分析模型对临汾盆地黄土沉积物粒度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对气候变化反映敏感的粒级组分。通过对临汾盆地黄土-古土壤序列运用谢帕德三角分类法,发现黄土主要由粉砂和黏土质粉砂组成,分布较为集中;对临汾盆地黄土粒度进行Gen.Weibull函数分布的参数化端元模型反演得出了3个端元,EM1可能是黄土在夏季风作用下的风化和成壤过程中形成的,EM2可能代表的是高空西风搬运的远源沉积物,EM3可能代表的是较强的冬季风所搬运的近源沉积物以及冬季短时间尘暴所带来的物质。结合OSL测年结果,临汾盆地黄土粒度端元组分、磁化率与深海氧同位素对比分析,发现临汾盆地与深海氧同位素一致,说明临汾盆地气候演化受全球冰量控制,但在每个阶段的内部波动上又表现出一定的区域特征。
    • 李海泉; 朱青奇; 刘金侠
    • 摘要: 临汾盆地曲沃地热田地热资源丰富,目前该区域地热以温泉洗浴为主,开发利用方式单一,缺少对地热田热储层特征的系统认识.为了进一步科学开发曲沃地热田,基于区域地质构造、实钻沉积地层、水化学分析等数据,对曲沃地热田地热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初步明确了地热田边界及储盖组合特征.利用取芯分析测试资料、测井解释成果对研究区热储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奥陶系上马家沟组厚度大、有效储层占比高,是曲沃地热田的优质储层,可作为地热供暖项目重点开发层位.
    • 王霞迎; 赵超英; 刘媛媛; 谷守周
    • 摘要: 基于以往研究,使用12景影像形成67个干涉图,并利用stacking技术获取临汾盆地2015~2016年形变速率.结果显示,沉降区域主要分布在罗云山断裂带和峨眉-紫金山断裂带之间,中心区域沉降速率超过40 mm/a,与地下水的等高线分布较为相似,地表形变是地下水抽取和断裂带的联合作用.
    • 卫蕾华; 蒋汉朝; 何宏林; 徐岳仁; 高伟; 魏占玉
    • 摘要: 源于北大西洋的末次冰期千年尺度波动的Heinrich事件在东亚地区不同气候记录中得到较为广泛的识别。但是,哪一次事件对东亚乃至北半球影响最显著还不清楚。山西临汾盆地作为中国东部的山间盆地保存了较为广泛的黄土沉积。本次研究对山西洪洞县洞峪沟剖面末次冰期厚10.5m的黄土进行光释光测年,0.5cm间距的粒度测量、磁化率测量。结果显示,该剖面跨越67.7~13.0ka,粒度和磁化率记录所反映的气候特征可以以H5事件(47.3ka)为分界点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中,早期(67.7~47.3ka)粗粉砂(20~63μm)和砂含量(>63μm)整体较低而磁化率较高,反映该时期亚洲冬季风较弱而夏季风较强;晚期(47.3~13.0ka)粗粉砂含量和砂含量整体较高而磁化率较低,反映该时期亚洲冬季风明显增强而夏季风明显减弱。山西洪洞以H5事件(约47.3ka)为分界点的末次冰期气候演化模式在东亚、东地中海乃至北美均可以对比,可能是北极地区冰量在这一时期得到显著发展,导致东亚乃至北半球气候向寒冷方向发生显著变化。这一认识对理解东亚MIS3气候演化趋势具有一定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