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童庆炳

童庆炳

童庆炳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2篇、专利文献1758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史知识等; 童庆炳的相关文献由109位作者贡献,包括童庆炳、吴子林、魏伯河等。

童庆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2 占比:6.98%

专利文献>

论文:1758 占比:93.02%

总计:1890篇

童庆炳—发文趋势图

童庆炳

-研究学者

  • 童庆炳
  • 吴子林
  • 魏伯河
  • 赵勇
  • 江飞
  • 焦文倩
  • 孙书敏
  • 戴梦军
  • 李圣传
  • 杨兴芳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方科平
    • 摘要: 童庆炳先生将《文心雕龙》研究当作比较文学来做,比较视野和方法的成功运用是他“龙学”研究的一大特色。比较法的呈现有不同历史文化语境的比较、不同论点的比较、不同学科间的比较。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是其重要的比较方法。童庆炳先生的比较视野和方法,受惠于比较诗学、文化诗学等诸多学术思潮和理论体系,对于“龙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和现代价值。
    • 许松
    • 摘要: 童庆炳研究《文心雕龙》二十余年,其成就体现在镕冶故美、别启新轨、启发当代文学创作三个方面。他寝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古典文学作品,常用相关的古代文论与古典文学材料来点活、照亮另一段古代文论材料。他也对现代《文心雕龙》研究成果万取一收,尤其是对徐复观的龙学研究成果推重有加。童庆炳的龙学研究结合了自己独特的气质、性格、学养,形成的新的古代文学理论阐释风格,概而论之,有以下三点:更上高楼望苍茫的学术追求;以西印中以西烛中的中国文化自信;文风平易畅达,传其真亦表其美。童庆炳对当代文学创作有深切的思考,他认为刘勰提出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创造也是具有启发意义”,合观童庆炳与朱光潜、缪钺、徐复观四位先生的针砭之言,可以为新诗的创作困境找到突围口,使古典诗歌创作在新的形式上赓续其金声玉振。
    • 赵勇
    • 摘要: 中国本土的文化诗学是涌动于20世纪90年代、成型于世纪之交的一种文学理论话语。按照童庆炳的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诗学之所以能够风生水起,其现实依据在于社会转型所导致的文学文化乱象,以及当代学者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之中。
    • 吴子林
    • 摘要: 学术研究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童庆炳提出,论文写作的关键在于是否有"气".为此,写作者首先必须博览群书、铢积寸累、秉心养术以激发生命的活力;其次,读书是生命的"对证",与生活实践互动互构,由此形成问题意识,并将学术研究"三原则"落实于具体的研究实践;再次,发挥汉字精神,赓续五四乃至古代传统文脉,并与西方述学传统相互融贯,创造独具风格的述学文体,抵达"行文简浅显"的学境.
  • 5. "体"的困惑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 丁金国
    • 摘要: 在语篇学研究中,至今仍人言人殊的是以"体"为核心的相关概念,诸如文体、体裁、语体等.学术史上历朝都有人对其研究,然梳理用功最勤者,古代有刘勰,现代有陈望道,当代有童庆炳.缕清其源流、辨析各概念的功能域、特征、语义分布,对于促进汉语语体与风格学的学科建设,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 魏伯河
    • 摘要: 童庆炳先生的《三十说》贯通古今中外,实现了很多宝贵的理论建树.他对《文心雕龙》中许多重要范畴或命题,如“文体”“风骨”“赋比兴”等,通过追根溯源,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精到分析,给出了全新的解释;还通过广泛征引西方文论和现代心理学的精华,对《文心雕龙》中的不少疑难点进行比较研究,取得了借他山之石攻自家之玉的良好效果.但金无足赤,在童先生的有关论述中,也存在着某些美中不足或瑕疵.
    • 魏伯河
    • 摘要: 童庆炳先生的《〈文心雕龙〉三十说》贯通古今中外,实现了很多宝贵的理论建树。他对《文心雕龙》中许多重要范畴或命题,如"文体""风骨""赋比兴"等,通过追根溯源,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精到分析,给出了全新的解释;还通过广泛征引西方文论和现代心理学的精华,对《文心雕龙》中的不少疑难点进行比较研究,取得了借他山之石攻自家之玉的良好效果。但金无足赤,在童先生的有关论述中,也存在着某些美中不足或瑕疵。
    • 魏伯河
    • 摘要: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称"比显而兴隐",只是就其外部表征所做的区别.在《比兴》篇的论述中,存在着"比多而兴少"的轻重失调现象.但这并不代表他对"兴"重视不够,事实上他更推重的是"兴"而不是"比",在他的观念中,存在着一个"比小而兴大"的价值判断,而这一判断是就其内在特质和社会功用而言的.至于论述中出现的轻重失调现象,则是由于"兴"在后代用例甚少且论证困难所致.对作为表现手法的"赋、比、兴",我们今天应该有综合的考量和总体的把握.
    • 吴子林
    • 摘要: 童庆炳的文艺思想是立足于对时代、社会变迁的考察,联系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特别是精神状态形成的。他认为,我们急需的审美文化应是说不尽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而将审美文化特别是其中的文学艺术与人的建设相联结,提出民主精神、人文主义和诗意是人的精神生活关怀之鼎,并对自己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的审美论做了相应的修正和推进,发展为从文化的视角考察、研究文学的"文化诗学"。童庆炳将审美问题划分为四个层次予以理解和把握,以文学的"诗情画意"抗衡现代世界之"物性",以文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提升、超越当代人"物化"之生存状态,其"审美现代性"品格赫然可见。只有将童庆炳的文艺思想纳入"现代性"这一更为宏大的历史全景中予以研究,才能对其做出"具有历史具体性和深刻性"的分析,准确地阐释与判断其价值与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