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粉本

粉本

粉本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3年内共计136904篇,主要集中在绘画、中国文学、艺术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36822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敦煌研究、东南文化、故宫博物院院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首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交流会等;粉本的相关文献由50000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张伟、许庆华等。

粉本—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36822 占比:99.94%

总计:136904篇

粉本—发文趋势图

粉本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张伟
  • 许庆华
  • 王勇
  • 张磊
  • 王伟
  • 许盛英
  • 王磊
  • 王超
  • 李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晓东
    • 摘要: 粉本早在隋唐时期就是民间画工进行壁画创作使用的重要工具,为中国古代壁画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粉本的实用功能和艺术审美受到广泛关注,这充分体现了粉本的艺术价值之高和影响之广。旧时的年画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借助粉本的工艺代代相传,尤以高密地区的扑灰年画最具工艺代表性和活态传承价值。文章从粉本的历史溯源入手,将粉本在年画制作工艺中的文化特色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其在传承和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 孟嗣徽
    • 摘要: 在中国古代大型宗教绘画的创作与绘制中,由职业画师领衔,多人分工合作的工作方式一直是主流模式。本文通过对永乐宫三清殿壁画《朝元图》与兴化寺壁画《过去七佛佛会图》《弥勒佛佛会图》的风格、图像的综合分析,认为三清殿壁画的作者应与兴化寺两殿壁画的创作者是同一画行——襄陵名画师朱好古率领的晋南画工班子。纯阳殿壁画使我们有幸目睹朱好古弟子和再传弟子们的风采。
    • 张亮
    • 摘要: 近年在安岳菩萨岩、菩萨湾和石锣沟摩崖造像中新发现的3铺地藏十王造像,内容、图式各不相同,是地藏十王图像发展序列的早期作品,开凿于10—11世纪中叶,出现诸多不见于四川地区同类造像的新要素和图式。四川摩崖造像,敦煌石窟壁画和藏经洞所出纸、绢、麻布画中的地藏十王图像均由成都传入,基本的内容要素和图式类型在其初始流行的阶段就已经固定。四川地区地藏十王造像图式类型更为丰富,而敦煌地区独立表现的地藏十王图像所据粉本相对统一。
    • 李朝霞; 张文松
    • 摘要: 壁画与插图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并行存在的。晚明时期,文学插图本的刊刻进入鼎盛时期,与此同时,壁画图像系统也开始发生变化。为了探究两大图像系统之间的具体关系,本文从完成于万历十七年的山西长治大峪村关帝庙壁画出发,通过与晚明《三国演义》插图本相关图像的对比分析,发现该庙壁画在绘制时直接或间接参考了“三国”文学大图本。而且,大峪村关帝庙壁画比现存最早的周曰校刊《三国志通俗演义》大图本还要早最少两年。由于早期插图版本的遗失,相关壁画图像的遗存对研究文学插图本的演变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张博
    • 摘要: 罗汉画在五代佛教绘画中具有重要地位。新发现的收藏于日本圣众来迎寺的《十六罗汉图》,为具体了解五代罗汉画的艺术特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图像资料。这组罗汉画现存15幅,保存完整,画面精美,每一幅都以具体的情节展开,人物与环境表现并重,且在每一幅画面上都有明确的榜题。为研究其画史意义,首先对五代罗汉画的图示源流进行了梳理,通过文献详细分析出了这组罗汉画中的“世态相”特征,然后从榜题、内容、构图、表现等方面进行考察,结合苏轼在宋代对张玄罗汉画的赞文进行分析,认为这套罗汉画是存世的唯一一套具有明确五代张玄风格的“世态相”罗汉画。对文献中关于张玄绘画创作的记载参照图像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出五代时期人物画创作中家族相传、以粉本的多样使用为模式的集体创作机制。
    • 胡素馨
    • 摘要: 本文讨论敦煌藏经洞发现的画稿及其与敦煌画工艺术实践之间的关系,以此重建由构思壁画及至完成作品的过程。画稿及其相关材料可用以分析唐五代时期画工所处的社会环境。画稿的用途多样,可分成四种类型:壁画粉本、刺孔、幡画画稿、仪轨图画稿。此外,画稿还可用以讨论寺庙、窟龛等大型工程的营造情形。
    • 靳璨; 梁惠娥
    • 摘要: 关于清代服饰刺绣的研究,学界以往多聚焦在刺绣针法的艺术特色及纹样的民俗内涵方面,鲜有深入挖掘服饰刺绣专业化发展对服饰装饰艺术的作用。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实物、图像与史料互证,重点探讨清代女性服饰刺绣装饰创造中的程式化现象及生产专业化进程,进而探究其对清代女性服饰装饰艺术风貌的影响。
    • 刘影
    • 摘要: 陕北汉代画像石中存在着相同物象重复出现的现象,是由于存在对于粉本模件化使用的情况。本文认为陕北汉代画像石使用的是由独立图像单元构成的图谱式粉本,并通过对图像的细读分析了陕北汉代画像石工灵活运用图谱式粉本的方式,进一步管窥汉代陕北地区的画像石生产模式。
    • 魏文
    • 摘要: 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书画"特展所展出的馆藏任仁发款《饮饲图》,可从跋文考订、绘画风格和粉本流传等角度鉴定为伪作。拖尾马愈、吴宽、王淮三人题跋可发现三人对画面的描述出入甚大,且均与《饮饲图》画面内容不符,说明三跋与前画实为拆配,且三跋有可能原先亦非同属一卷。另外,《饮饲图》之款印属于拙劣伪摹,画面艺术水平不高,与任仁发真迹相去甚远,故《饮饲图》本身亦伪,是从真迹而来的情节粉本不断变换组合衍生出的作品。类似的很多伪作仍然流传至今,其学术意义尚待进一步发掘。
    • 魏文
    • 摘要: 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书画"特展所展出的馆藏任仁发款《饮饲图》,可从跋文考订、绘画风格和粉本流传等角度鉴定为伪作.拖尾马愈、吴宽、王淮三人题跋可发现三人对画面的描述出入甚大,且均与《饮饲图》画面内容不符,说明三跋与前画实为拆配,且三跋有可能原先亦非同属一卷.另外,《饮饲图》之款印属于拙劣伪摹,画面艺术水平不高,与任仁发真迹相去甚远,故《饮饲图》本身亦伪,是从真迹而来的情节粉本不断变换组合衍生出的作品.类似的很多伪作仍然流传至今,其学术意义尚待进一步发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