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位共轭
相位共轭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35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物理学、晶体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27814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光电工程、激光技术、激光与红外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十三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ANSYS2010中国用户大会、2009海峡两岸三地无线电科技研讨会暨博士生学术会议等;相位共轭的相关文献由438位作者贡献,包括吕志伟、刘崇、王月珠等。
相位共轭—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7814篇
占比:99.51%
总计:27952篇
相位共轭
-研究学者
- 吕志伟
- 刘崇
- 王月珠
- 陈军
- 何伟明
- 刘劲松
- 陈德应
- 鞠有伦
- 张为俊
- 王向朝
- 孔弘珍
- 钱锋
- 高晓明
- 朱成禹
- 杜晓军
- 王学锋
- 王雨雷
- 王骐
- 马祖光
- 黎胜
- 丁迎春
- 于欣
- 于雪莲
- 刘松
- 叶志斌
- 安毓英
- 张凯
- 张春华
- 徐玉恒
- 李铭华
- 杨国伟
- 汪莎
- 渡边茂树
- 王威礼
- 薛彬
- 解欢
- 赵智刚
- 邵杰
- 闫述
- 项震
- 于美文
- 利尼-让·艾西亚姆布里
- 吴仲康
- 朱镛
- 李齐良
- 杨经国
- 步扬
- 江攀
- 王康维
- 王德煌
-
-
陈茹萌;
张云华;
陈鹏烽;
陈海涛;
朱国强
-
-
摘要:
为实现天线波束的实时自动对准即方向回溯,提出了一种基于Costas环的相位共轭电路,同时该相位共轭电路具有解调调制信号的能力,即实现全双工通信的能力.首先,利用改进的Costas环结构实现对调制信号的数据解调输出及载波恢复.然后,采用外差混频结构对已恢复的载波进行相位共轭,并以此作为发射载波进行信号调制输出,从而实现阵列天线波束向来波方向自动实时对准,即实现具有方向回溯能力的全双工通信.最后,通过仿真对该电路进行功能性验证.结果表明,该电路在不同输入载噪比条件下,实现了对四相相移键控调制信号的解调,相邻射频通道解调信号的同相叠加,相邻射频通道相干载波信号的相位差共轭,验证了该相位共轭电路的波束自跟踪和全双工通信能力.
-
-
远航;
刘洋冠华;
郝佳宁;
李宇芯
-
-
摘要:
利用受激布里渊散射(SBS)获取相位共轭光波是实现光学相位共轭最简单有效的方法,然而实际应用中总伴随着SBS脉冲压缩,导致时域脉冲波形发生改变.为了在应用受激布里渊散射相位共轭镜时获得更好的波形保真度,对受激布里渊散射过程中Stokes脉冲波形的控制进行了研究.通过提升受激布里渊散射过程中的瞬态增益,可以在泵浦脉冲时域上更早的产生Stokes信号,从而获取高波形保真度的相位共轭激光脉冲.
-
-
陈鹏烽;
张云华;
陈海涛;
朱国强
-
-
摘要:
针对方向回溯天线中射频泄漏对相位共轭性能及波束指向性能影响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平衡结构的二次混频相位共轭结构,实现射频泄漏抑制.分析了传统相位共轭(phase-conjugating,PON)阵列中射频-中频(radio frequency-intermediate frequency,RF-IF)隔离度对相位共轭性能影响;并针对传统PON阵列射频泄漏抑制较差的问题,设计了基于平衡结构的阻性场效应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r,FET)混频电路来提高射频泄漏抑制指标和相位共轭性能;进一步设计了平衡型的二次混频相位共轭结构,利用跟踪锁相环和同相正交(in-phase/quadrature,IQ)调制结构促进RF-IF隔离.仿真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平衡型二次混频相位共轭电路射频泄漏的抑制高于40 dB,且具有在射频输入功率低至-80 dBm时,保持约4 dBm的稳定共轭信号输出.
-
-
张凯;
薛彬;
王志洋;
吴翰钟
-
-
摘要:
散射介质对光的随机散射作用是制约其光学聚焦和成像的重要因素,光学相位共轭技术能够通过对散射光场共轭还原实现透过散射介质的光学聚焦和成像,其中散射光场相位的获取是共轭还原的核心.阐述了偏振相移的基本原理,将偏振相移与相位共轭技术相结合,设计了新的基于偏振相移的数字光学相位共轭系统.采用633 nm的HeNe激光器作为系统光源,毛玻璃作为散射介质开展散射光聚焦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能够成功实现透过散射介质的光学聚焦,其中聚焦点与背景光强的比值可达约400倍.
-
-
郑明亮;
冯鲜;
邓斌;
谭飞
-
-
摘要:
相位共轭技术能够矫正激光系统光学辐射的波前畸变,基于亥姆霍兹方程建立了激光辐射波前像差矫正模型的常规相位共轭反射方程组。应用李群分析方法,推导出系统偏微分方程组的多组允许无穷小对称性以及群不变解,给出了它们详细的解析表达式和性质讨论。所得结果为考虑边界和初始条件的自适应激光传播精确解析解提供了有效途径,可揭示激光波前像差矫正的内在原理,也为非线性光波动方程数值算法提供了验证。
-
-
康治军;
张鸿博;
闫晓超;
郎野;
白振岙;
樊仲维
-
-
摘要:
受激布里渊散射(SBS)脉宽压缩是实现高峰值功率、短脉冲激光输出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目前SBS脉宽压缩仅限于1~10 Hz低重复频率激光器,限制了高重频短脉冲激光器在激光雷达、空间碎片探测以及目标成像等领域的应用.基于此,开展了高重复频率下的SBS脉宽压缩实验研究.设计搭建了高重复频率的主振荡放大激光器,开展了SBS二次级联脉宽压缩和SBS振荡放大双池脉宽压缩实验.通过SBS二次级联压缩实现了脉冲宽度从~32 ns压缩到~1.9 ns,脉宽压缩比达16倍;而通过SBS振荡放大双池结构实现了脉冲宽度从~4 ns压缩到376 ps,脉宽压缩比达10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超净封闭型SBS相位共轭镜,在Stokes光输出能量达50 mJ时,无光学击穿现象,实现了在200 Hz高重复频率下的SBS脉宽压缩.
-
-
解欢;
闫述
-
-
摘要:
场效应管线性混频无非线性引起的相位误差,适合对相位精度有较高要求的应用场合.对于混频中的同频干扰,使用平衡结构将本振和射频信号各自差分后混频再耦合来去除.在开放的2.45 GHz频率,对NE3512S02场效应管混频器、微带混合环平衡电路和带通滤波器构成的相位共轭电路的仿真中,输入信号相位分别为10°、50°、90°、130°和170°时输出信号相位分别为-9.71°、-50.29°、-90.44°、-129.70°和-169.41°,实现了相位共轭功能且获得了较高的相位精度.
-
-
赵乃志;
陈桂凤
-
-
摘要:
将声学中相位共轭理论引入到管道裂纹检测中以实现声源信号的重构聚焦,对传统的超声导波无损检测中相位畸变、图像模糊等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进行改进.利用压电陶瓷(PZT)材料作为传感器,构建了一套管道裂纹的检测系统,验证相位共轭理论用于管道检测的可行性.通过在管道一端,利用PZT传感器,用对称加载的方式激励经过窗函数调制的五峰波信号,利用接收传感器提取信号,然后进行相位共轭处理再激励,从而实现信号的重构聚焦.试验结果表明,用超声导波信号的相位共轭法,可以实现信号的聚焦增益,提高了声波信号在固体介质中的信噪比,在管道的周向裂纹试验中得到了验证,对于超声导波在管道缺陷的识别和精确性的提高具有明显的改进作用.
-
-
孟森;
郭文阁;
赵文宇;
闫露露;
张旋;
姜海峰;
张首刚
-
-
摘要:
基于相位共轭稳相方法研制微波频率传递系统,简化传递系统光路,实现光纤微波频率传递链路噪声的实时补偿,完成50km光纤9.2GHz超稳微波频率传递实验.该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由微波参考信号生成模块、相位补偿模块、光纤传递模块组成.在实验室环境下经过9d的连续测试,结果表明,自由运转时频率传递的稳定度(标准阿伦方差)为4.2E-13@1s,4.3E-14@1d;补偿后频率传递系统的稳定度达到5.8E-14@1s,1.9E-17@1d.该系统能够满足百公里范围内的超稳微波原子钟频率传递需求.
-
-
章志敏
-
-
摘要:
目前的时间反演系统基本都是数字信号采集的,系统中的信号处理会直接影响到时间反演的时空聚焦效果.从3种信号处理角度详细解释了时间反演过程中每个环节同离散信号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给出了时间反演操作的等效表达.
-
-
-
戚盛;
鞠有伦;
陈德应;
樊荣伟;
夏元钦
- 《第十七届全国激光学术会议》
| 2005年
-
摘要:
报道远距离(10.5km)受激布里渊散射(SBS)相位共轭补偿激光大气传输外场实验研究.在城市上空常见大气条件下,受激布里渊散射相位共轭光经过10.5km大气的传输效率约为4.4﹪,相比于相同条件下普通激光的大气传输效率提高了2.4倍.同时,相位共轭光完全沿原光路返回原始发射点,重新会聚.
-
-
-
-
-
-
-
-
鞠有伦;
陈德应;
张兴宝;
王月珠
- 《第五届全国光子学大会》
| 2004年
-
摘要:
本文介绍了利用 SBS 技术实现了强激光大气远距离、无畸变及高集中能量传输。大气湍流畸变被SBS有效补偿。实验中,以口径200mm 的反射镜作为配合目标,距离地面50米的楼顶上 Nd:YAG激光系统发射探测光,激光在大气中传输最远距离为 1.27 公里。采用主动探测方式,测得入射到目标处的相位共轭光能量为 78mJ。用 CCD 记录了目标处信标光和共轭光光斑及空间光强分布,观察到 SBS 相位共轭光能量集中的过程。另外,本文给出了 5-10 公里激光传输实验设计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