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杜诗

杜诗

杜诗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132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1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212篇;相关期刊529种,包括江汉论坛、人文杂志、文史哲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06年儒学全球论坛暨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八届年会暨2011年明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杜诗的相关文献由1044位作者贡献,包括韩成武、李新、杨胜宽等。

杜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18 占比:52.0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1212 占比:47.85%

总计:2533篇

杜诗—发文趋势图

杜诗

-研究学者

  • 韩成武
  • 李新
  • 杨胜宽
  • 于年湖
  • 刘明华
  • 孙微
  • 林继中
  • 张志烈
  • 马德富
  • 许永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关键词

    • 冯磊
    • 摘要: 唐代杜暹家里藏书甚富。曾作文警示子孙:"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杜先生的这段文字,与唐代诗人杜兼的《题书卷后语》诗稍有不同。杜诗曰:"倩俸写来手自校,汝曹读之知圣道,坠之鬻之为不孝。""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不仅是清代袁枚的观点,俨然是读书界的一种共识。而之所以如此,其实源于人类贪婪。从别人手里借来的东西,终究是他人的,多看一点赚一点,一旦东西成了自己的,那书本就和珠玉宝器一样,是煮熟的鸭子,飞不了了。
    • 冯磊
    • 摘要: 唐代杜暹家里藏书甚富。曾作文警示子孙:"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杜先生的这段文字,与唐代诗人杜兼的《题书卷后语》诗稍有不同。杜诗曰:"倩俸写来手自校,汝曹读之知圣道,坠之鬻之为不孝。""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不仅是清代袁枚的观点,俨然是读书界的一种共识。而之所以如此,其实源于人类贪婪。从别人手里借来的东西,终究是他人的,多看一点赚一点,一旦东西成了自己的,那书本就和珠玉宝器一样,是煮熟的鸭子,飞不了了。
    • 冯磊
    • 摘要: 唐代杜暹家里藏书甚富。曾作文警示子孙:"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杜先生的这段文字,与唐代诗人杜兼的《题书卷后语》诗稍有不同。杜诗曰:"倩俸写来手自校,汝曹读之知圣道,坠之鬻之为不孝。""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不仅是清代袁枚的观点,俨然是读书界的一种共识。而之所以如此,其实源于人类贪婪。从别人手里借来的东西,终究是他人的,多看一点赚一点,一旦东西成了自己的,那书本就和珠玉宝器一样,是煮熟的鸭子,飞不了了。
    • 张晓东
    • 摘要: 我国早期文学作品中的茅屋意象具有很强的“尚德”倾向,王侯将相用之来表现勤俭之德,贫寒贤士用之来表达守节之品,佛道信徒用之来展现物外之志。杜甫则是比前人更倾向于使用茅屋意象的诗人,他对早期茅屋意象的文化内涵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杜甫一方面将晚年漂泊中对“家”的渴望注入茅屋意象,另一方面又扩展了茅屋意象中“国”的天下关怀。杜甫将家国意蕴注入茅屋意象中,从而使其笔下的茅屋意象具有独特面貌。
    • 马旭
    • 摘要: 《宋本杜工部集》虽为杜诗白文本,但也存在一些注文,经考证这些注文大部分为杜甫自注。宋代杜诗集注本对这些自注进行了改造和利用:诗题下表时间、地点、原因等注释,宋人将其看作是杜诗注释中最权威的解读,直接摘录,并标明“公自注”“甫自注”;宋代出现的千家注杜本又将部分杜甫自注冠以他人名字,其原因是为了迎合“千家注杜”之称号;由于杜甫自注的简略以及题下注与诗题联系的紧密性,宋人将自注扩充或羼入诗题。这些改造说明杜诗自注是宋人乃至清人“注杜”的重要参考资料。通过分析宋人集注本对杜诗自注的运用和改造,可以了解杜甫自注在宋代的发展变化情况,并进一步了解宋代杜诗注释特点。
    • 李新
    • 摘要: 宋代诗话从诗学理论高度,援引大量杜诗诗例,聚焦于杜诗在章法布局和句法表达的艺术。杜诗的结构布局艺术表现为工于起结、前后呼应、擅用剪裁、一气连属等方面;句法表达艺术表现为句式多样、擅用倒装,构句容量涵蕴深厚,以及以拙为奇、化俗为雅的拙句运用等方面。
    • 邓江祁
    • 摘要: 宁调元一生对杜诗极为喜爱和推崇,其在诗歌创作中,以仿杜风、集杜诗、用杜韵和化杜句等独特方式传承杜诗,并继承和发扬了杜诗忧国忧民的创作思想、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和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其诗歌具有鲜明的思想和艺术特色,是我国近代诗歌中的珍品。
    • 王照年; 梁伟荀
    • 摘要: 《读杜韩笔记》是清代嘉、道间岭南著名诗人李黼平的诗学代表作。由于该书版本稀少,流布甚罕,加之作者的影响力有限,导致其学术价值往往为学界所忽略。通过考查李氏“系狱”的时间,断定李氏“系狱”的时间当为八年而非六年,进而确定《笔记》成书于李氏“系狱”之后。再通过考论《笔记》文本的学术性质,界定《笔记》属于个人治学的学术札记,可将其归入“诗文评”之类的类目之下,但并非严格意义上“诗话”之类。又通过探究《笔记》在杜诗学研究中的意义,发现《笔记》在诠释诗意中重考据,且屡屡阐发出超乎寻常的真知灼见,值得杜诗研究者予以重视。
    • 程瑜
    • 摘要: 韩国古代诗坛极为推崇杜甫,杜诗被尊为学诗典范,但韩国诗话对杜诗亦有相当数量的批评。其评价标准深受中国影响,很多内容借鉴和沿袭了中国诗话的观点,反映出在中国文化影响下韩国文学思潮的演变。李氏朝鲜从官方角度标榜杜甫的典范地位,韩国诗话中对杜诗的批评基本集中于艺术层面,是对杜甫创作成就的求全责备,与中国学术史上的“贬杜论”存在较大不同。
    • 周宇飞
    • 摘要: 《二十四诗品》是中国古代的一本重要诗论,它以优美简洁的文字将古诗的内蕴、风格娓娓道来。其中“纤秾”一品在古人的心目中占有相当地位,正如苏轼所说“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由此可见其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通过“纤秾”诗品与杜牧诗歌的联系对读,既有助于认知这一诗品内涵,又能加深对杜诗的理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