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44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841篇;相关期刊255种,包括管子学刊、文史哲、走向世界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0年中国桂林·史前文化遗产国际高峰论坛暨中国博物馆协会史前遗址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2008建筑设计与城市文化建设高峰论坛、1999年西陵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龙山文化的相关文献由501位作者贡献,包括方酉生、靳桂云、李闻雷等。

龙山文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5 占比:10.37%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3841 占比:89.53%

总计:4290篇

龙山文化—发文趋势图

龙山文化

-研究学者

  • 方酉生
  • 靳桂云
  • 李闻雷
  • 何德亮
  • 王克林
  • 南京博物院
  • 宋艳波
  •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1
  • 李中轩
  • 栾丰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翔; 吴又进; 毛龙江; 吴晓桐; 宋艳波
    • 摘要: 烧土制品作为最早的人工建筑材料,使人类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然而,学界关于烧土建筑的成因存在人为烘烤处理、缘自火焚、废弃习俗等多种观点。通过科技手段研究烧土制品的过火温度,有助于科学分析烧土建筑的成因,探讨与之相关的建筑工艺,丰富史前建筑史研究。磁学研究表明,考古遗址中的土壤及其他沉积物在受热后新生成了磁铁矿、磁赤铁矿等强磁性矿物导致磁性显著增强,且矿物成分和磁性几乎不会再发生变化;但当重烧的温度接近或大于原始烧成温度时,样品中原始矿物的破坏或新矿物的生成,会引起矿物磁性的改变。基于这一原理,实验室内分析受热黏土的磁化率随再加热温度的变化特征,可反映烧土制品的过火温度。苏家村遗址是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中期早段一处重要的聚落遗址,遗址中第5层为厚约20~40 cm的红烧土层且覆盖整个遗址,推测为房屋倒塌造成的建筑垃圾堆积层或人为堆积层,出土大量烧土块。本研究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法、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和磁化率法等对苏家村遗址出土的烧土样品开展了组成及构造特征和样品的过火温度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苏家村遗址烧土样品中的白灰层中人为地添加了白色陶土原料,土层中有意地添加了植物残骸作为羼和料,推测是为加强坯体的强度和粘结度的草筋泥,与该样品可能为房屋倒塌造成的建筑垃圾堆积的推测一致;烧土样品属于人为烧制,其等效过火温度区间为600~700°C;烧土内部未出现玻璃化,结构疏松,抗压强度较低,在制定烧土遗迹保护方案时,应根据烧土的过火温度,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从而取得最佳保护效果。苏家村遗址烧土制品的出现,使人类建造房屋的能力和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对于了解山东新石器时代晚期建筑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磁化率法适用于这一类低温烧制酥松黏土样品的过火温度研究,进一步可尝试应用于早期陶器(尤其低温陶器)的烧成温度研究。
    • 周浩然; 郭映雪
    • 摘要: 蛋壳黑陶的制作工艺无与伦比,代表着史前制陶的巅峰,为山东龙山文化所独有,是山东特有的文化符号。文章赏析了山东博物馆馆藏蛋壳黑陶杯的精品典型,并对蛋壳黑陶的发现、所处的龙山文化时代、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在现代的传承和应用进行探讨,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具有积极的意义。
    • 车慧卿
    • 摘要: “这件藏品叫做白陶鬶,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的典型器物,它的造型像一只昂首挺立的鸟。”“这件藏品为什么这么罕见呢?因为在顶部还有些镂空的装饰,白陶鬶一般用来热水、温酒,体现了东夷人以鸟为图腾的生活状态。”在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志愿讲解员精彩的解说引来了众多参观者驻足欣赏。
    • 葛剑雄
    • 摘要: 几千年前,中华大地形成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众多的文明雏形,考古学家将此形象地比喻为满天星斗。其中,能延续并发展成为中华文明主体的都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这绝不是偶然。
    • 泥立建
    • 摘要: 山东博兴利城遗址为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至汉代遗址,出土遗物种类较多,文化堆积比较丰富,对鲁北地区小清河流域的历史发展意义重大。文章从六部分对遗址进行调查研究,梳理分析遗址现状,每个部分又分为若干小部分:第一部分,利城遗址概况,主要介绍利城遗址基本情况;第二部分,遗址所在区域历史沿革,主要介绍遗址所在区域历史管辖,地名更迭;第三部分,梳理分析遗址分布范围及自然环境,主要介绍利城遗址的分布范围及周边自然环境;第四部分,地层堆积,主要介绍利城遗址地层堆积及文化层关系;第五部分,文化遗存,主要介绍灰坑、房址、窑址及其出土遗物;第六部分,结语,总结文章的主要结论。
    • 程红; 刘建忠; 王娟
    • 摘要: 文章以日照东海峪遗址为研究对象,着重介绍了东海峪遗址的重大考古成果,发现了著名的三叠层、先进的台基式建筑及夯筑技术,以及蛋壳黑陶镂孔高柄杯等典型器物代表。所有迹象表明,东海峪遗址是一处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且已步入文明社会,对研究早期国家起源和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 潘娜
    • 摘要: 茌平黑陶文化历史悠久,属于龙山文化遗产。在历史上,茌平黑陶生产主要是作为民众群体生计,多以村落为单位制造,民众用以补贴家用。进入新时代后,伴随工业革命的开展,传统的茌平黑陶生产业受到了冲击,为了迎合当下民众的需求,茌平黑陶的功能开始由实用向审美转变,黑陶制作艺人赋予黑陶以生命和精神诉求,使之逐渐成为茌平乃至聊城地区重要的区域文化代表。
    • 朱七七; 宁志清(摄影)
    • 摘要: 说到阳谷,你会想到哪些呢?是让人热血沸腾的水浒英雄传,还是复刻宋代市井风情的狮子楼,或是人文始祖蚩尤,亦或者壮丽秀美的金堤河……阳谷的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幅。在阳谷县境内有许多自然和人文景观:景阳冈龙山文化城址,它标志着4300多年前,这里已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先民活动中心,生于鄄阿之间的战国兵家孙膑生活并曾征战于此,以生产阿胶著称于世的古阿井、武松打虎的景阳冈,更是阳谷古老文化的见证。
    • 王晖
    • 摘要: 陕西石峁遗址的考古发现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要成果之一。陕西方志界与考古界联合编纂的《石峁遗址志》体例设计突出大型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环境、考古发掘、石砌古城、出土文物、学术研究等特色,全面系统地再现考古发掘过程,以丰富的史料揭开石峁遗址神秘的面纱。该志总体结构合理、文字叙述精准、图片设置精美、出土文物辉煌、历史厚重深邃、以人为本鲜明,是一部学术性与通俗性并举的好志书。
    • 何民
    • 摘要: 泉生济南,天下泉城。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泉城济南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蕴秉承着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范。后李的先民们在此耕种、猎捕;从龙山文化托起济南5000年的史前文明;洛庄汉王陵的"鎏金铜当卢""编磬"曾在此环佩钟鸣金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