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冲突
空间冲突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125篇,主要集中在测绘学、农业经济、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80847篇;相关期刊83种,包括中国土地科学、世界家苑、测绘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五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2高校GIS论坛等;空间冲突的相关文献由27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万增、周国华、A·卡吉等。
空间冲突—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0847篇
占比:99.86%
总计:80960篇
空间冲突
-研究学者
- 刘万增
- 周国华
- A·卡吉
- E·科塔-罗布勒斯
- G·奈格尔
- M·科祖彻
- R·乌利
- S·仇
- S·耶亚辛
- S·舍恩博格
- 赵仁亮
- 陈军
- 周德
- 唐承丽
- 张新长
- 彭佳捷
- 徐建春
- 武芳
- 贺艳华
- 陈述
- 刘安全
- 周国锋
- 周琳琳
- 孔宁
- 孙其昂
- 尹昌霞
- 席炎
- 张磊
- 徐之寒
- 李晓东
- 李翌
- 杜培培
- 梁喜江
- 梁霄
- 毛智慧
- 毛菁旭
- 王佳慧
- 王继刚
- 王艳霞
- 王莉
- 王越
- 申浩播
- 程涛
- 翟仁健
- 翟端强
- 董琳
- 蒙锦涛
- 邓光青
- 钟卫东
- 钱海忠
-
-
宋向阳;
周靖波
-
-
摘要:
《底层》属于典型的人像展览式结构,时间被压缩,空间被凸显。“底层”既是物理空间,也是伦理空间,是被排除在正常社会规范之外的异托邦。人物通过介入、脱离该空间而划出各自的生命轨迹。与“底层”相对的是“上层”,二者组成完整的内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相对的是由国家权力控制的外部空间,空间的跨越造成戏剧冲突。与物理空间相对的是记忆空间和想象空间,三重空间互相碰撞,突出生存境遇的危机,把该剧引入形而上层面的思考。而生存空间的丧失,或者说“无空间性”所引起的存在的焦虑是剧中人物所面对的本然性问题。高尔基没有给人物安排通向“黄金之国”“正义之邦”的道路,留下一片混茫,召唤读者去进行一场存在之思。
-
-
张定源;
张景;
牛晓楠;
吴佳瑜;
陈国光;
王冲
-
-
摘要:
对空间冲突展开理论分析,探讨空间冲突概念、表现形式和冲突类型。在福建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基础上,应用ArcGIS空间叠置分析技术,实证研究福建省国土空间在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等不同功能上的冲突现状。结果表明:空间冲突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生态保护重要性与生态红线、现状耕地、现状城镇建设用地的冲突,农业生产不适宜性与现状耕地的冲突,以及城镇建设不适宜性与现状建设用地的冲突。基于福建省资源环境禀赋,提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粮食安全、精明增长,权利平衡、人地和谐的冲突调控策略。
-
-
王珊珊;
毋兆鹏;
王娟娟;
尹慧慧;
李斌才
-
-
摘要:
[目的]探析新疆乌鲁木齐市“三生”用地变化及其引起的空间冲突变动,为该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外部压力、脆弱性和稳定性3个因子构建格网尺度下的空间冲突测度模型,对该地区2000—2018年空间冲突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定量评价。[结果]①2000—2018年,乌鲁木齐市北部为城市生活用地的主要增长方向,农业生产用地空间格局呈现破碎化趋势,生态用地是乌鲁木齐市三生用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应避免人类活动对新增核心生态用地的占用。②各个时期乌鲁木齐市“三生”空间冲突等级均表现为:稳定可控>轻度冲突>中度冲突>重度冲突。③重度冲突空间单元增幅最大,表明乌鲁木齐市重度冲突失控的地区范围有扩大的趋势。这应是乌鲁木齐市空间冲突调控的重点区域。④不同空间类型的空间冲突存在一定差异。乌鲁木齐市冲突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结论]乌鲁木齐市“三生”用地变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吻合性,未来应逐步改变生活空间过速扩张而导致冲突水平逐渐增强的现象。应更加重视城市生活用地的动态监测,保护核心生态用地,以实现“三生”用地更加协同的目标。
-
-
张磊;
马超前;
王艳霞;
郝烁
-
-
摘要:
随着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用地空间博弈不断升级,如何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已成为实现城乡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该文以天津市宝坻区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空间适宜性和空间冲突测度内外双重约束出发,采用综合指标评价、空间冲突指数模型,基于GIS空间互斥矩阵开展生态空间管制分区研究。结果表明:1)在空间适宜性与冲突双重约束下,可将宝坻区划分为6类生态管制空间:稳定型生态区(5.12%)、保护型生态区(4.59%)、管控型生态区(0.20%)、修复型生态区(2.20%)、后备生态区(36.59%)和非生态区(51.30%);2)宝坻区稳定型生态区分布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基本一致,达到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71.64%,说明在规模上现有生态保护红线对宝坻区生态安全保护作用明显;3)宝坻区存在生态适宜性等级高低骤变区、高适宜性与高冲突性严重重叠区,且多数生态保护红线与后备生态区和非生态区直接相邻,说明宝坻区生态保护红线的保护难度大,缺少必要的韧性空间作为缓冲区,通过生态空间管制分区能为增加生态空间韧性、突破生态底线保护、实现三生空间和谐共生提供新思路。
-
-
李轲敏;
傅丽华;
郭湘
-
-
摘要:
自然保护地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质量提升有着重要作用,但其空间边界冲突导致管控不力,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亟待破解。因此,应用GIS空间叠加分析技术对资兴市自然保护地空间格局及空间冲突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空间同质性展开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资兴市域内6处自然保护地有5处存在一次或两次交叉重叠现象,面积达29577.30 hm2。因此,采用整合交叉重叠区域及边界、功能归并及管控分区等空间重构措施,将资兴市的自然保护地归并为2类4处,相比整合优化前,保护区总面积可增加0.02%。同时,应整合相应管理结构、实行差异化管控等以实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控。
-
-
尹延兴;
金晓斌;
韩博;
孙瑞;
刘传迹;
乔郭亮;
周寅康
-
-
摘要:
国土综合整治是解决资源环境矛盾、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手段。面向新时期国土综合整治的目标与需求,该研究基于国土“空间冲突-功能障碍”的解析视角,提出以“问题-途径-目标”为导向的国土综合整治理论体系,构建面向显性矛盾与隐性障碍的国土综合整治实施机制,通过国土空间冲突规模识别与功能障碍因子评价,提出耦合显著冲突与首位障碍的国土综合整治“分区+类型”模式,并以四川省为研究区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1)四川省国土空间冲突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特征,冲突激烈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省域东部和南部,全省管控冲突与利用冲突规模分别为42.93万hm^(2)、20.91万hm^(2);2)四川省“三生”功能水平分布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成都平原区和盆地丘陵区生产、生活功能水平较高,而盆周山地区生态功能水平最高,全省范围内阻碍“三生”功能发挥最显著的障碍因子分别为耕地布局、生活保障和生态保障;3)结合冲突识别与障碍评价结果,利用国土综合整治分区分类模型,面向县域单元将四川省划分为16种国土综合整治模式,提出了具有时空差异性实施方案的国土综合整治策略。研究结果有利于深化国土综合整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认知,为省(市)域尺度下国土综合整治工作及相关规划开展提供参考和支撑。
-
-
黄昆
-
-
摘要:
1912—1937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权鼎革和思想激荡的特殊时代。由于旧的王朝祀典被顺势废除,庙会空间一方面被视为传统意识形态存续的重要载体和民众精神亟需祛魅的外在表征而招致强烈挞伐,另一方面又作为道德规范和精神寄托的价值场域及拓展经济和愉悦身心之所而根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庙会的二重性的碰撞所激发的价值冲突和利益纠葛,聚焦于北洋时期的禁庙舆论和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废庙实践,同时也注定了通过启蒙话语的申斥和政治力量的干预都难以实现对庙会活动的根本取缔。在此困境下,保证传统话语阐释的延续性与政策制定的灵活性,无疑成为国家权力调适庙会存废之争的必然路径考量。
-
-
邱国强;
牛潜;
吴振华;
郭珊珊;
秦琳;
汪应宏
-
-
摘要:
为了探究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对土地利用冲突的影响,以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的苏锡常地区为例,基于1990—2018年土地利用分类数据,采用景观风险评价方法,通过计算空间的外部压力、脆弱性及稳定性指数构建土地利用冲突综合测度模型,借鉴倒“U”型理论,将空间冲突分为稳定可控、基本可控、基本失控和严重失控4种类型,对苏锡常地区空间冲突水平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近30年来,苏锡常地区整体空间冲突水平以可控类型为主,但冲突强度呈现上升趋势,1990—2018年平均冲突指数由0.269增长至0.418,近1.55倍;(2)不同用地类型的空间冲突强度存在差异,林草地和水域空间冲突水平较低,建设用地空间冲突水平最高且失控类型在1990—2018年提升了14.3%,有进一步激化扩散趋势;(3)土地利用冲突存在空间相互关系,高—高值在苏、锡、常市中心区及江阴、张家港、常熟、昆山市集聚,低—低值则主要分布在西部溧阳市山地及水域周边。研究结果可为有效识别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冲突,优化区域发展模式提供理论参考。
-
-
刘玉安;
张旺;
蒋沙沙
-
-
摘要:
为了更好地推动城乡建设用地合理利用、优化国土空间和助力乡村振兴,文章以湖南省株洲市渌口区为例,从自然地理、社会人文两大要素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因子加权评价模型,开展县域村镇空间扩展适宜性评价研究,并基于适宜性评价结果识别冲突空间,评估区域建设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结果表明:渌口区村镇空间扩展适宜性差异显著,不同等级的空间集散特征差异较大;村镇空间扩展最适宜区、较适宜区、基本适宜区、较不适宜区和不适宜区面积分别为132.46km^(2)、313.41km^(2)、398.05km^(2)、325.94km^(2)和160.14km^(2);各镇空间扩展适宜性差异明显。冲突空间主要分布于北部城镇化发展区及东南部的生态环境脆弱区,空间冲突强度从南到北呈现出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各个镇冲突空间差异显著。
-
-
王健;
刘欣雨
-
-
摘要:
土地利用空间冲突是产生于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一种客观现象,其会导致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失调,并带来一系列涉及社会、经济和生态的负面效应,关系到土地可持续利用。分析土地利用空间冲突的内涵和产生逻辑,对其进行准确的识别和测度,有助于国土空间结构的优化、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该研究基于生态环境的视角,分析土地利用空间冲突的基本内涵,构建基于“风险—效应”的冲突识别测度方法;以内蒙古兴安盟为研究区,基于2000、201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结合空间分析、转移矩阵、标准差椭圆和密度分析,对兴安盟土地利用空间冲突进行了识别测度与时空演变分析。结果表明:1)生态环境视角下的土地利用空间冲突可以利用“冲突风险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进行识别和测度;2)相比于2000—2010年,2010—2020年土地利用空间冲突面积有了显著增加,重度冲突区增幅较大;3)冲突区主体向兴安盟东南方向移动,在东部平原更加密集和集中。重度冲突区呈现出“从点到面”“从分散到集中”的变化,并形成三大集聚区;4)“草地—耕地”是兴安盟重度冲突区内最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确保生态用地竞争力,在脆弱的生态环境约束下合理调整草地和耕地的结构、科学安排农牧业生产是兴安盟缓解冲突的关键。本研究从理论、方法和应用3个层面对土地利用空间冲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为精准识别土地利用空间冲突、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
-
XU Jian-chun;
徐建春;
ZHOU Guo-feng;
周国锋;
XU Zhi-han;
徐之寒;
ZHOU De;
周德
-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不动产高峰论坛暨中国土地科学论坛》
| 2015年
-
摘要:
土地利用布局与风道是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两个重要方面.治理雾霾有多条途径,但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缓解土地利用空间冲突来治理雾霾,以往不被重视.其实,城市风道是城市空气流通的主要廊道,在驱散雾霾方面有重要作用,而风道的形成和建设与城市空间结构密切相关.文章在指出城市通风道在应对城市空气污染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杭州市土地利用规划及其主导风向,综合分析其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对城市风道建设的影响.结论认为目前杭州城市空间结构,无论在整体还是局部,都存在着土地利用空间冲突,对风道构建有多种不利因素.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尝试构建杭州城市风道建设维护模式.
-
-
刘安全
- 《第五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
| 2014年
-
摘要:
以民族文化为核心内涵的靖州"飞山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处于一个特殊的时空.其文化旅游品牌空间冲突缘于涉及旅游品牌拓展的各类空间挤压与冲突,包括地理的、市场的以及文化上的.在周围已有著名旅游品牌的压力下,飞山文化旅游更需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在比较优势和区域整合理念的指导下,与区域内其他品牌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进行区域整合形成优势互补、资源与客源共享、良性互动,将空间劣势转化为整体竞争优势,才能逐渐建立起识别度较高的文化旅游品牌.
-
-
朱佩娟;
刘湘云
- 《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3年
-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地域空间范围不断向外扩展,侵占周边生态用地,引发一系列的空间冲突问题.空间冲突是城市化过程中各种矛盾形成与激化的直接原因,影响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威胁区域安全.合理测度与协调长株潭绿心地区的空间冲突,对于促进区域稳定持续发展、避免区域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空间冲突源于各利益主体在同一时间对稀缺空间资源的争夺,其本质是利益冲突.在绿心地区,空间冲突主要来自经济建设需求与生态保护需求间的博弈,这其中,空间生态冲突居于主要地位,最应受到重视,其次是空间社会冲突与空间经济冲突.通过构建冲突测度指标体系,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测度绿心地区的冲突水平.测度结果表明,绿心地区冲突的整体水平尚属于稳定可控阶段的范围,冲突水平的分布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异特征.本文提出空间资源调配、空间规划调控、开发式保护等冲突协调措施,以满足生态、社会与经济的多方需求,降低区域冲突水平,实现长株潭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
-
彭佳捷;
周国华;
唐承丽;
贺艳华
-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 2012年
-
摘要:
空间冲突是城市化过程中各种矛盾形成与激化的直接原因,是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合理测度快速城市化地区的空间冲突水平,对于优化区域发展模式、避免区域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在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分析长株潭1993~2008年空间格局变化的基础上,量化表达影响区域生态安全的空间外部压力值、生态风险暴露值、生态风险效应值3个影响因子,构建基于生态安全的空间冲突综合测度模型,对经历快速城市化过程的长株潭地区的空间冲突水平进行评估分析.研究表明:近年来长株潭地区的空间冲突作用强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严重失控级别空间冲突的区域面积比例增幅最大;从空间类型差异来看,不同空间类型的空间冲突强度不同,林地、耕地的空间冲突水平相对较低,建设用地的空间冲突水平较高;从城乡梯度差异来看,乡过渡地带是空间格局变化最为频繁、空间冲突最为激烈的区域,其次是城市内部,农村地区的空间冲突强度远远低于城市.
-
-
-
张新长;
郭泰圣;
唐铁
- 《2012高校GIS论坛》
| 2012年
-
摘要:
针对GIS矢量数据增量更新中存在的一致性维护及空间冲突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矢量数据增量更新方法。以同名对象匹配为切入点,探讨变化对象的检测与增量更新的方式。在综合考虑空间距离,语义相似度及拓扑一致性约束的基础上,提出了接边匹配度的计算方法并设计自适应的对象接边算法。同时也论述了矢量数据增量更新中,基于约束规则的空间冲突检测与处理方法。本文以矢量地形图数据进行实验,验证文中所提出的自适应矢量增量更新方法。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计算效率高,能较好地维护更新后空间数据库的一致性与完整性,为GIS空间数据库的动态更新与一致性维护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
-
-
周明辉;
翟仁健
- 《2016中国地理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学术年会》
-
摘要:
为了最大限度的维护空间数据的现势性,提高空间数据的更新频率,增量式动态更新成为了空间数据更新的主要方式,其基本思想是综合利用各个来源的现势数据进行变化信息探测并将变化信息反映到空间数据库中的数据操作过程.由于更新数据源在几何精度、数据模型、数学基础、时态等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在更新融合过程中会出现空间目标间的空间关系不协调的现象,即空间冲突.空间冲突的存在降低了空间数据的更新质量,影响空间数据的使用,为了改善空间数据的质量和提高空间信息的服务水平,必须对这些空间冲突进行探测和处理.作为空间数据更新的关键环节,空间冲突的自动检测和处理能力还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现有的冲突检测方法与增量更新的特点不一致,导致空间冲突检测的效率较低.鉴于此,发展研究与增量更新特征相一致的空间冲突检测处理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
Wang Guangliang;
王光亮
- 《第九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In this paper,I address both the practical and architectural conflicts that arise from 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regarding the late lowrise vernacular housing legacy in Shanghai known as the Lilong.Dated back to as early as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the Lilong housing is China's first point of contact with the western dwelling culture.Before the 1978 economic reform,the Lilong housing were the dominating -if not only-forms of housing in Shanghai.The Lilong housing and neighborhoods symbolize modern Shanghai hi story and urban neighborhood life through micro-politics and interconnectedness of microcommunities. What fascinates many scholars is how residents have consistently been adapting their lifestyle to fit the physicality of the houses.Life in the Lilong neighborhoods has its advantage which is the "sense of community,intimacy,and the continuity of history,"which the individual room in sterile highrise apartments cannot provide. The houses have accommodating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over time and it is being conceived as an important "transnational heritage" to be embraced by "China as a terrain for transnationaJ (global) development" discourse.Nevertheless, the Lilong housing today stand in sharp contrast with the growing trend of propertyled growth, fueled by the changing family structure of postreform urban Chinese society, that favors higher densityand higher return housing developmem.That said,whereas many scholars utilize "heritage thetoric" to claim that the Lilong houses and neighborhoods are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history of Shanghai;therefore must be preserved to maintain the identity of the city,there are a number of sensible arguments about the downsides of the Ldong housing,including those coming from the residents themselves.I look at how such conflicts play out,identifying the key elements of the discourse and the reality of this situation.
-
-
Wang Guangliang;
王光亮
- 《第九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In this paper,I address both the practical and architectural conflicts that arise from 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regarding the late lowrise vernacular housing legacy in Shanghai known as the Lilong.Dated back to as early as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the Lilong housing is China's first point of contact with the western dwelling culture.Before the 1978 economic reform,the Lilong housing were the dominating -if not only-forms of housing in Shanghai.The Lilong housing and neighborhoods symbolize modern Shanghai hi story and urban neighborhood life through micro-politics and interconnectedness of microcommunities. What fascinates many scholars is how residents have consistently been adapting their lifestyle to fit the physicality of the houses.Life in the Lilong neighborhoods has its advantage which is the "sense of community,intimacy,and the continuity of history,"which the individual room in sterile highrise apartments cannot provide. The houses have accommodating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over time and it is being conceived as an important "transnational heritage" to be embraced by "China as a terrain for transnationaJ (global) development" discourse.Nevertheless, the Lilong housing today stand in sharp contrast with the growing trend of propertyled growth, fueled by the changing family structure of postreform urban Chinese society, that favors higher densityand higher return housing developmem.That said,whereas many scholars utilize "heritage thetoric" to claim that the Lilong houses and neighborhoods are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history of Shanghai;therefore must be preserved to maintain the identity of the city,there are a number of sensible arguments about the downsides of the Ldong housing,including those coming from the residents themselves.I look at how such conflicts play out,identifying the key elements of the discourse and the reality of this sit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