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粤东北

粤东北

粤东北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0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地质学、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篇、专利文献433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广东行政学院学报、南方文物、星海音乐学院学报等; 粤东北的相关文献由156位作者贡献,包括温萍、肖文评、胡军等。

粤东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2 占比:19.07%

专利文献>

论文:433 占比:80.93%

总计:535篇

粤东北—发文趋势图

粤东北

-研究学者

  • 温萍
  • 肖文评
  • 胡军
  • 魏正旗
  • 伍天慧
  • 伍天花
  • 吴洪革
  • 曾思亮
  • 李思萍
  • 段海花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段海花; 贺发胜; 杨家军; 郝建平
    • 摘要: 选取1966-2019年粤东北1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资料来计算湿润指数,并利用统计方法分析近54年来粤东北湿润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空间分布上,河源自北向南、梅州自西北向东南呈“相对湿润-相对干燥-相对湿润”的分布特征,湿润指数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地形起伏较大和大型水库、水网密集的地区。时间分布上,年湿润指数的线性变化趋势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湿润指数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差异明显,春季的湿润指数最高,夏季次之,秋季最低;冬春季湿润指数的大值区多位于河源市北部,低值区均位于梅州市南部;夏秋季湿润指数的大值区均位于河源市南部和梅州市东南部,低值区多位于梅州市中、北部。粤东北月湿润指数分布不均,与降水的逐月变化特征基本相一致。此外,相对湿度的显著减少和平均气温的显著升高是粤东北湿润指数减小的主导因子。
    • 邱辉; 李朋; 罗强; 朱育坤; 谢浴根; 陈斌
    • 摘要: 粤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低温水热型地热资源。贝岭地热田位于河源深断裂北东端,具有优越的地热地质条件,地热田内施工的钻孔(ZK1~ZK5)均揭露到了热矿水,水温48.2~77.0°C。为了深入研究地热田内的水化学特征,通过运用系统的水文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得出研究区热矿水水化学类型为低矿化的HCO_(3)-Na型,SiO_(2)含量较高,可用作理疗矿泉水。研究区地下热矿水处于水岩作用的初级阶段,热矿水中的石英和玉髓溶解度已达平衡状态。使用石英温标进行热储估算,结果表明T_(石英)=116.0~150.1°C,平均地温梯度G=12.01°C/100 m,热储循环深度H=819.33~1103.26 m。本研究为今后该区的深部找热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 闵壮; 吴德海; 潘家永; 黄广文; 何定洋; 唐金露
    • 摘要: 锆石中的稀土元素(BEE)对于反映锆石的形成环境、成因类型具有重要意义.以粤东北南雄群含矿碎屑岩为研究对象,利用碎屑组分分析、重矿物分析和锆石稀土元素分析等手段,探讨了南雄群沉积岩岩石学特征及碎屑岩物质来源,结果表明,南雄群以较低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的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为主,碎屑物来自近源的石英再旋回造山带构造背景;阴极发光图像指示碎屑锫石以岩浆成因为主;碎屑锆石的稀土元素含量变化范围较大,(La/Yb)N值介于0~0.23,LREE/HREE值介于0.003~0.741,其中轻、重稀土分馏明显且重稀土元素相对富集,进一步指示锆石大部分来自岩浆成因,伴有少量复杂成因变质锆石存在.本文根据不同时期形成的锆石稀土元素特征,将锆石分为吕梁期、晋宁期、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五组,各组锆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存在些许差异,综合认为南雄群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长田盆地北缘和西缘出露的侵入体.
    • 李思萍; 钟东良; 巫燕辉; 曾思亮; 叶小武
    • 摘要: 基于粤东北12个国家气象站1965—2019年的月降雨量资料,通过定义汛期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DFAI)及强度,辅以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和EOF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粤东北近55 a汛期旱涝急转时空分布特点及典型年份旱涝异常特征.结果表明:近55 a粤东北汛期长周期旱涝急转特征以涝转旱为主,通过筛选分析典型年份汛期旱涝异常事件得出相关认识;旱涝急转指数和强度的区域平均序列变化趋势不明显,指数的年际变化差异大、强度的年际变化较稳定并伴有阶段性的突变;旱涝急转指数以20世纪90年代以前差异最显著,20世纪90年代以后差异趋于减小;旱涝急转指数强度在1973年、1989年和2005年出现显著增大;粤东北汛期LDFAI年均值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且均为负值(连平-5.25~丰顺-0.27),汛期旱涝急转指数EOF展开的第一特征向量空间分布呈自西北向东南减小的特点,河源地区旱涝急转强度较梅州地区更明显.
    • 李思萍; 李晓惠; 曾思亮; 廖勇培
    • 摘要: 基于近55年粤东北12个国家气象站逐月降水量资料,通过计算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并利用小波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讨了粤东北旱涝的时间变化、周期变化和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粤东北旱涝事件出现频率高,不同时间尺度旱涝事件出现的平均频率为58.92%.季节尺度上,夏秋季出现洪涝事件频率较春冬季高,春冬季出现干旱事件频率较夏秋季高.年代际尺度上,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洪涝事件出现频率最高,21世纪初干旱事件出现频率最高.粤东北旱涝周期变化存在3、5、9、20和38年5个时间尺度.粤东北各区域间有较强相关性,尤以南区、北区的相关性最显著,其旱涝空间变化有较强一致性.
    • 李剑平
    • 摘要: 每次回到乡下,我都喜欢在老屋的前前后后转一转,希望看到童年时代的龙眼树,重温龙眼树下的那段无忧无虑的生活。粤东北的客家地区,人们喜欢在门前屋后种上一些果树,最常见的是龙眼树和柚子树。我记得走出我们村祖屋的左边,是夹杂着种下的几棵龙眼树和柚子树。这些树都有10多米高,长势很好,小小的我抬头看树,有点遮天蔽日的感觉。每逢龙眼花开或柚子花开,这里便是我们玩耍的地方。
    • 蓝恒春; 娄峰; 于玉帅; 周梅林; 李瑜; 李欢
    • 摘要: 粤东北仁居—差干地区发育有大规模的晚白垩世中酸性火山岩,其岩浆源区、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以及年代学迄今尚未得到很好的约束,在研究区开展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仁居—差干地区晚白垩世岩浆作用过程和演化特征.文章总结了该地区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同时分析了该区火山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特征.火山岩具有高硅高碱、贫镁和钛、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Th)和高场强元素(Zr、Ce和Hf)、亏损Sr、Ba、P、Ti、弱亏损Nb-Ta以及富Ga、具有A型过铝质钾玄岩和高钾钙碱性火山岩特征.采集的3个火山岩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指示,仁居—差干地区火山岩主要形成于88.3~93.7 Ma,属于晚白垩世早期,其中流纹岩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88.3±0.5)Ma,是目前华南报道的燕山构造阶段最年轻的流纹岩年龄.其形成很可能是晚白垩世古太平洋板块的高角度俯冲引起的板内伸展环境下壳内中基性岩或变质岩部分熔融的结果.
    • 胡军
    • 摘要: 晚清粤东北客家建筑彩画遗存众多,横屋山墙是彩画分布的重点区域之一,而彩画肚线则是山墙面装饰设计的主体,所占装饰区面积最大,艺术特征也具有代表性.它有着宽阔的装饰面、复杂的装饰结构和“肚”状外形,在纹样设计、表现手法及色彩倾向等特征上,因受明清江南彩画、唐宋中原彩画的影响而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风格.这些艺术特征既体现了当时粤东北客家群体共同的审美意象与丰富创造力,也蕴含着客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 廖是添
    • 摘要: 老梅城梅江区政府旁,有一座经历了一百多年风雨沧桑,阅尽了梅江区红色苏区从摇篮起步阶段到发展壮大辉煌历史,见证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以梅江及其周边客域为中心的赣南、闽西、粤东北老苏区,前赴后继,不畏艰难、坚韧不拔、忠诚带领客域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至今仍然朴素如初,静静站在老城街角细数它曾经的热闹与繁华的书室—安定书室。
    • 胡军
    • 摘要: 粤东北客家地区遗存的晚清建筑彩画中,保留了大量反映当时客家人日常生活的画面,其中尤以水上交通题材较多.粤东北是韩江水系主要分布区,民国以前,四通八达的河道既是区域内外经济贸易运输干线,也是客家人日常出行的主要交通通道.彩画中水运图像整体上再现了昔日区域水运的繁华场景,也对船只形象进行了细节刻画,表现了帆船、蓬船以及汽、电轮船等不同船只外在形制上的类型多样性及内在功能上的差异.这些图像反映了当时韩江流域水运之于粤东北区域及客家人的重要性,成为我们直观了解历史真实的保贵资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