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西药联用

中西药联用

中西药联用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24篇,主要集中在药学、中国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9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8237篇;相关期刊176种,包括光明中医、内蒙古中医药、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2011年江苏省药学大会暨第十一届江苏省药师周、2010年江苏省药学大会暨第十届江苏省药师周、第九届江苏省药师周等;中西药联用的相关文献由582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晓津、鄢庆枇、李喜香等。

中西药联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9 占比:3.49%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25%

专利文献>

论文:8237 占比:96.26%

总计:8557篇

中西药联用—发文趋势图

中西药联用

-研究学者

  • 徐晓津
  • 鄢庆枇
  • 李喜香
  • 刘军刚
  • 刘桂兰
  • 吕海龙
  • 昌莉丽
  • 李华坤
  • 李慧耀
  • 李秀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秀华
    • 摘要: 糖尿病性心脏自主神经病变(diabetic cardiac autonomic neuropathy,DCAN)已经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导致心肌梗死、猝死等心血管事件[1]。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通过检测一段时间内窦性心律的交替性变化,来反馈心血管系统中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彼此配合、互相牵制的状况,从而剖析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内环境的自我适应调整的情况[2],该法特异性强、相对敏感、无创伤,可以用来评估DCAN[3]。
    • 周婷婷; 王雪梅; 李喜香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中西药联合干预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检索CNKI、CBM、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网络数据库中有关中西药联合干预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以来至2021年4月,检索的文献由两名研究者进行筛选并采用评价手册进行质量评价,文献中的RCT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药联合干预治疗,运用RevMan 5.3 Meta分析软件分析两组患者在用药后的有效率、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证候疗效、证候积分、血清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转阴率)、乙肝病毒基因(HBV-DNA)转阴率各方面情况。结果共筛选纳入16篇RCT文献,共1402例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Meta分析各研究结果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RR=1.27,95%CI:1.19~1.35,P<0.00001),治疗组在降低患者肝功能指标ALT(WMD=-0.98,95%CI:-1.24~-0.72,P<0.00001)、TBIL(WMD=-1.19,95%CI:-1.83~-0.56,P=0.0002)、AST(WMD=-1.66,95%CI:-2.36~-0.96,P<0.00001)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证候疗效(RR=1.29,95%CI:1.16~1.43,P<0.00001)、HBV-DNA转阴率(RR=1.19,95%CI:1.04~1.36,P=0.01)、HBeAg转阴率(RR=1.64,95%CI:0.55~1.20,P=0.02)、证候积分(WMD=-0.89,95%CI:-1.13~-0.64,P<0.00001)方面优于对照组。16篇文献中提及不良反应或者毒副作用有7篇,文献提示不良反应或者毒副作用发生少,且治疗组少于对照组,症状轻微。结论中西药联用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不良反应发生少,但研究缺乏高质量文献,且数量有限,相关结论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 贾微
    • 摘要: 目的:探究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康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方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临床相关指标及心理状态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NIHSS评分、SF-36评分、HAMA评分、MAHD评分方面,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显著,数据分析存在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中西药联合治疗,西药控制病情发展,中药对症调理,将药物联用的效果有效发挥,临床应用价值显著,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使用.
    • 刘丹晨; 周芳; 张经纬; 王广基
    • 摘要: 中西药联用已成为国内外临床治疗的普遍现象,但相关评判尚缺乏完备的科学数据支撑.传统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局限于血浆药物浓度,无法阐明药物在靶部位的代谢处置过程,由此造成血浆药动-药效不相关的局限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着眼于定量分析药物经血液进入靶组织/靶细胞/亚细胞器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将药代动力学研究从"宏观"的血浆深入到"微观"的细胞层面.主要总结了基于细胞药代动力学的中西药相互作用研究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中西药联用增效减毒的机制研究和临床联合用药的应用提供依据.
    • 张素方; 林爱华; 侯新; 王丽霞
    • 摘要: 中药临床药师参与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过程,结合患者病情运用药学知识,对其药物治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监护.在治疗过程中,临床药师通过参与降压药物的优化调整,对硝酸酯类药物,中西药联用所致的出血、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进行评估、干预,以及关注中药炮制品种的选择,积极提供用药建议,实施药学监护并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患者不良反应得到控制与改善,病情好转出院.中药临床药师提供全面的中西药药学服务有助于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刘凌华
    • 摘要: 目的 探析白头翁汤加减+美沙拉嗪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82例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实施美沙拉嗪联合安慰剂治疗方案,观察组实施美沙拉嗪联合白头翁汤加减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治疗效果、疾病复发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腹泻、腹痛、血便、里急后重症状评分分别为(0.74±0.27)、(0.71±0.21)、(0.81±0.11)、(0.75±0.19)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68±0.31)、(1.52±0.17)、(1.75±0.29)、(1.54±0.18)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56%高于对照组的78.05%,疾病复发率2.44%低于对照组的19.5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美沙拉嗪单药治疗方式,白头翁汤加减+美沙拉嗪联合用药方案对改善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降低疾病复发率具有更加明显的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 王琚丽; 纪永军; 李慧民; 陈春利; 杨利娟; 吴亚敏
    •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基层医院真实医疗数据,了解心血管系统疾病中西药合用的情况,旨在为基层医院中西药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抽取北京市延庆区10个基层社区卫生中心自2019年10月~2020年6月,年龄在25~95岁的患者处方13292张及纳入延庆区医院197份诊断中有冠心病的住院病历.结果心血管系统疾病处方数5005张,中西药联用处方1723张,占处方总数的37.65%、12.96%.60~69岁是中西药联用最多的年龄段;联用中药种类依次是清热剂、祛瘀剂、治风剂等,依次包括牛黄降压丸、牛黄清心丸、连花清瘟颗粒等;联用含毒中药饮片中成药种类11种,依次包括牛黄清心丸、藿香正气水、牛黄上清丸(胶囊)等.60岁以上住院患者占联用中药总人数74.62%;住院期间联用中药种类依次是活血化瘀剂、润肠通便剂、消肿利水剂;与中药联用最多的西药品种为降压药钙通道阻滞剂、调脂类阿托伐他汀、抗血小板阿司匹林等.结论基层医院心血管疾病中西药联用需加强关注老年人中西药联用情况及含毒性饮片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 梁冰清; 朱珺; 袁雍
    • 摘要: 目的 评价2019—2020年该院中成药联用西药处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信息系统中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中西药联用处方437份,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处方评价及通报公示制度》、《医院处方点评规范》(试行)等对中成药联用西药处方是否合理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437份处方中,中西药联用不合理50份(11.4%),不合理原因均为化学性配伍禁忌,儿科、呼吸科、耳鼻喉科、肿瘤科不合理处方占比较高.结论 我院中西药联用处方存在不合理,应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干预,以避免配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 王琚丽; 纪永军; 李慧民; 陈春利; 杨利娟; 吴亚敏
    •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基层医院真实医疗数据,了解心血管系统疾病中西药合用的情况,旨在为基层医院中西药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北京市延庆区10个基层社区卫生中心自2019年10月~2020年6月,年龄在25~95岁的患者处方13292张及纳入延庆区医院197份诊断中有冠心病的住院病历.结果 心血管系统疾病处方数5005张,中西药联用处方1723张,占处方总数的37.65%、12.96%.60~69岁是中西药联用最多的年龄段;联用中药种类依次是清热剂、祛瘀剂、治风剂等,依次包括牛黄降压丸、牛黄清心丸、连花清瘟颗粒等;联用含毒中药饮片中成药种类11种,依次包括牛黄清心丸、藿香正气水、牛黄上清丸(胶囊)等.60岁以上住院患者占联用中药总人数74.62%;住院期间联用中药种类依次是活血化瘀剂、润肠通便剂、消肿利水剂;与中药联用最多的西药品种为降压药钙通道阻滞剂、调脂类阿托伐他汀、抗血小板阿司匹林等.结论 基层医院心血管疾病中西药联用需加强关注老年人中西药联用情况及含毒性饮片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 渐衬; 李孟宇; 卫拂晓; 刘欢乐; 秦雪梅; 刘晓节
    • 摘要: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技术探讨逍遥散与文拉法辛联用抗抑郁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PubChem、OMIM、GeneCards以及UniProt等数据库获得逍遥散和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的作用靶点;利用STRING网站得到蛋白互作网络;并通过Metascape网站对潜在作用靶点进行富集分析;使用Cytoscape软件绘制"靶点-成分-通路"可视化网络图.结果 逍遥散主要通过芍药苷、刺槐素、儿茶素、槲皮素等化学成分和文拉法辛联合作用发挥抗抑郁作用.逍遥散和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的相关靶点共208个,主要为酪氨酸蛋白激酶(SRC)、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器3(STAT3)、转录因子AP-1 (JUN)、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 (MAPK3)等.这些主要靶点作用于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AGE-RAGE signaling pathway in diabetic complications)、癌症通路(pathways in cancer)等43条通路,调节对受损的应答(response to wounding)、对无机物的应答(response to inorganic substance)以及细胞成分运动的正向调节(positive regulation of cellular component movement)、血液循环(blood circulation)和有机羟基化合物代谢过程(organic hydroxy compound metabolic process)等生物学过程发挥抗抑郁作用.结论 逍遥散与文拉法辛联用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中西药联合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值得深入探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