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脑膜脑炎
结核性脑膜脑炎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70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41862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中国法医学杂志、中国综合临床、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2013年学术大会、中华医学会2008年全国结核病学术会议等;结核性脑膜脑炎的相关文献由21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国超、刘柳丹、孔桂良等。
结核性脑膜脑炎—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41862篇
占比:99.98%
总计:441930篇
结核性脑膜脑炎
-研究学者
- 刘国超
- 刘柳丹
- 孔桂良
- 居建云
- 李亚楠
- 李英杰
- 王冰洁
- 马维艳
- 高钟生
- 丁婧
- 丁红
- 丁里
- 万朝敏
- 丰岩清
- 乔文颖
- 付春来
- 代志远
- 伍少远
- 伍爱民
- 伍锡栋
- 何俊瑛
- 何花
- 侯凤英
- 侯波
- 冯亚青
- 刘君俊
- 刘学文
- 刘建国
- 刘春芳
- 刘玉娟
- 刘琳
- 刘磊
- 刘科
- 刘达
- 卜碧涛
- 卢志河
- 叶涛生
- 叶蕾
- 叶贤孝
- 吕绍和
- 吴茜
- 周亚芳
- 周建飞
- 周思超
- 周煜川
- 周艾强
- 周芝文
- 周辉
- 周钰梅
- 唐学艳
-
-
李贞元;
郏继航;
朱渝;
廖琼;
万朝敏
-
-
摘要:
目的分析儿童初诊结核性脑膜炎(TBM)的临床特点及该疾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9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初诊为“结核性脑膜炎(包括结核性脑膜脑炎)”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患儿94例,结核性脑膜炎80例(85.1%),结核性脑膜脑炎14例(14.9%)。其中确诊病例1例(1.1%),高度疑似病例76例(80.8%),疑似病例17例(18.1%)。TBM的第Ⅰ期、Ⅱ期、Ⅲ期的病例分别为28例(29.8%)、32例(34.0%)、34例(36.2%)。根据儿童脑功能分类量表(PCPC)进行评分后,预后良好(PCPC评分≤3分)的病例为59例(62.8%),预后不良(PCPC评分>3分)的病例为35例(37.2%),其中死亡病例为3例(3.2%),均来自于TBM的第Ⅲ期。单因素分析显示抽搐、意识改变、外周神经功能受损、脑膜刺激征阳性、Babinski征阳性、颅神经损害、脑脊液糖含量下降、脑积水、合并颅外结核、入院时GCS评分低、入院时TBM的分期晚与患儿预后不良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TBM的第Ⅲ期为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TBM预后不良的比例较高,采用新型检验技术及对合并颅外结核患者积极进行脑脊液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对怀疑诊断为TBM且病情进展快的儿童积极进行经验性抗结核治疗有助于早期治疗。TBM的第Ⅲ期为预后的危险因素,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改善疾病预后。
-
-
曾昭豪;
黄坤玉;
汪露;
李晓婷;
徐叶子;
毕伟
-
-
摘要:
目前,结核性脑膜脑炎(TBM)的检查和诊断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以不典型临床表现的TBM患者容易被误诊而延误治疗.该院收治1例无发热表现的头痛患者,在影像学检查不能鉴别脑炎或其他占位性病变可能的情况下进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最后通过使用宏基因下一代测序技术迅速地明确了结核分枝杆菌颅内感染,对颅内病变准确定性.最终确诊为TBM.不典型TBM患者预后差,传统诊治方法具有延迟性,容易导致临床误诊,脑脊液宏基因下一代测序技术在难以诊断的病例中诊断作用很有前景,有助于对患者进行及时治疗,提高其生存率,并可能作为脑炎的常规诊断程序.
-
-
程雯雯;
孙红;
张正中;
丁婧
-
-
摘要:
目的探究利奈唑胺联合抗结核治疗对结核性脑膜脑炎(TBM)患者肝功能及脑脊液腺苷脱氨酶(AD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安徽省胸科医院收治的102例TBM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抗结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利奈唑胺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临床总有效率、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GGT)]、脑脊液指标[白细胞计数(WBC)、葡萄糖、蛋白质、ADA]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0%(48/50)比82.7%(4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脑脊液WBC、蛋白质及ADA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葡萄糖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WBC、蛋白质、ADA水平低于对照组[ADA:(4.3±1.1)U/L比(4.8± 1.1)U/L],葡萄糖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利奈唑胺联合常规抗结核治疗TBM更能有效降低患者脑脊液ADA水平,提高临床疗效,且不额外增加肝功能损伤.
-
-
-
陈永芳;
陈裕
-
-
摘要:
目的 观察短期加用利奈唑胺治疗难治性结核性脑膜脑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09-2018-09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结核科收治的难治性结核性脑膜脑炎患者63例,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结核药物加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利奈唑胺(LZD,linezolid),治疗4周后分析比较2组总有效率、脑脊液指标(脑脊液压力、脑脊液细胞数、脑脊液蛋白量)、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颅内压数值、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脑脊液蛋白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抗结核治疗中短期加用利奈唑胺,可促进难治性结核性脑膜脑炎患者病情恢复,且安全性良好.
-
-
-
周煜川;
曾可斌
-
-
摘要:
结核性脑膜脑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脑膜及脑实质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在结核感染中其致残率最高.除了常见的非特异性表现外,结核性脑膜脑炎还可能出现脑卒中、听力损失、视觉损失的少见表现,了解并及时完善相应检查,针对性治疗将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
-
陆连第;
赵玉;
王义义
-
-
摘要:
目的:通过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病情分期与卫气营血关性,研究结核性脑膜炎中医传变规律。方法:根据结核性脑膜脑炎分为四组:Ⅰ期、Ⅱa期、Ⅱb期、Ⅲ期。同时根据卫气营血辨证进行中医辨证。结果:卫气营血辨证与分期密切相关。卫分证发病率最低15.6%,营分证发生率53%,其次是气分证发生率43%,血分证9.3%。结论:结核性脑膜炎发病多为气分证、营分证,符合外感病传变规律,由外向里,卫气营血传变,热病传变迅速,里热炽盛,逆传心包,而致神昏,与西医分期相一致。
-
-
陈巧玲
-
-
摘要:
目的:探究分析结核性脑膜脑炎的综合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近两年我院收治的结核性脑膜脑炎患者43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总结分析患者综合治疗效果.结果:进行治疗后,有39例患者治愈,总治愈率为90.70%,其中一次性治愈患者有31例,复发后再治愈患者有8例.无效或者死亡的患者有4例,概率为9.3%.结论: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结核性脑膜脑炎患者治愈率、减少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
-
郑建乐;
潘学威;
胡英嗣;
金洁
-
-
摘要:
目的 探讨以脊髓炎首发的重症结核性脑膜脑炎、脊髓炎的临床诊断及应对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重症结核性脑膜脑炎、脊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4例患者均以脊髓横贯性损害起病,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脑脊液表现为特征性的“三高两低”.MRI检查显示相应节段脊髓肿胀,斑片样异常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强化.全身抗结核治疗有效.结论 以脊髓炎为首发症的重症结核性脑膜脑炎、脊髓炎临床少见,早诊断早治疗对预后有显著意义.
-
-
居建云
-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2013年学术大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脑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7-2012年五年间40例结核性脑膜脑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核性脑膜脑炎的早期临床表现、脑脊液特点无特异性,诊断主要靠临床医师对临床资料的综合判断,尽早腰穿减低颅压,抗痨联用激素、常规鞘内注药的治疗方法疗效显著.结论:结核性脑膜脑炎是死亡率最高的肺外结核,早期规范合理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的关键.
-
-
李殿忠;
胡卫华;
李锦实;
姜岩
- 《中华医学会2008年全国结核病学术会议》
| 2008年
-
摘要:
目的:结核性脑膜脑炎是危重疾病,为提高临床医生的认知和重视,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全程治疗,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及神经系统残留症状。方法:一般资料、腰椎穿刺、脑脊液中结核菌的检查、CT、核磁增强扫描,全射用药、鞘内给药、置换脑脊液,缓解水肿、激活修复脑细胞、扩张血管。结果:结核性脑膜脑炎病人具有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方面,因为有不同程度的脑实质破坏,相应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结论:结核性脑膜脑炎临床确诊较困难,一般均按结核性脑膜炎诊断和治疗。这样诊断就不完整,使得治疗不合理,极易导致并发症加重,最终死亡。特别是脑膜炎轻微而脑组织形成结核干酪病灶时,单纯根据脑脊液化验难以确诊。增强的头颅CT或核磁检查可以发现脑组织中的病灶。而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病变有一定特点,结合其它症状、体征、化验可以明确诊断。一但诊断明确治疗方面就应考虑到病灶区脑血管内膜炎的可能,局部缺血水肿、坏死、液化。除全身应用抗结核药物,鞘内给药外要同时应用扩血管和溶酶的药物。脑脊液蛋白含量过高时要考虑到脑水置换,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脑组织的破坏,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