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绿洲灌区

绿洲灌区

绿洲灌区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1年内共计90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697篇;相关期刊44种,包括自然资源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农业环境与发展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九届中国水论坛、2010年全国低碳农业研讨会、“水电开发与绿色未来”首届新华论坛等;绿洲灌区的相关文献由208位作者贡献,包括柴强、殷文、胡发龙等。

绿洲灌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5 占比:10.8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38%

专利文献>

论文:697 占比:88.79%

总计:785篇

绿洲灌区—发文趋势图

绿洲灌区

-研究学者

  • 柴强
  • 殷文
  • 胡发龙
  • 赵财
  • 于爱忠
  • 樊志龙
  • 冯福学
  • 车宗贤
  • 陈桂平
  • 马忠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崔云玲; 张立勤
    • 摘要: 【目的】探明新型SODm尿素氮替代普通尿素氮减量对春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不施氮(CK)和当地常规施氮(CFN)为对照,研究等氮量SODm氮(SODmN)、SODm氮减量10%(SODmN-10%)、 SODm氮减量15%(SODmN-15%)、 SODm氮减量20%(SODmN-20%)和SODm氮减量25%(SODmN-25%)对春玉米产量效益和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与CFN处理相比,当SODmN施用量减少15%并继续降低时,玉米产量呈下降趋势,SODmN-15%处理籽粒产量和生物量均相对较高,玉米产量随着氮减量程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呈二次多项式关系;经拟合,玉米最高产量对应的施氮量为313 kg/hm~2,最高纯收益所对应的施氮量为292 kg/hm~2。氮素的吸收总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氮收获指数、氮素平衡和氮利用效率(SODmN-25%除外)均随着氮减量程度的增加而增大。【结论】河西绿洲灌区玉米施肥量较高,用SODm尿素氮替代普通尿素氮后出现明显的氮过量,随着氮减量程度的加大,春玉米籽粒产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氮减量超过常规施氮量的20%时产量开始下降,但氮减量25%以内对玉米的产量并没有造成明显影响。在常规施肥基础上用SODm尿素氮替代普通尿素氮,可实现减少氮用量20%的目标,此时产量效益最大化,且氮的利用效率也显著提高。
    • 黄涛; 车宗贤; 赵欣楠; 袁金华; 俄胜哲
    • 摘要: [目的]明确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农田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现状,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施肥策略和实现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方法]通过GPS定点采集2011年和2017年0~20 cm耕作层土壤样品,调查分析河西绿洲灌区土壤养分现状.[结果]甘肃省河西绿洲灌区土壤偏碱性,全氮与有机质含量较低,速效磷与速效钾含量中等偏上.总体表现为,武威市与张掖市的土壤养分含量优于酒泉市与金昌市,随着耕种时间的推进,酒泉市土壤有机质下降趋势明显,张掖市的民乐县与武威市的天祝县土壤全氮、有机质、速效磷与速效钾均呈增加趋势,土壤肥力维持较好.[结论]建议在酒泉市与张掖市的甘州区、临泽县、山丹县及金昌市金川区,增施有机肥或秸秆还田,氮肥以追施为主,适量补充磷钾肥,通过优化土壤理化性质,改善土壤肥力状况,增强土壤的可持续性.
    • 张曦慧; 车宗贤; 张久东
    • 摘要: 以武威市凉州区灌漠土为研究对象,测定玉米间作绿肥种植模式的土壤呼吸、土壤有机碳以及玉米产量.结果表明,(1)玉米单作和玉米间作绿肥的土壤呼吸变化趋势相同,都随时间及玉米生育期的变化而变化;(2)对比玉米单作模式,玉米间作绿肥的玉米带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大幅度提高;(3)玉米间作绿肥种植模式相较于玉米单作模式,玉米产量增加的处理为玉米间作草木樨压青处理、玉米间作(箭筈豌豆+毛叶苕子)压青和根茬处理、麻豌豆压青处理;(4)土壤呼吸、土壤有机碳和玉米产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不同土层之间相关性呈现显著水平(P<0.01),而玉米产量与土壤呼吸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皆呈现负相关水平.
    • 张松茂; 胡发龙; 殷文; 樊志龙; 柴强
    • 摘要: 针对河西灌区春小麦连作普遍、对化肥依赖过高等问题,探讨麦后复种绿肥对下茬小麦的影响,以期为试区建立基于复种绿肥的化肥减量小麦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2018~2019年,在河西绿洲灌区设置田间试验,研究了4种绿肥翻压量(0、15000、30000、45000 kg/hm2)、2个施氮水平(0、180 kg/hm2)下的小麦干物质累积及产量构成、绿肥替代化肥的短期潜力.结果表明,种植翻压绿肥第一年,绿肥还田15000、30000和45000 kg/hm2可分别替代化学氮肥11.3%、18.5%和36.5%.施氮180kg/hm2配合30000kg/hm2绿肥还田、不施氮配合45000 kg/hm2绿肥还田2个处理的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分别较施氮不复种绿肥增产18.4%和15.7%,收获指数分别增加13.0%和12.6%,穗数分别增加13.8%和14.1%,穗粒数分别增加26.8%和15.9%.施氮180 kg/hm2配合30000 kg/hm2绿肥还田的干物质累积量和累积速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通径分析表明,绿肥化肥配施主要通过提高有效穗数,进一步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提高产量,说明施氮180 kg/hm2配合绿肥还田30000 kg/hm2处理通过优化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产生了调控作用.综上所述,施氮180 kg/hm2配合绿肥还田30000 kg/hm2是河西灌区小麦增产的可行措施.
    • 崔云玲; 张立勤
    • 摘要: [目的]探明新型SODm尿素氮替代普通尿素氮减量对春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不施氮(CK)和当地常规施氮(CFN)为对照,研究等氮量SODm氮(SODmN)、SODm氮减量10%(SODmN-10%)、SODm氮减量15% (SODmN-15%)、SODm氮减量20% (SODmN-20%)和SODm氮减量25% (SODmN-25%)对春玉米产量效益和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与CFN处理相比,当SODmN施用量减少15%并继续降低时,玉米产量呈下降趋势,SODmN-15%处理籽粒产量和生物量均相对较高,玉米产量随着氮减量程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呈二次多项式关系;经拟合,玉米最高产量对应的施氮量为313 kg/hm2,最高纯收益所对应的施氮量为292 kg/hm2.氮素的吸收总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氮收获指数、氮素平衡和氮利用效率(SODmN-25%除外)均随着氮减量程度的增加而增大.[结论]河西绿洲灌区玉米施肥量较高,用SODm尿素氮替代普通尿素氮后出现明显的氮过量,随着氮减量程度的加大,春玉米籽粒产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氮减量超过常规施氮量的20%时产量开始下降,但氮减量25%以内对玉米的产量并没有造成明显影响.在常规施肥基础上用SODm尿素氮替代普通尿素氮,可实现减少氮用量20%的目标,此时产量效益最大化,且氮的利用效率也显著提高.
    • 孙涛; 冯晓敏; 赵财; 殷文; 胡发龙; 宋振伟; 张卫建
    • 摘要: 间作种植有利于增加作物产量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但目前关于间作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仍存在争议,为明确不同间作模式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变化规律,本研究基于2016年在甘肃省武威市设置的间作模式定位试验,探究西北绿洲灌区间作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试验包括7个处理:玉米单作(M)、豌豆单作(P)、油菜单作(R)、小麦单作(W)、玉米间作豌豆(M/P)、玉米间作油菜(M/R)和玉米间作小麦(M/W)。2019年10月作物收获后采集0~20 cm和20~40 cm土壤样品,分析不同间作模式下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间作处理有增加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0.25 mm)和微团聚体(0.053~0.25 mm)含量以及降低黏粉粒(0.25 mm和0.053~0.25 m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储量提升。研究表明,西北绿洲灌区间作种植模式增加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含量,有利于农田土壤固碳。
    • 陈桂平; 郑德阳; 郭瑶; 范虹; 殷文
    • 摘要: 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免耕、传统耕作)与覆盖方式(全膜覆盖、70%地膜覆盖+30%捆状玉米秸秆覆盖、70%地膜覆盖+30%不覆盖、50%地膜覆盖+50%捆状玉米秸秆覆盖、50%地膜覆盖+50%不覆盖)对土壤耗水特性、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地膜秸秆交替覆盖(NTP7S3、NTP5S5)较传统耕作全膜覆盖(CTP)降低了玉米农田棵间蒸发量,降低比例分别为20.7%与19.1%,玉米秸秆捆状覆盖显著降低了棵间蒸发量,较不覆盖降低59.0%~60.8%,而相邻地膜覆盖较秸秆覆盖提高棵间蒸发量达到29.9%~32.3%,说明NTP7S3与NTP5S5降低棵间蒸发量主要源于秸秆覆盖带较好地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的作用.免耕地膜秸秆交替覆盖减小了玉米营养生长期(拔节~开花期)的耗水量,增大了生殖生长期(开花~完熟期)的耗水量,有效协调玉米各生育阶段耗水互补、竞争关系,NTP7S3与NTP5S5较对照CTP降低全生育期总耗水量3.6%与11.6%,棵间蒸发量占总耗水量之比(E/ET)降低17.7%与8.6%,以NTP7S3处理水分高效利用的调控效应较好;NTP7S3处理玉米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较CTP增产4.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8.4%.西北绿洲灌区地膜秸秆交替覆盖结合免耕替代传统耕作全膜覆盖并没有导致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降低,反而具有增产增效的作用,是玉米生产中地膜减投增效的可行措施.
    • 孙涛; 冯晓敏; 赵财; 殷文; 胡发龙; 宋振伟; 张卫建
    • 摘要: 间作种植有利于增加作物产量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但目前关于间作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仍存在争议,为明确不同间作模式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变化规律,本研究基于2016年在甘肃省武威市设置的间作模式定位试验,探究西北绿洲灌区间作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试验包括7个处理:玉米单作(M)、豌豆单作(P)、油菜单作(R)、小麦单作(W)、玉米间作豌豆(M/P)、玉米间作油菜(M/R)和玉米间作小麦(M/W).2019年10月作物收获后采集0~20 cm和20~40 cm土壤样品,分析不同间作模式下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间作处理有增加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0.25 mm)和微团聚体(0.053~0.25 mm)含量以及降低黏粉粒(0.25 mm和0.053~0.25 m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储量提升.研究表明,西北绿洲灌区间作种植模式增加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含量,有利于农田土壤固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