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晶基底
结晶基底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0年内共计120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38817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岩石学报、中国地质、地质通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等;结晶基底的相关文献由361位作者贡献,包括孟令顺、滕吉文、王夫运等。
结晶基底—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8817篇
占比:99.70%
总计:38935篇
结晶基底
-研究学者
- 孟令顺
- 滕吉文
- 王夫运
- 赵金仁
- 杨卓欣
- 于鹏
- 付修根
- 孙志明
- 张先康
- 张凤旭
- 张成科
- 张永谦
- 王剑
- 胡国泽
- 谭富文
- 邓晓果
- 郭彤楼
- 闫雅芬
- 陈明
- 于常青
- 于瑞莲
- 刘丛强
- 刘宝峰
- 吴健生
- 周美夫
- 夏明哲
- 姜常义
- 尹大川
- 张凤琴
- 张建狮
- 张成江
- 张辰艳
- 徐元璋
- 李义
- 李星云
- 李松岭
- 李珊
- 杜佰伟
- 杨文采
- 杨辉
- 杨雪舟
- 梁学堂
- 段永红
- 潘素珍
- 王大可
- 王家林
- 王帅军
- 王谦身
- 王辉
- 皮娇龙
-
-
苏茂荣;
李英雷;
刘汇川;
邵永旭;
张青;
周飞;
曹磊;
孙景浩
-
-
摘要:
中亚造山带东段多个地块内鲜有古老结晶基底物质报道,严重制约了我们对其早期属性的认识.本研究在内蒙古北部与蒙古国接壤的乌力吉特敖包地区,发现了被中下泥盆统泥鳅河组不整合覆盖的古元古代细粒二长花岗岩和沉积地层(乌兰敖包组).对二长花岗岩开展的LA-ICM-MS锆石U-Pb定年显示其结晶年龄为(1686±10) Ma,说明形成于古元古代.乌力吉特敖包二长花岗岩高钾钙碱性,过铝质(A/CNK=1.08~1.11),且含有大量白云母,属S-型花岗岩.不同于常见的显生宙以来的S-型花岗岩,乌力吉特敖包古元古代花岗岩具有正的εHf(t)值(+2.9~+6.7),但εHf(t)值远低于1.7 Ga地壳演化趋势线,且锆石原位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为2.0~2.3 Ga,因此其应该来源于古老变泥质岩部分熔融.乌力吉特敖包古元古代花岗岩形成于陆陆同碰撞的构造环境.在古元古代乌兰敖包组变质泥岩获得了一个显著的碎屑锆石峰值年龄(1698 Ma),且该地层被元古宙花岗岩侵入.本研究发现的乌力吉特敖包古元古代末期花岗岩和乌兰敖包组沉积地层说明:中亚造山带东缘各地块内存在古老的结晶基底物质.这为我们认识这些地块早期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地质证据.
-
-
林吉焱;
唐国彬;
徐涛;
蔡辉腾;
吕庆田;
白志明;
邓阳凡;
黄敏夫;
金星
-
-
摘要:
钦杭成矿带和武夷山成矿带是华南大陆两个重要的成矿带,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中生代陆内造山时期.地质研究表明,基底和地表断裂的特征对成矿过程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研究上地壳结构特征对成矿差异性特征的认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此,本文基于跨越钦杭、武夷山成矿带江西万载至福建惠安的NW-SE向深地震测深剖面初至波数据,利用有限差分走时反演方法,获得了钦杭、武夷山成矿带8 km深度范围内的上地壳P波速度结构,其主要特征为:(1)钦杭、武夷山成矿带上地壳P波速度横向非均匀特征明显,以5.8 km·s-1速度等值线作为基底参考面,发现剖面基底埋深较浅,约1.0~3.0 km;钦杭成矿带的基底埋深总体小于武夷山成矿带,分别为0.5~2.0 km和1.5~3.0 km;(2)P波高速区(速度正异常区)与地表出露的岩浆岩对应较一致,P波低速区(速度负异常区)与主要的断裂位置或沉积盆地对应较一致,绍兴—江山—萍乡断裂和政和—大浦断裂下方的低速特征显示两条断裂至少向深部延伸8 km以上,暗示两条断裂具备深大断裂的性质,推测绍兴—江山—萍乡断裂可能是扬子块体和华夏块体的边界;(3)综合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我们推测钦杭成矿带和武夷山成矿带上地壳P波速度的不同,反映了深部岩浆作用过程的差异,基底深度及断裂性质是造成两个成矿带成矿差异的重要因素.
-
-
-
梁学堂;
李义;
徐元璋;
陈宇峰
-
-
摘要:
为了研究区内基底构造特征,利用鄂西地区四幅1/25万图幅的区域重力及航磁数据,经过位场转换、分离及定量反演,揭示了鄂西地区盖层之下具有“昆阳式”、“川中式”、“江南式”三类性质的基底,呈“一盖多底”的构造特征.在基于重磁场特征对区内基底分界线进行厘定和埋深计算的基础上,对区内基底构造单元又进行了划分,在昆阳式基底区划分了2个二级构造单元、在川中式基底区划分了7个二级构造单元、在江南式基底区划分了3个二级构造单元.本次研究重构鄂西地区盖层之下基底的构造特征,在研究中元古代以来地层的构造变形、分析区内沉积环境对页岩气生藏的影响方面及解决其他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研及现实意义.
-
-
邓晓果;
田晓峰;
杨卓欣;
王夫运;
刘宝峰;
高占永;
郑成龙
-
-
摘要:
长江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构造体制转换的典型地区,具有断隆相间、"一盖多底"的构造特征,发育了大量金属矿区,精细的上地壳速度结构和基底图像对该区的成矿作用和构造演化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文中以在长江航道内激发的大容量气枪作为震源获得的密集观测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初至波走时成像、时间项和射线反演等方法,构建了长江断裂带安庆—马鞍山段的上地壳精细速度结构和基底结构.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可知,长江断裂带的上地壳精细速度结构和结晶基底特征显示该区具有断隆相间的构造特征.怀宁盆地是该段上地壳最厚的区域,其基底埋深约4.5km.庐枞盆地的结晶基底埋深约为4.1km,沉积盖层呈明显的坳陷盆地形态,结晶基底及其下方存在相对高速的速度特征.长江断裂带在跨江处的上地壳存在明显的速度横向变化,显示了长江断裂带切断基底的断裂特征.长江断裂带安徽段基底最浅的区域为铜陵隆起区,埋深仅为2.2km,表明铜陵隆起区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强烈的挤压作用.
-
-
梁兵;
邓红;
罗林洪
-
-
摘要:
扬子地台西缘(即传统意义的"康颠地轴")是华南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重要地区之一,其中康定群为"双层基底结构"中结晶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变质作用普遍.本文选取四川省米易县普威镇一带的康定群(HtKD)的咱里组(Htzl)及冷竹关组(Htlz)地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薄片鉴定、岩石化学、电子探针等手段对康定群变质作用进行了详尽研究,认为中条运动使增生陆核汇聚,地幔上隆,岩浆增生产生高地热梯度,汇聚应力促成强烈的构造活动,使咱里组(Htzl)及冷竹关组(Htlz)发生了动力热流变质(形成高绿片岩相的铁铝榴石带与低角闪岩相斜长石-普通角闪石带),变质时代为中条期,而随着板块之间的(Rodinia大陆)汇聚,俯冲碰撞的加剧,研究区又发生了强烈的晋宁造山运动,在这个过程中以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为主,使岩石叠加了低绿片岩相的退变质.
-
-
梁学堂;
陈宇峰;
张祎然;
曾何胜;
余文杰;
李义;
全浩理;
刘磊;
徐元璋
-
-
摘要:
为研究鄂西深部构造特征,利用区域重力及航磁数据,经过位场转换、分离及定量反演,结合区内地震剖面资料,揭示鄂西地区盖层之下基底性质、拼接位置及埋深;定量计算莫霍面深度,并对其构造单元进行划分;对鄂西地区岩石圈断裂位置及其地球物理响应进行剖析.通过重构鄂西地区深部构造特征,对研究中元古代以来地层的构造变形、分析区内沉积环境对沉积矿藏的影响及解决长江三峡地震地质灾害等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具有重要的科研及现实意义.
-
-
-
-
邓晓果;
王夫运;
刘宝峰;
范振宇;
王帅军;
赵金仁;
张建狮
-
-
摘要:
利用有限差分和时间项两种方法对宜宾-金川人工地震剖面沿线8炮Pg波走时进行反演,得到沿测线结晶基底起伏变化特征和上地壳顶部覆盖层速度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剖面东南段四川盆地内基底埋深约3~5 km,覆盖层较厚,速度较低;剖面西北段川西高原内结晶基底埋藏深度逐渐减浅至0~3 km,覆盖层变薄,局部出露地表,速度大部分区段明显增大;沿剖面多个部位基底的埋深出现明显的隆起或下凹,上部地壳速度结构横向出现剧烈的上下起伏变化,结晶基底界面起伏变化强烈的位置分别与该地区分布的龙泉山断裂、名山-成都断裂以及龙门山地区的断裂构造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结晶基底速度结构和界面形态变化特征为该区活动断裂构造深浅耦合关系和强震孕育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
-
-
-
张婉;
佟晶;
刘英会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
| 2013年
-
摘要: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于2010-2011年在冀东地区开展了1:2.5万高精度航磁勘查工作,笔者利用该资料,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构造特征,对该区进行了以航磁资料为主的综合地质解释.经深入研究发现,"内蒙地轴"南缘的划定与以往认识不同,对区域地质构造认识有一定指导意义."rn 冀东地区自结晶基底形成后,历经了两次大规模的超级构造运动,一是始于中元古代的大规模裂陷,二是中生代以来的基底活化改造。这两次运动对不同性质的结晶基底的构造作用差异十分明显,对具有刚性基底的老陆块(陆核)区改造相对较弱,主要表现为整体升降和边缘断裂脆断及岩浆侵入改造,塑性变形较小;而位于陆核(老陆块)之间,在晚太古代与早元古代之间增生形成的相对刚性较弱的基底区,后期构造活动强烈,表现为大幅度的裂陷(元古宙)和强烈的塑性变形(中生代),并伴随着强烈的岩浆侵入和喷发活动。由此可见,区分不同性质的结晶基底是构造区划的重要依据。rn 不同性质的结晶基底在磁场上表现为区域背景场或区域磁异常的明显差别,大体以尚义-平泉断裂带为界,其北部磁背景场明显较强,表明以太古宇强磁性刚性基底为主,而该断裂以南整体表现为负磁背景场,表明以晚太古至早元古增生的弱磁性基底为主。rn 综上所述,尚义-平泉断裂带两侧区域磁背景场差异明显,反映了不同性质的结晶基底,两侧的构造活动性质差别亦非常明显,应为内蒙地轴与燕山台褶带的构造界线,即“内蒙地轴”南缘。
-
-
- 《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
| 2008年
-
摘要:
基于离散余弦变换(DCT)的重力异常数据处理正、反演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较好稳定性,将基于DCT的重力异常水平一阶导数、垂向一阶导数、单密度单界面异常反演和欧拉反褶积等方法用于漠河盆地重力异常数据处理中,对重力场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利用重力异常水平一阶导数极值点、垂向一阶导数零值点和欧拉反褶积上延0~20 km断裂轨迹追踪图推断出10条明显的断裂.根据反演的结晶基底起伏情况和断裂带的分布情况,将漠河盆地划分为大兴安岭中断陷带、长缨-盘古凹陷带、长山-依东凸起带和依林凹陷带.
-
-
周立宏;
李三忠;
赵国春;
刘展;
郭晓玉;
王金铎
- 《中国工程检测疑难问题研究进展研讨会》
| 2003年
-
摘要:
系统收集并重新处理了华北克拉通中东部的重磁资料,利用处理结果,结合近年来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构造研究的进展,重新将华北克拉通中东部划分为2个一级重磁异常单元和7个二级重磁异常单元;重点描述了7条分划性断裂的重磁特征,特别指出中国东部重力梯度带正是华北克拉通中部带的集中表现,而郯庐断裂带和兰考-聊城-盐山-台安-大洼断裂带是燕山期陆内不同刚性块体调整的重要边界,所以也是重磁特征的变异带.据此,对华北克拉通断裂与构造单元的重磁异常特征赋予了新的地质意义.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现今的地球物理特征能够反映结晶基底构造,其原因是华北克拉通现今构造格局是中新生代构造继承结晶基底构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