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离子迁移

离子迁移

离子迁移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1333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电工技术、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6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225359篇;相关期刊128种,包括贵州农业科学、膜科学与技术、现代科学仪器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冶炼传感器专业委员会2012年会员代表大会及技术交流会、2011输变电年会等;离子迁移的相关文献由194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海洋、李元景、张清军等。

离子迁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6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25359 占比:99.91%

总计:225553篇

离子迁移—发文趋势图

离子迁移

-研究学者

  • 李海洋
  • 李元景
  • 张清军
  • 王卫国
  • 陈创
  • 陈志强
  • 王新
  • 蒋丹丹
  • 李京华
  • 仓怀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明华; 王保国; 范永生
    • 摘要: 全钒液流电池(all-vanadium redox flow battery,VRFB)是特别适用于大规模储能的二次电池,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着正负极间不同价态的钒离子、硫酸根离子、氢离子和水的迁移现象。这会引起电解液中各种离子摩尔数的变化、电池容量的衰减和正负极间电解液体积差值的变化。因此,运行一段时间就要打开正负极间设置的联通管阀门混合电解液。针对正负极间电解液中各种离子的摩尔数变化情况建立VRFB的动态模型,分析流量、电流和充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范围等运行参数对正极或负极钒离子总摩尔数、硫酸根离子和氢离子总摩尔数变化的影响。如果SOC的运行范围合适,正负极间钒离子总摩尔数差值就会较小。所建模型与仿真结果将为运行过程中VRFB电解液组分的预测和调节提供有效的依据。
    • 苏雨禾
    • 摘要: 《电解池》一节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其价值不容轻视。针对现有电解池实验装置的不足,借助琼脂、铁氰化钾、酚酞等材料设计出电解池中电极反应和离子迁移情况的可视化装置。该装置制作简易、使用便利、安全环保且实验现象直观、具有启发性,具备一定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 胡毅捷; 张蓓; 夏培朝; 邵安定; 陈建立
    • 摘要: 刘家洼遗址出土大量珍贵的青铜器对研究春秋早期芮国历史具有重要价值,但由于青铜器受到长期腐蚀影响,其蕴含的部分信息可能发生损失。为研究刘家洼青铜器的工艺、保存状况与稳定性,揭示关中东部黄土塬区出土青铜器的土壤腐蚀特征,并为文物保护修复提供参考依据,本工作对刘家洼青铜器腐蚀成因进行综合研究。本工作利用金相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能谱、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等分析手段对刘家洼遗址出土6件青铜器样品的锈蚀物相与锈层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青铜器腐蚀产物以赤铜矿、孔雀石以及白铅矿为主。部分青铜器表面存在浅绿色粉状腐蚀产物,但并非含氯腐蚀产物。刘家洼青铜器锈层结构自金属基体向外依次为过渡层、原始表面内非金属层、原始界面、原始表面外原位沉积层及扩散沉积层。原始界面内非金属层Cu/Sn值低于基体,表明基体内的铜元素腐蚀后向外迁移以及锡元素腐蚀后形成锡石原位沉积。原始界面外Cu/Sn比值显著高于原始界面内非金属层,表明外迁的铜离子在埋藏环境作用下沉积。本工作通过对青铜器附着土壤样品pH值、氧化还原电位以及离子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刘家洼青铜器埋藏环境为弱碱性氧化型环境,土壤中氯离子含量不高,这与出土青铜器的腐蚀状态相吻合。因此在不影响艺术价值的情况下,保护修复时应尽可能保留这批青铜器的腐蚀产物。陕西地区部分弱碱性低氯埋藏条件出土青铜器在后期发现的碱式氯化铜应受保存环境影响所致,故刘家洼青铜器需重视后期保存条件的控制。相较于以往陕西地区出土青铜器腐蚀研究,本工作以刘家洼青铜器的分析结果提出以下认识:1)青铜器内部由于局部腐蚀的不断发生,各位点腐蚀属性不断发生变化,故青铜器内部腐蚀反应环境不等同于土壤埋藏环境而呈弱酸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pH条件下腐蚀产物溶解度的计算确定金属内部弱酸性腐蚀条件下铜、铅为离子态存在发生迁移,迁移至弱碱性埋藏环境后发生沉积反应,而锡石仅在强酸性的条件下才可溶解。2)基于腐蚀层内锡元素的含量分析,认为部分青铜器表面较为纯净的赤铜矿层是由一价铜离子微弱迁移并在青铜器原始界面外原位沉积形成,原始界面内非金属层与赤铜矿层之间为原始界面。刘家洼遗址出土青铜器是锈层结构代表了弱碱性低氯埋藏环境下青铜器的腐蚀特征,对揭示青铜器腐蚀成因与埋藏环境之间的关联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不同埋藏环境下青铜器在金属氧化为离子后的迁移与沉积过程存在差异,可为中国南北不同地区出土青铜器不同腐蚀结构成因提供参考。
    • 吴迪
    • 摘要: 基于饱和土体和电化学理论,由于软黏土体结构和土体孔隙溶液对土体中离子迁移有着重要的影响,故建立软黏土电渗过程中离子迁移多场耦合数学模型。本文采用ComsolMultiphysics有限元软件用电化学模块和化学物质传递模块两者进行耦合,通过Nernst-Planck-poisson方程建立模型,对土体孔隙溶液中离子在电渗过程中的迁移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阳极附近离子浓度偏低,尤其是阳电极中部离子浓度最低。越靠近阴极,离子浓度越高;离子迁移速率在阳极和阴极的中间达到峰值。当离阴极越近,离子迁移速率越低,在阴极处达到低谷;孔隙水的排水速率在离阳极近的地方,排水速度缓慢。在阴极附近,孔隙水排水速率较快。
    • 杨宝坤; 姜婷; 向玉; 徐伟; 翟雁冰
    • 摘要: 离子阱质量分析器具有结构简单、真空度要求低、灵敏度高、可串联质谱分析等一系列特点,在现代生化分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离子阱质谱的分析性能,满足不断出现的分析需求,基于成熟的离子阱理论,各种离子阱质谱新技术不断涌现。特别是离子阱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小型化质谱仪,并且开始在现场分析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聚焦离子阱操作新模式、新结构设计及功能新拓展三个方面,对近五年来出现的小型离子阱质谱新技术作综述性介绍。
    • 鞠晓璐; 李可; 余福成; 许明伟; 邓彪; 李宾; 肖体乔
    • 摘要: 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离子迁移、氧化还原反应的原位动态观测对研究电解池和电池充放电性能、离子迁移特性、缺陷产生和预防等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电解池模型研究电化学反应过程以方便实验参数调控,基于运动衬度X射线成像实验研究了其离子迁移和氧化还原反应过程.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运动衬度X射线成像比传统的时间减影成像的衬噪比高一个量级以上.基于运动衬度X射线成像成功观测到起始阶段电化学反应特性,发现电化学反应在电解池内所有位置同时发生,而不是通常理解的电场力作用下离子迁移到阴极、得到电子被还原.电极投影位置运动衬度信号强于电解液其他位置,说明电极位置氧化还原反应更密集.在通电电压低到一个临界值、传统时间减影成像很难观测到离子迁移或原子团聚的时候,运动衬度成像仍可明确揭示离子迁移(原子团簇运动)轨迹.因此,运动衬度X射线成像可大幅提升电解质中离子(原子)迁移的观测灵敏度,在电池、电解池电化学反应特性的原位动态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 刘强; 倪尧; 刘璐; 孙林; 刘甲奇; 徐文涛
    • 摘要: 神经形态电子学的迅速发展为生物神经系统仿生与模拟提供了有力支持.具有三明治结构的两端人造突触电子器件不仅在结构上模拟了生物突触,同时在类神经电脉冲信号的作用下可以完成对生物突触塑性的模拟与调控.本文利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具有层状结构的P3相Na_(2/3)Ni_(1/3)Mn_(2/3)O_(2)多元金属氧化物.借助其晶体结构中Na^(+)易于嵌入/脱出的特性,设计并制备了基于Na_(2/3)Ni_(1/3)Mn_(2/3)O_(2)的离子迁移型人造突触,器件在电脉冲信号的刺激下实现了对生物突触塑性的模拟,并通过调校类神经尖峰脉冲信号,成功对塑性行为进行了调控.成功模拟了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双脉冲易化、脉冲数量依赖可塑性、脉冲频率依赖可塑性、脉冲电压幅值依赖可塑性和脉冲持续时间依赖可塑性.同时,器件实现了对摩斯电码指令的准确识别与响应.
    • 孙利娟; 杨茂林; 杜应刚; 薛念杰; 秦志
    • 摘要: 为了维持脱硫系统长期稳定运行,对新鲜浆液、一级吸收塔浆液、二级吸收塔浆液进行监控,研究浆液中Ca^(2+)、Mg^(2+)、Si^(4+)分布及迁移特性。结果表明:SO 2和石灰石浆液反应后,石灰石中的Ca^(2+)、Mg^(2+)分别迁移至石膏固体和MgSO_(4)溶液中,而Si^(4+)不发生迁移。相比于新鲜浆液,脱硫废水重新制浆后,一级吸收塔浆液和二级吸收塔浆液的Mg^(2+)质量浓度分别富集了10.68倍和3.59倍。石膏的含水质量分数、CaSO_(3)·1/2H_(2)O含量主要受设备运行工况的影响,而CaSO_(4)·2H_(2)O、CaCO_(3)含量则直接受吸收浆液品质的影响。严控新鲜浆液品质,能够从源头上优化脱硫系统运行。新增废水浓缩装置是提高吸收浆液品质的有效途径。
    • 田英良; 温玉琳; 王帆; 王华; 王焕一; 赵志永; 孙诗兵
    • 摘要: 本文以中硼硅管制瓶为研究对象,ICP-AES为研究手段,通过改变药液浓度、药液pH值、药液储存时间、玻璃瓶规格来探究玻璃瓶内表面Al^(3+)、B^(3+)、Ca^(2+)、K^(+)、Na^(+)、Si^(4+)的迁移规律,并通过SEM观察玻璃瓶内表面受侵蚀情况。结果显示:随储存时间延长,玻璃瓶内表面受侵蚀程度增大,在储存28 d时,K^(+)和Na^(+)的迁移浓度下降,Al^(3+)、B^(3+)、Ca^(2+)、Si^(4+)迁移浓度上升,出现脱片现象;玻璃瓶规格越小,离子的迁移浓度越大,玻璃瓶内表面受侵蚀程度越大;药液浓度越低,离子的迁移浓度越小,玻璃瓶内表面受侵蚀程度越小;酸性和碱性药液都会增大玻璃瓶内表面受侵蚀程度,且碱性药液对玻璃瓶内表面侵蚀更大。
    • 吕擎峰; 李策策; 潘松杰; 赵彦旭
    • 摘要: 非饱和黄土路基由于增湿会产生附加变形,降低路基强度.为研究非饱和土排水过程中含水率、离子含量、土体强度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双灰桩联合电渗法的排水技术,采用自主设计的试验系统进行了室内模型试验.试验表明:通过双灰桩联合电渗法使非饱和黄土路基内部的水分产生向双灰桩侧的迁移,含水率平均下降15%;两侧双灰桩中的Ca2+等离子向土体内部迁移,结合双灰桩的膨胀挤密作用以及胶凝反应,提高了路基土体的强度,对路基产生一定的加固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