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81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1篇、专利文献1842262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新材料产业、中国粉体工业等;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的相关文献由24位作者贡献,包括中国科学院、崔小明、郑宁来等。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842262篇
占比:99.99%
总计:1842443篇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研究学者
- 中国科学院
- 崔小明
- 郑宁来
- KX.1106
- W.KY
- W.XH
- 倪海波
- 卢利平
- 孙可华
- 小土豆
- 张忠模
- 徐寿军
- 杜浩钧1
- 杨金鹏
- 汪家铭
- 潘雄
- 科苑
- 蔡忠仁
- 谌立新
- 钱伯章
- 陈伟
- 陈文
- 黄兴山
- 龙斌
-
-
陈伟
-
-
摘要:
BBO晶体,全称“低温相偏硼酸钡(β-BaB_(2)O_(4))”,是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简称物构所)于1979年发明的一种性能极其优异的紫外非线性晶体,被誉为中国人按照自己的科学思想创造出来的第一块“中国牌”晶体。BBO晶体不仅具有优异的非线性光学效应,而且还有突出的电光效应,因而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
-
-
-
小土豆
-
-
摘要:
张树芳,女,1979年生,内蒙古丰镇市人,理学博士.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998年9月至2002年6月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系学习,获学士学位;2002年9月至2005年6月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学习,获硕士学位;2005年9月至2008年6月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学习,获博士学位。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任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特聘研究员,开展“高强钢的氢脆”方面的研究工作;2009年9月至2014年3月,在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所做博士后,进行日本文部省战略性创造研究推进事业重点资助项目“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物理”的研究工作。
-
-
-
-
摘要:
近期,Wiley中文新闻网报道了旗下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ies 发表的西电在电子鼻/人工嗅觉领域系统性综述,题为“Electronic Noses: from Advanced Materials to Sensors Aided with Data Processing”的综述文章由材料学院吴巍炜副教授、简瑛瑛(硕士研究生)、任丛博士、白晓霞博士、Hossam Haick教授,空间学院胡文文博士、金科教授,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姚明水博士,大连理工大学万良田副教授,长安大学苏兴华副教授等人联合发表。
-
-
无
-
-
摘要: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开发出一种热电耦合催化CH 4 CO 2 制烯烃技术。该技术将CO 2 作为氧源在阴极活化还原为CO,氧离子则通过电解质传输至阳极以界面活性氧的形式对CH 4 活化并耦合气相偶联,实现CH 4 向烯烃的转化。外场环境和界面催化的协同调变避免了CH 4 及其产物过度氧化。这一过程不仅实现了CH 4 向低碳烯烃的转化,也实现了CO 2 的还原与高价值利用,是“一举两得”的极具潜力的新途径。
-
-
-
-
摘要:
近日,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功能纳米结构设计与组装院重点实验室谢奎课题组通过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将二氧化碳电解(CO2+2e-→CO+O2-)和甲烷氧化(CH4+O2-→CO+2H2+2e-)2个气相电化学转化过程结合,实现了电催化甲烷/二氧化碳制合成气,并明确了CH4/CO2的重整机制.该研究通过原位调控陶瓷电极维纳尺度金属/氧化物界面结构与组分,获得了复合体系对CH/CO气氛的抗积炭性能和高温稳定性,电化学重整CH/CO制合成气的原子效率和电流效率高达100%.
-
-
-
-
中国科学院
-
-
摘要: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王要兵课题组及其合作者吴克琛组副研究员李巧红近期通过过渡金属异质结构界面调控,促进了对水及有机小分子电催化氧化过程。在该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员首先分别制备了金属钴(Co)纳米片和金属铁(Fe)纳米链,再将2种纳米结构进行热耦合组装,形成具有明确界面结构的纳米异质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