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矿物颜料

矿物颜料

矿物颜料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43篇,主要集中在绘画、化学工业、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8534篇;相关期刊148种,包括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大众投资指南、中外文化交流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文化遗产区域保护与活化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生论坛、第十六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2004中国中性抄纸及无机填料在造纸工业应用国际技术研讨会等;矿物颜料的相关文献由295位作者贡献,包括卓玛杰、彭志勤、M·布里等。

矿物颜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7 占比:0.69%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8534 占比:99.30%

总计:28735篇

矿物颜料—发文趋势图

矿物颜料

-研究学者

  • 卓玛杰
  • 彭志勤
  • M·布里
  • 何宇杰
  • 刘珉琦
  • 王晓云
  • 黄广
  • 黄诗莹
  • 万军民
  • 牟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贾青重
    • 摘要: 岩彩是一种古老而质朴的绘画颜料,是以矿物色为主要用色的艺术作品,也被称为岩彩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上,中国石窟壁画以敦煌壁画为代表,是世界美术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艺术明珠。敦煌壁画的主要用色是矿物颜料,而随后不断发展的岩彩画,无论是绘画的语言,还是技法技艺以及创作形式,实际上都与敦煌古代岩彩壁画具有紧密的联系。就敦煌壁画岩彩对现代岩彩画的影响做些许探究。
    • 林宽雨
    • 摘要: 悠久的染色史古人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外物染色的做法,据说大约在10万年前,南非布隆伯斯洞穴中就出现了可能是用来装饰或文身的矿物颜料。大约6 000年前,植物染料登上历史舞台,给古人的生活带来更多色彩。后来,随着欧亚大陆之间文化与技术交流的开展及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原本因地域隔绝只在小范围内流传的染料被带到了世界各地。从此,人们在染料上有了更多选择。
    • 祁文博; 牟涛涛; 陈少华
    • 摘要: 使用便携式拉曼光谱仪检测矿物颜料具有检测速度快、操作简单、非破坏性等优势,但是会引入更多的环境光和噪声,为光谱分析带来困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Deep-CNN),该模型使用多个卷积层和多个池化层在深度方向提取拉曼光谱特征,然后使用全连接层进行分类,可以有效消除环境光和噪声的影响,自动、准确地识别三元混合矿物颜料的成分。实验结果表明:当训练集和验证集数量不少于140条光谱,或测试集信噪比不低于30 dB时,模型准确率为100%;使用与训练集成分不同的混合物光谱进行测试,准确率也达到了100%,这说明模型具备很强的鲁棒性。该研究为使用便携式拉曼光谱仪检测矿物颜料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 田朋; 尚小临; 王若苏
    • 摘要: 中国古书画源远流长,在长期的收藏和传承历史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病害,传统书画修复技术因此得到发展。在书画修复中,观察和分析作品的病害情况是制定修复计划的重要前提,但保护修复中发生的脱色现象是后出现的二次病害,在修复计划中易被忽略以致画心被破坏,失去色泽变得暗淡,甚至出现部分内容缺失,对书画伤害极大,故而对修复中的二次脱色现象进行研究并优化相关修复技术是至关重要的。本工作以实践经验为基础,对古书画修复中的二次脱色现象进行全面的阐述和研究,从材料和工艺的角度分析了病害成因,将常见的修复中人为造成的脱色现象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修复中二次脱色现象发生的预防判断标准,优化了修复技术,为古书画病害的研究、书画修复技术的优化提供参考。
    • 蔡攀
    • 摘要: 通过对中国传统矿物颜料中青、绿两种颜色的产地、性格及其制作、使用过程的简单梳理,让读者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最重要的矿物颜料青和绿的知识,体会矿物颜料之美,了解传统绘画颜料以及相关技法的挖掘及传承的重要性。
    • 刘衔宇; 李君竹
    • 摘要: 唐代西域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入多元、开放的兴盛时期。龟兹作为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与丝绸之路东方文明的枢纽,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独特的龟兹文化。此时诞生的龟兹石窟群代表了公元3世纪至公元9世纪龟兹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通过分析唐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西域佛教东渐的传播过程,总结出龟兹石窟中壁画独有的各类矿物颜料在使用与发展过程中所代表的地域特色,同时展现出亚欧文化的交融汇合。本文探讨了龟兹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克孜尔壁画中出现的朱砂、铅丹、红土、青金石、氯铜矿等矿物颜料,对矿石原产地至龟兹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做出梳理及原因解析,以期还原唐代龟兹文化传播与本土化融合的特征与过程。
    • 甄刚; 王鑫; 郝锌颖; 贾甲; 倪芳芳; 高燕; 白雪松; 童华
    • 摘要: 为揭示大同辽代华严寺彩绘泥塑颜料及胶结剂的化学成分及调制应用组合,对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的典型颜料层样品进行了综合剖析。利用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显微拉曼光谱等对彩绘样品中的颜料部分展开分析。结果表明,红色颜料主要是铅丹(Pb_(3)O_(4))和朱砂(HgS),绿色颜料主要是孔雀石[Cu_(2)CO_(3)(OH)_(2)]和氯铜矿[Cu_(2)(OH)_(3)Cl],而且这两种颜色存在着同色系的两种颜料混和使用的情况。蓝色颜料则为蓝铜矿[Cu_(3)(CO_(3))_(2)(OH)_(2)],黄色颜料为雌黄(As_(2)S_(3)),金色区域则主要是由金(Au)构成;采用红外光谱和甲基衍生化-热裂解-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对彩绘样品中的胶结剂成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金色区域的胶结剂主要是熟桐油和胶蛋白,说明其中存在着“金胶油”的传统贴金工艺;而其他红、绿、蓝、黄等彩色区域则只有胶蛋白为胶结剂。研究结果为后续的彩塑保护提供一定的科学支持。
    • 张素凤
    • 摘要: 丁丁,冬冬,你们知道“文房四宝”都是什么吗?:笔、墨、纸、砚!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文房四宝”里的“墨”。“墨”的小篆字形写作“”,以“土”为义符,以“黑”为声符。:我听说古代就有墨。汉朝以后多用松烟、石炭等原料作墨,其粉末状如黑泥土,故以黑土为墨,特指书画的黑色颜料。所以,“墨”的本义是“古代书写用的黑色矿物颜料,也指制成的书写用的黑色颜料”。
    • 杨真真; 夏寅; 王丽琴; 高志伟; 兰德省
    • 摘要: 为了解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民和县)阳山墓地(半山类型)和马牌墓地(马厂类型)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颜料成分及制作工艺,采用偏光显微技术、显微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能谱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民和县马家窑文化彩陶黑彩的呈色物相为磁铁矿和黑锰矿;红彩的呈色物相为赤铁矿;白彩的呈色物相为石英;黑彩的Fe/Mn比值,从半山时期的0.31增长到马厂时期的2.45左右,Fe/Mn比值呈现上升趋势.民和县铁矿颜料的应用是继化隆县纳卡遗址发现的又一实例,为研究矿物颜料在甘青地区史前时期彩陶中的使用历史提供重要的线索.结合地质文献资料,推测青海民和县所使用的矿物颜料为就近取材.陶胎岩相主要由石英、长石、角闪石及碳酸钙组成;以强烈铁染为特征;孔隙较多,大多拉长定向分布;在900°C左右焙烧成器.在此基础上将对甘肃和青海地区史前彩陶岩相组成进行对比研究,深入探析彩陶贸易及陶器产地信息,进而为陶器的研究与保护提供依据.
    • 摘要: 此件作品是成都画院第一任院长朱佩君所绘制,采用了极具院体画风格的工笔重彩画法。当时正值文化艺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逐渐繁荣,朱佩君选用这一题材展现新时代勃发的生机,不仅构思巧妙、意境深远,色彩也十分考究。她选用了锌白罩染瑞鹄,纯金粉勾画彩云,背景的红色则采用了纯天然的矿物颜料朱砂、朱磦,这些颜料和技术都是传统院体工笔的经典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