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用字

用字

用字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22年内共计700篇,主要集中在汉语、语言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1篇、专利文献289篇;相关期刊294种,包括北方论丛、辞书研究、汉字文化等; 用字的相关文献由794位作者贡献,包括翟明岳、何余华、吕精华等。

用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1 占比:58.71%

专利文献>

论文:289 占比:41.29%

总计:700篇

用字—发文趋势图

用字

-研究学者

  • 翟明岳
  • 何余华
  • 吕精华
  • 郑培枫
  • 冯永
  • 刘衡娜
  • 孙季川
  • 真大成
  • 严舶
  • 张再兴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闫凌
    • 摘要: 满族先贤独特的渔猎生活在东北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清晰的痕迹,诞生了属于满族的一种文化。另外,具有民族特色的满语地名也表现出不同的地貌特点。从清朝开始就有关于满源地名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对于满源地名的研究便开始了蓬勃发展之路,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语言角度、用字角度、地域和人文角度等。关于人文和语言角度的研究很早便开始了,并留下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地名汉译过程中的用字考察能力还停滞不前。通过对满源地名原始的命名方法的解读,能了解到满源地名的命名,由此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生活原貌。对比原始和演变过后的满源地名,可以清晰地知晓其演变的过程是以汉语地名为参考的,并向其逐渐靠拢,这都是源自生活和警醒提示的语义功能。
    • 楼兰
    • 摘要: 用字研究是探索汉字系统发展机制与规律的重要途径,也是汉字研究的重要课题。20世纪以来,大量秦汉简帛文献的出土给用字研究带来了新方向,这批材料在用字研究上有着独特的认识价值。由张再兴先生(2021)主编的《秦汉简帛文献断代用字谱》一书,对秦汉时期不同断代简帛文献的用字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是学界内外了解秦汉时期语言特点和汉字面貌乃至校勘传世古籍的重要工具书。
    • 刘征; 郑振峰
    • 摘要: 北齐响堂山石窟刻有多个已知最早的长篇石刻佛经。文章通过刻经与刻版《大正新修大藏经》相同篇目的逐字对读,共找出87个不重复的用字差异,具体分为刻经使用借字39处,《大正新修大藏经》(通行本)使用借字31处,再有二者音译选字不同17处。通过对用字差异的分析与统计可以认识佛经用字的时代演变,挖掘北齐刻经的用字特点,校正刻版《大正新修大藏经》错误用字并疏通文意,再者可以反映北齐刻经与《大正新修大藏经》各版本间的传承关系。
    • 何余华
    • 摘要: 秦楚两系文字初则同源,继则异流,战国时期两系或同系文字的字词对应关系错综复杂,普遍存在同词异字、异字同词现象。通过广泛构形系联,深入比较战国时期秦楚两系文字的用字差异,发现秦楚文字在义符选用上存在区系差异,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字使用习惯和社会文化理念。秦楚用字义符的区系差异经历了逐渐发展的过程,楚系用字的义符实现了表义功能的扩展、泛化和强化,也是特定地域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 真大成
    • 摘要: 文章选取《修行道地经》《六度集经》《杂宝藏经》《佛本行集经》《大方便佛报恩经》的若干卷为调查样本,考察这五部佛经的《高丽藏》初雕本和再雕本之间的用字差异。通过考察发现,相较初雕本,再雕本的用字发生了较大变化,具有规范化和当代化两个特点。进一步与唐五代佛经音义所记载的用字相比较后,观察到初雕本用字与唐五代写本佛经用字比较一致,再雕本用字则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与资福藏本相较,初雕本与资福藏本用字基本一致,而再雕本与资福藏本存在较多差异。
    • 李娟
    • 摘要: 景佑本《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文字基本能反映秦汉时期书面文献的一些用字面貌以及《史记》的某些用字规律.在汉字职用学理论指导下,共搜集有效用字853个,从字用功能的角度将其分为本义单用字与引申义单用字、假借义单用字与通假义单用字、因借用造成的多用字、因引申造成的多用字,从同词异字的角度将其分为本字与本字、本字与借字、借字与借字.
    • 姚栅杉; 徐琳
    • 摘要: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嘉兴市城区280位居住者的姓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名字结构以双字名为主,单字名和叠字名较少;姓名用字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倾向性,高频用字集中,字义体现出男女社会角色的不同定位;姓名用字还呈现出时代规律性差异。
    • 李娇杨
    • 摘要: 姓氏"曾"源自两周诸侯国曾国和殷商时期方国部族"曾".历史上记写国族姓氏的"曾"有字形变化.殷商时期方国部族"曾"用"(苗)"记写,两周时期诸侯国"曾"用"鄫""缯"记写;后世姓氏"曾"统一用"曾"记写.这些用字中,"(苗)"记写"曾"是假借用法,"缯"记写"曾"是通假用法,"鄫"是为记写国族氏名造的专字.
    • 江弱水
    • 摘要: 杜诗使用"动"字接近一百五十处,平均十首诗就要用到一次,频率非常之高.老杜但凡用到"动"字,往往自动与使动莫辨,主动与被动难测,其义可解而不可定解.又特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感,而形成超越于表层语法关系的互动.这反映出诗人用字下语的一大特点:从大势着眼,向词根贴近,涵摄了邻近的关联词的力量,从而获得了许许多多可有、应有的意义.
    • 刘杨
    • 摘要: 秦始皇"书同文字"政策包括"正字形"和"正用字"两方面的内容.当今研究汉字的学者对秦始皇"书同文字"在"正用字"方面的效果认可度不够,认为秦、西汉早期汉字的使用仍然不规范.通过分析新发现的里耶秦简(一)8-461木方所记载的有关文字使用规范的内容,结合阜阳汉简《苍颉篇》、北大汉简《苍颉篇》的发现,可以断定秦始皇"书同文字"在"正用字"方面确实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