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疲劳
中枢疲劳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34篇,主要集中在体育、基础医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2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7051篇;相关期刊84种,包括当代体育科技、山东体育科技、体育科技文献通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0年中国博士后学术论坛暨大中药产业健康发展战略研讨会、第九届海峡两岸科普论坛等;中枢疲劳的相关文献由26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蕴琨、丁立、付威威等。
中枢疲劳—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7051篇
占比:99.54%
总计:27175篇
中枢疲劳
-研究学者
- 张蕴琨
- 丁立
- 付威威
- 吴峰
- 宋亚军
- 张崇
- 张清俊
- 王斌
- 葛华
- 詹皓
- 赵安东
- 陈勇胜
- 陈良恩
- 于晓琳
- 刘洪涛
- 刘蓓蓓
- 孙勤枢
- 王宁
- 王静
- 王鲁克
- 刘刚
- 刘建秀
- 刘燕
- 吕建平
- 吴宏江
- 吴春燕
- 周文婷
- 季宇彬
- 张冬梅
- 张小强
- 张磊
- 徐磊
- 李峰
- 李换平
- 李稚
- 杨则宜
- 杨勇
- 杨园园
- 林岭
- 梁玉记
- 汲晨锋
- 焦颖
- 王昊
- 王晓军
- 甄子朋
- 田峰
- 白厚增
- 谢敏豪
- 郝冠中
- 陈万
-
-
吴灵俐;
谢建飞;
秦春香;
刘佳;
吴小霞
-
-
摘要:
术后疲劳是患者在术后恢复过程中常见的一组症候群,目前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上仍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进程及生活质量。本文对术后疲劳(中枢疲劳及外周疲劳)的机制与干预(包括心理护理、药物干预、营养干预、运动干预等)两方面进行综述,以帮助护理人员了解其发生机制与干预的实施现状及效果,总结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
高晨;
王菀;
李玉荣;
裴文娟
-
-
摘要:
目的探讨机体对运动疲劳的适应性与大脑皮层单羧酸转运蛋白(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s,MCTs)表达变化的关联性。方法 42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疲劳1~6组。疲劳1~6组大鼠分别进行跑台负荷力竭运动1、3、5、7、9、14 d,建立运动疲劳模型。首先记录各疲劳组大鼠达到力竭状态的平均时间,确定大鼠运动疲劳的变化趋势。随后利用蛋白质印迹和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各组大鼠脑运动区皮层MCT1、MCT2和MCT4的表达变化。结果运动5 d后疲劳3组大鼠运动力竭时间达到最短[(67.00±7.07) min],运动9 d后恢复至(89.17±9.45) min,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后大鼠运动能力基本维持恒定。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提示,对照组大鼠运动区皮层MCT1、MCT2及MCT4均少量表达;运动5 d后,疲劳3组MCT2表达相比对照组升高74.2%(P<0.05);运动7 d后,疲劳4组MCT1和MCT2表达相比对照组升高89.5%和92.0%(P<0.05);此后鼠脑MCT1、MCT2及MCT4维持高表达状态。免疫荧光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相一致。结论脑皮层MCTs表达增加所代表的脑乳酸代谢调控与机体对运动疲劳产生的适应性相关联,可能是运动疲劳医学干预的靶点。
-
-
孙海峰;
王锐
-
-
摘要: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运动疲劳后大脑各功能区皮质的激活状态变化,及早了解中枢性运动疲劳的机制。方法收集32例健康受试者的资料,分为右利手组与左利手组,并设计了功率自行车骑行和双手/单手握拳的运动方案进行试验研究,同时给予功能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成像结果显示双手运动时,右利手被试者右手对应的脑左侧M1区ω_(1)值高于左手对应的脑右侧M1区ω_(1)值,右手运动疲劳后,其激活的脑左侧M1区ω_(1)值明显高于左手运动激活的脑右侧M1区ω_(1)值。双手运动时其左半球的ω_(1)值低于右手运动的M1区ω_(1)值,ω2的检测结果同上。左利手被试者的试验结果与之对称。在安静状态时,左侧基底神经节区的Cho/Cr为1.16±0.53;运动疲劳后则为0.71±0.52,出现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静状态时,左侧基底神经节区NAA/Cr为1.95±0.17,运动力竭后则为2.81±1.88,出现了显著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手相比非利手具有更长的神经簇时间响应,标准偏差也更大。而运动疲劳后左侧基底节代谢物Cho/Cr下降则是由运动性疲劳限制引起的,运动力竭后左侧基底节代谢物NAA/Cr上升则是运动性力竭的限制因素。总之,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仪评估运动疲劳后大脑皮质的激活状态对神经科学和运动医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
-
王玫懿(译);
DaSilva K;
张长杰(译)
-
-
摘要:
高强度间歇运动(HIIE)作为一种有效提高耐力的方法已经被广泛使用。这种训练方法最近与气流限制面罩(ARM)相结合,通过增加外部呼吸阻力来增加呼吸肌的工作。该项研究评估了佩戴气流限制面罩对血氧饱和度、心率、血液pH值、血浆乳酸浓度、呼吸困难、感觉运动评分(P-RPE)以及TEA的影响。受试者为14名健康男性,他们接受了两次高强度间歇运动,包括以90%HRmax进行的4分钟运动,恢复期为3分钟,共重复4次运动。
-
-
巴玉峰;
赵高伟
-
-
摘要:
为研究猴头菇活性成分对高强度间歇运动后中枢疲劳的影响,对小鼠进行一次性高强度间歇跑台试验.结果表明,灌胃了猴头菇活性成分的小鼠,血液中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肝糖原、肌糖原和5-羟色胺含量均明显增加,且高剂量组增长更为显著.红细胞、血红蛋白、肝糖原、肌糖原含量的增加,间接说明了猴头菇活性成分对中枢神经的调节作用,5-羟色胺含量的增加直接证明了猴头菇活性成分对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说明猴头菇活性成分可以有效抵制中枢疲劳,恢复中枢神经的运动调节功能.
-
-
-
张崇;
于晓琳;
饶妮妮
-
-
摘要:
该文首先选取50名受试者分别完成3种不同类型长时间脑力认知任务,而后采用主观评价、行为学分析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实验前后的疲劳状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时间脑力认知任务后,受试者的主观感觉疲劳程度增加,复杂运算任务的平均反应时间显著增加,转换实验任务的错误率显著增加,Fz、Cz和Pz电极位置P300的幅度均显著降低,说明受试者的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紧急应变能力和判断能力下降,进而验证3种类型的脑力劳动任务均不同程度地诱发了中枢疲劳程度的增加.为充分利用多导脑电信息,提出了运用线性描述符参数对实验任务前后大脑总体状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完成任务后中央和顶叶脑区能量增加,而前额、中央和顶叶脑区场强变化率下降.线性描述符参数可以从不同角度全面地描述多导脑电信号随中枢疲劳深度变化所形成的大脑整体活动状态变化的物理特性,从而更好地揭示中枢疲劳作用机制,为中枢疲劳的多通道脑电分析开辟了一个新的窗口.
-
-
曹庆雷;
李小兰;
邓中原
-
-
摘要:
目的:观察热预适应通过调节中枢神经递质对大鼠运动诱导的中枢疲劳的作用.方法:1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6只为预热组,6只为对照组.运动疲劳模型通过力竭跑步模型建立,热预处理组是42°C热处理15 min,每天3次,连续5天,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记录最后运动力竭时间及运动前后体内核心温度,同时用液相色谱测量脑组织中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水平.结果:1)预热处理组的平均力竭时间为318.49±37.25分钟,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78.24±42.43分钟,热预适应显著增加了运动的耐受时间(P<0.05);2)预热处理组运动前后肛温差(0.382±0.396)°C显著低于对照组(1.954±0.603)°C,热预适应显著降低了运动后体温(P<0.05);3)NE和DOPAC含量在预热处理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热预处理组5-H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DA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热预适应可以有效降低运动前后体温差,并且可能是通过减少5-HT,增加NE、DA的含量来起到延缓中枢运动疲劳的作用.
-
-
-
马继政;
杨靖;
王哲;
贾卫
-
-
摘要:
参加体育、健身、日常活动、以及各种军事职业活动,人类能力存在局限性,神经肌肉系统发生疲劳.能力上的疲劳可造成神经系统的过负荷,从长期上,是提高神经肌肉适应、能力提高的必须过程.神经肌肉疲劳,外周(骨骼肌)和中枢机制(神经)存在不同,由不同任务决定.外周和中枢疲劳修复存在时程上的不同.充分认识不同军事职业活动的生理过程,以及疲劳后恢复期时程的变化,可为最佳化身体训练提供依据.
-
-
-
汤馥君;
刘家芸
- 《第九届海峡两岸科普论坛》
-
摘要:
营养提供生命动力,还会影响情绪、疲劳,乃至认知学习等行为表现.饮食成分或食物因子可藉由单一剂量投与的急性作用或每日摄取的慢性作用,来影响脑部功能与行为表现.在不同的生活情境,如静态生活或动态生活,此食物因子或合成之营养素于脑内代谢作用上,会有着极大之差异.此差异结果影响着各种生活层面,包括认知学习与工作表现等.现存文献显示,最影响中枢疲劳的,当属三大能量营养素(蛋白质、醣类、脂肪),因为其直接或间接的参与神经传导物质之生成与作用,而影响着情绪控制与认知学习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