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红芪

红芪

红芪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32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农作物、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7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72篇;相关期刊123种,包括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中成药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首届“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主题论坛暨“中医药资源本土与国际化发展”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鉴定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等;红芪的相关文献由690位作者贡献,包括封士兰、李成义、赵良功等。

红芪—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7 占比:73.15%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4.63%

专利文献>

论文:72 占比:22.22%

总计:324篇

红芪—发文趋势图

红芪

-研究学者

  • 封士兰
  • 李成义
  • 赵良功
  • 程卫东
  • 强正泽
  • 李硕
  • 王明伟
  • 李越峰
  • 王燕
  • 胡芳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晨; 王浩渊
    • 摘要: 目的研究中药组方红芪、炒薏苡仁联合美沙拉嗪栓对宫颈癌根治性放疗后放射性肠炎的预防作用。方法83例需行根治性放疗的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仅行根治性放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组方红芪、炒薏苡仁联合美沙拉嗪栓治疗。比较两组急性放射性肠炎发生情况及治疗时间,慢性放射性肠炎发生情况及分级情况,维也纳直肠镜评分情况;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急性放射性肠炎发生率19.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急性放射性肠炎治疗时间为(25.36±3.50)d,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0.27±3.20)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慢性放射性肠炎发生率9.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8%,且慢性放射性肠炎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维也纳直肠镜评分3~5分占比2.4%低于对照组的19.5%,0~2分占比97.6%高于对照组的8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仅少数有腹部不适感,可自行缓解,无需特殊处理;部分患者有尿量增多的情况,此外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出现。结论中药组方红芪、炒薏苡仁联合美沙拉嗪栓对宫颈癌根治性放疗后放射性肠炎的预防效果显著。
    • 周瑞娟; 李成义; 冯慧敏; 魏小成; 张广袤; 李玥; 贾妙婷; 罗旭东
    • 摘要: 免疫功能是维持机体正常的重要生理功能,在免疫功能受损或低下时,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本文通过整理中药红芪化学成分和相关药理作用,阐述红芪活性成分及其免疫调节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为免疫增强药物的研发提供思路,也为红芪免疫调节作用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张舟; 卢丽莎; 陈佳玥; 吴雨; 朱雄雄; 王国瑞; 吴建军
    • 摘要: 目的:探索扶正抑瘤汤治疗胶质瘤的关键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方法: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利用TCMSP、DisGeNET、GeneCards等数据库收集相关靶基因;分别通过Venny平台、String数据库、DAVID数据库、KEGG数据库分析数据,获得扶正抑瘤汤治疗胶质瘤的交集基因、蛋白互作图,GO分析结果和KEGG通路;最后使用GraphPad Prism8和Cytoscape3.8.2软件CytoHubba插件绘图实现数据可视化。结果:本次研究发现方剂治疗胶质瘤的关键有效成分为红芪所含槲皮素、柚皮素、芒柄花黄素,方剂治疗胶质瘤关键靶基因分别是肿瘤抑制蛋白质p53 (p53)、原癌基因蛋白质c-akt (AKT1)、N-Myc原癌基因蛋白质(MYC)、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 (MAPK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VEGFA),主要通过PI3K/Akt通路、Ras-Raf-MAPK通路、p53通路、VEGF通路等多条通路发挥功效。结论:扶正抑瘤汤以红芪为方剂之首,四组分合理配伍;以黄酮类化合物为有效成分之首,多成分协同增效;通过AKT1、MAPK、p53、VEGF、MYC等多条靶基因相关通路综合发挥胶质瘤治疗作用。
    • 王妍彤
    • 摘要: 首先简要阐明了红芪的种植条件,然后说明了山坡地红芪栽培的现状,目前红芪的栽培方法没有得到具体落实,使得红芪的质量逐渐下降,不利于其有效生长,最后围绕着选择合理的种植区域、完善作床及搭棚工序、加强红芪种子的处理、选择适宜的播种时机、提高红芪的田间管理、加大病虫害防治力度六个层面,探讨了山坡地红芪栽培的具体方法,以供参考.
    • 叶文斌; 杨文; 陈耀年; 宫峥嵘; 何玉鹏
    • 摘要: [目的]为探讨纹党和红芪加工废弃物中活性多糖对衰老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抗疲劳作用的影响.[方法]以小鼠体质量和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为检测指标,筛选出纹党多糖(Codonopisis pilosula polysaccharides,CPP)和红芪多糖(Hedysarumpolybotrys polysaccharides,CHP)的最佳剂量是400 mg/kg;再以0.5 mL/10 g剂量颈部皮下注射5%的D-半乳糖(D-galactose)溶液6周后,构建小鼠亚急性衰老模型,检测小鼠体质量及血清中SOD和CAT的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确定是否建模成功.将建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CK(0)、衰老模型组、纹党多糖、红芪多糖剂量处理组和阳性处理组,检测2种多糖对衰老小鼠走迷宫所用的学习记忆时间、游泳时间、爬杆时间和耐缺氧时间的变化.[结果]衰老小鼠分别用400 mg/kg剂量的CCP和CHP连续灌胃给药4周后,衰老小鼠体质量恢复明显,小鼠走迷宫所用的学习记忆时间逐渐缩短,小鼠游泳时间、爬杆时间和耐缺氧时间逐渐延长,且CCP效果优于CHP,两者联用效果最好,与VE组无显著差异.[结论]纹党和红芪加工废弃物中活性多糖能恢复衰老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对衰老小鼠的抗疲劳作用和常压耐缺氧有显著的延长作用.
    • 杨秀娟; 田一虹; 杨志军; 梁婷婷; 李硕; 李越峰
    •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红芪活性成分抗阿霉素心肌毒性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系统药理学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TCMSP)、瑞士靶点预测数据库(swiss target prediction)检索红芪化学成分及对应靶点.以毒性基因数据库(comparative toxicogenomics database,CTD)、基因卡片数据库(GeneCards)分别得到阿霉素毒性靶点、心肌损伤靶点.阿霉素致心肌毒性靶点与药物靶点进行映射,得到红芪抗阿霉素心肌毒性的靶点,通过STRING 11.0在线平台进行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运用注释、可视化和集成发现的数据库(database for annotation,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DAVID)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富集.最后,通过Autodock软件对红芪的关键活性成分与作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收集红芪活性成分14个、阿霉素致心肌毒性靶点2 203个、红芪抗阿霉素心肌毒性潜在靶点37个.PPI结果显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rostaglandin peroxidase 2,PTGS2)、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单胺氧化酶B(monoamine oxidase B,MAOB)等可能是红芪抗阿霉素致心肌毒性的关键靶点.GO功能富集主要涉及单一生物代谢过程、脂质代谢过程、氧化还原酶活性、细胞外区域等.KEGG信号通路主要包括色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毛蕊异黄酮、槲皮素、芒柄花素、食脂素与PTGS2、EGFR、MMP2、MAOB有效好的结合活性.结论 红芪中活性化合物毛蕊异黄酮、槲皮素、芒柄花素、食脂素等可能作用于PTGS2、EGFR、MMP2、MAOB等靶点调节花生四烯酸代谢、氧化还原酶活性、ErbB等多条信号通路,发挥抗阿霉素心肌毒性的作用.
    • 贾妙婷; 孙天雄; 汪莉; 冯慧敏; 李玥; 强正泽; 何军刚; 陈晖; 李成义
    •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生长期红芪中7种无机元素含量的动态特征.方法 收集不同生长期(7~10月)红芪样品,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其元素含量,并结合相关性、主成分、正交偏最小二乘法等计量方法分析其规律.结果 不同生长期红芪样品元素含量差别显著,4个不同生长期样品可明显分为4类,同时K、Zn含量在10月份时达到最大,Ca、Mg、Fe、Cu在8月份时含量达到最大,Co在9月份时含量达到最大.结论 红芪无机元素含量与生长期密切相关,无机元素含量可作为红芪采收期确定的指标之一.
    • 张锐; 顾志荣; 吕鑫; 葛斌
    • 摘要: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研究红芪的主要活性成分、作用靶点、药理机制及潜在治疗价值.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根据口服生物利用度(OB)和类药性(DL)筛选红芪的主要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利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网站找出遗漏基因,对汇总基因进行查重后得到潜在靶点,借助String网站和Cytoscape软件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的生物通路富集分析,获得关键靶点,将关键靶点所对应的Uniprot ID导入David数据库,进行潜在治疗疾病预测.结果:共筛选出14个活性化合物,作用于683个靶点,GO分析得到共有基因的生物过程462个,主要包括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阳性调控、对药物的反应等;细胞组成有48个,主要包括细胞核、胞质溶胶、细胞质等;分子功能有73个,主要包括蛋白质结合、酶结合、相同的蛋白质结合等;KEGG信号通路总共有117条,主要包括癌症的途径、膀胱癌、癌症中的蛋白多糖等;有显著性差异的潜在治疗疾病包括膀胱癌、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结论:初步揭示了红芪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潜在治疗价值,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科学思路.
    • 牛江涛; 曹瑞; 司昕蕾; 张育贵; 张淑娟; 李越峰
    • 摘要: 目的 比较红芪蜜炙前后化学成分差异,分析其差异标志物,为红芪蜜炙炮制机理及红芪与炙红芪质量标准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HPLC建立红芪与炙红芪样品指纹图谱,并测定香草酸、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和芒柄花素含量;采用SIMCA14.1软件对红芪与炙红芪各10批样品共有峰峰面积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结果 红芪和炙红芪指纹图谱有19个共有峰,20、21号峰为红芪蜜炙后出现的色谱峰.炙红芪中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和香草酸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分别降低48.00%、21.74%和48.24%;毛蕊异黄酮和芒柄花素含量均显著上升(P<0.01),分别上升34.18%和17.49%.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红芪蜜炙前后化学成分存在显著差异,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素、香草酸、毛蕊异黄酮及芒柄花苷为其差异主要指标性成分.结论 红芪与炙红芪成分差异显著,红芪蜜炙后产生了新的成分,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素、香草酸、毛蕊异黄酮及芒柄花苷可作为二者的差异标志物.
    • 孙天雄; 李成义; 贾妙婷; 汪莉; 强正泽; 何军刚; 王明伟; 陈晖
    • 摘要: 目的研究外施不同浓度Fe盐溶液对红芪中Mg、Zn、Ca、Co、Cu、K、Fe等7种无机元素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红芪中7种无机元素的含量,采用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分析外施Fe盐溶液对红芪中7种无机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红芪中无机元素特征指纹图谱显示,红芪对无机元素的吸收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K>Ca>Mg>Fe>Zn>Cu>Co;外施一定浓度的Fe盐溶液对红芪富集Co、Zn、K、Cu、Ca、Mg元素有促进作用,而浓度过高则会抑制Cu、Ca、Mg元素的富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外施Fe盐溶液对红芪中其他元素的吸收具有协同或拮抗作用。结论红芪中Mg、Zn、Ca、Co、Cu、K、Fe等7种无机元素含量随红芪生长呈规律性变化,外施Fe盐溶液对不同生长阶段红芪中的无机元素动态变化特征基本无影响,但对红芪中不同元素的含量有不同的影响;Fe、K、Ca、Mg是外施Fe盐溶液后红芪的特征元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