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环境磁学

环境磁学

环境磁学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37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2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127127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沉积学报、地球物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八届年会等;环境磁学的相关文献由549位作者贡献,包括夏敦胜、刘秀铭、吕镔等。

环境磁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2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27127 占比:99.81%

总计:127363篇

环境磁学—发文趋势图

环境磁学

-研究学者

  • 夏敦胜
  • 刘秀铭
  • 吕镔
  • 邓成龙
  • 贾佳
  • 俞立中
  • 陈发虎
  • 刘青松
  • 张卫国
  • 王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博; 董颖颖; 张晓晨; 张梅; 赵元昊; 黄河; 王钇
    • 摘要: 为了明确在运用环境磁学方法进行重金属污染评价时其所适用的土壤类型和磁学参数,对金华地区农田表层土壤进行了系统的环境磁学调查,分析南方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磁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盆地内污染土壤的磁性突出表现为高磁化率值、高硬剩磁值及低的非磁滞剩磁磁化率与磁化率比值,与我国北方重污染土壤的磁性特征基本一致;2)水稻土表现为低磁化率值和极高的非磁滞剩磁磁化率与磁化率比值,与污染土壤磁学特征差别大,十分适合于使用环境磁学方法快速监测土壤重金属污染;3)山地丘陵土壤表现出较高的磁化率值和硬剩磁值,以及低的非磁滞剩磁磁化率与磁化率比值,与盆地内污染土壤的磁性较为相似.综上,在该地区运用环境磁学方法进行土壤污染监测时,土壤类型的磁背景差异不可忽视,应根据土壤类型差异慎重选取评价参数.
    • 赵国永; 韩艳; 张帅; 张荣磊; 乔强; 孟嘉宁
    • 摘要: 以驻马店泌阳县农业区的旱地和林地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环境磁学方法对其进行系统的磁性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旱地和林地主要载磁矿物为低矫顽力亚铁磁性矿物,同时含少量高矫顽力磁性矿物。(2)旱地和林地磁畴大小接近,处于0.2~1.0μm之间。(3)退耕还林之后的林地在自然状态发育时间约20 a,但是其磁性特征未发生明显变化,说明短时期内退耕还林之后林地的自然成土过程并未改变之前土壤的磁性特征。(4)相较于林地,旱地亚铁磁性矿物含量高,说明人类活动导致亚铁磁性矿物含量增加;同时,旱地磁性矿物向下迁移深度大,说明人类活动促使磁性矿物向下迁移。
    • 陈渠; 刘秀铭; 吕镔; 叶玮; 赵国永
    • 摘要: 对天山北麓黄土分布特点与形成年代的研究,以及以此为载体应用各代用指标的古气候重建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选取黄土—古土壤序列分明,底部S3古土壤发育的鹿角湾剖面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天山北麓的其他多个典型黄土剖面,运用色度、粒度、常量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和环境磁学参数等指标,探讨大约30万年以来的古气候演变。鹿角湾黄土实验结果显示,各古气候代用指标随剖面深度变化与黄土—古土壤更替大概一致,剖面上部(L2及其以上)与下部区别明显。粒度分布揭示黄土物源输入主要受控于两股不同风系,随黄土古土壤的更替两者的主次地位发生变化。环境磁学实验结果显示,剖面下部磁性弱,频率磁化率低,但古土壤层稳定单畴含量较高,反映湿润成壤环境下超顺磁亚铁磁性矿物溶解或转化为弱磁性矿物;剖面上部比剖面下部的磁性要强,磁性矿物粒度更粗;S0为磁性成壤增强模式,与其他黄土古土壤层不同。再结合其他典型剖面的记录,可以推断研究区30万年以来有干旱化的趋势,但S2发育阶段总体上可能比S3发育阶段略为湿润,这一阶段之后气候明显变干,S1发育阶段明显比S2与S3发育阶段干旱,干旱化趋势一直保持至全新世开始之前。
    • 杜佳昊; 吕镔
    • 摘要: 选择了关注较少,第四纪红土分布最西界——四川成都平原中的一个第四纪红土剖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环境磁学分析,结合色度和常量地球化学元素指标,探讨磁学参数的环境指示意义,探寻适用的气候代用指标.结果表明:(1)成都地区第四纪红土剖面经历了细粒亚铁磁性矿物转化分解、剖面整体呈低磁性、磁性矿物主要为反铁磁性矿物、磁性颗粒以假单畴(PSD)和多畴(MD)的粗颗粒为主.(2)剖面弱网纹层成土强度较弱、亚铁磁性矿物含量较高、磁性较强、磁性矿物粒径较细;典型网纹层成土强度较高、磁性较弱、磁性颗粒较粗.(3)剖面土壤发育序列的CIA、磁学特征的变化指示了当地气候趋于冷干,且不及同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暖湿.(4)反映剖面反铁磁性矿物的赤铁矿、针铁矿信息的色度参数与CIA对应良好,可以作为南方地区古气候变化研究的代用指标.
    • 王钊; 郭宇; 郑小战; 石晓龙; 朱照宇; 欧阳婷萍
    • 摘要: 为研究广州市城市公园绿地土壤环境磁学和重金属元素的相关性,选取广州市主城区14个公园进行采样.共采集133组样品并测试分析土壤的环境磁学数据和地球化学数据,开展土壤环境磁学性质与重金属含量的对比研究.磁学测试结果表明,土壤磁性来源以人为输入的单畴颗粒SD、多畴颗粒MD为主,组分以软磁性矿物为主,部分地区也有硬磁性矿物贡献.相关性分析表明:χ_(ARM)、SIRM对Cu、Zn、Ni、Pb、Cr、Cd和Hg有指示意义;χ_(lf)对Cu、Zn、Ni、Pb有指示意义;S-比值对Cu、Zn、Ni、Pb、Cr、Cd有指示意义;SIRM/χ对Hg有指示意义;χ_(fd)%对As有指示意义.对χ_(lf)与Cu,χ_(fd)与Cu、Ni、As进行回归曲线分析得到的回归方程有效.因此,环境磁学方法可作为一种探索土壤地质环境监测的新技术手段.
    • 侯啸林; 徐继尚; 姜兆霞; 曹立华; 张强; 李广雪; 王双; 翟科
    • 摘要: 西太平洋暖池(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WPWP)指位于热带太平洋中、西部(包括南海南部和苏禄海)年平均水温超过28°C的广大海域。由于巨厚的表层暖水覆盖,西太平洋暖池成为全球热量和水汽交互的重要源区,对驱动温盐环流、调节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东亚冬季风(EAWM)是全球气候系统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可能会通过寒潮侵入热带地区,引起深层对流,以此加强暖池区的对流活动和降水异常,从而影响赤道地区的潜热释放。但地质历史时期西太平洋暖池与东亚冬季风的相互作用关系尚不明确。由于东亚冬季风携带的风尘中往往包含有大颗粒的高矫顽力磁性矿物,我们可以通过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组合、含量、颗粒大小和形态变化,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环境变化和风尘物质的输入情况,进而反演东亚冬季风的强度变化。本文对取自热带西太平洋B10钻孔的岩心样品进行了环境磁学测试,以揭示地质历史时期西太平洋暖池沉积物环境磁学特征对东亚冬季风的响应。实验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主要载磁矿物为低矫顽力的磁铁矿,属于亚铁磁性矿物,并含有少量高矫顽力磁性矿物。沉积物中的磁性颗粒以准单畴(PSD)颗粒为主。高矫顽力的磁性矿物含量和细颗粒磁铁矿相对含量在冰期和间冰期呈现出显著相对变化,对东亚冬季风的变化有敏感响应:冰期沉积物中高矫顽力矿物含量增多,磁性颗粒粒径变大;间冰期沉积物中高矫顽力矿物含量降低,磁性颗粒粒径变细。在干燥、寒冷的冰期,由风尘携带而来的高矫顽力磁性矿物相对含量增加,沉积物中的磁性颗粒粒径变大,反映冰期东亚冬季风强度增大;在气候温暖湿润的间冰期,风尘的输入量较小,由风尘携带的高矫顽力磁性矿物含量相对较低,沉积物中的磁性颗粒粒径变小,反映间冰期东亚冬季风的强度减弱。
    • 官玉龙; 陈亮; 姜兆霞; 李三忠; 肖春凤; 陈龙
    • 摘要: 东北印度洋地理位置独特,其沉积物记录了青藏高原隆升及孟加拉扇的“源-汇”过程、印度季风与东亚季风的“海-气”交互作用、印-太暖池热传输的演变与高纬气候之间的相位关系等关键信息,是喜马拉雅地区“构造-气候-沉积”耦合演化的良好记录载体,是探讨多圈层相互作用、探索古气候与古环境演化的理想“窗口”。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有关东北印度洋季风与表层环流特征、沉积物组成及物源、气候环境演化以及环境磁学记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表明,东北印度洋为典型的季风风场,表层环流受季风影响强烈,夏季和冬季环流差异明显。沉积物类型丰富,包括河流输运而来的陆源碎屑、钙质和硅质为主的生物沉积以及火山物质等。但目前对于该区域的沉积物的具体组成、“源-汇”过程、迁移历史、季风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高纬气候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尚存在较大的分歧。同时,受样品获取难度大、磁学信号稀释严重等因素的限制,环境磁学作为一种在示踪沉积物物质来源、恢复古气候和古环境等方面被普遍认可的技术手段,在东北印度洋区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应用。因此,未来需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目光向东北印度洋更南、更深处延伸,对其“源-汇”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在研究方法上进一步拓展,采用更高精度的技术手段提取磁学信号,加大环境磁学的应用,寻找有效的替代性指标,解决该地区季风演化、古海洋环境变化等气候环境问题,为该地区环境气候研究提供新认识。并尝试开展地磁场长期变化(paleosecular variation, PSV)研究,建立东北印度洋的PSV记录,辅助修正全球地磁场模型,探究地球深部动力过程。
    • 刘鑫; 吕镔; 郑兴芬; 陈梓炫; 杜佳昊
    • 摘要: 对我国亚热带地区发育于花岗岩之上的一个黄红壤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环境磁学测量,对土壤样品的磁化率、等温剩磁、磁滞回线等常温磁学参数进行测量,对代表性样品进行热磁分析,并结合色度、常量地球化学元素和漫反射光谱参数,探讨亚热带黄红壤的磁性特征,以及在相对湿冷的气候条件下,黄红壤中的磁性矿物具有怎样的转化规律。结果表明:亚热带黄红壤中强磁性矿物为亚铁磁性的磁铁矿、磁赤铁矿,弱磁性矿物为反铁磁性的赤铁矿、针铁矿。随着成土作用/风化作用增强,磁性矿物颗粒变细。母质和气候条件是影响区域磁性差异的重要因素,次生磁性矿物(特别是赤铁矿与针铁矿)的含量主要受气候条件控制。在相对湿冷的气候条件下,磁性矿物的转化以强磁性的磁铁矿与磁赤铁矿转化为弱磁性的赤铁矿与针铁矿为主。气温(而非降水)是湿润亚热带地区花岗岩风化壳上发育土壤中针铁矿和赤铁矿含量以及相对比例的主导影响因素。
    • 王晓宇; 王永红
    • 摘要: 研究区域为山东省南部日照市涛雒镇海滩,对其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元素(Cr、Ni、V、Fe、Zn、Co、Pb)的含量进行测试,并使用地累积指数法对其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估;同时对表层沉积物的磁学参数进行原位磁化率和室内磁学参数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整体污染情况较轻,各重金属元素均轻度污染或无污染,重金属污染源主要为河口及海滩排污口。野外体积磁化率和室内质量磁化率分布特征与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一致,磁性颗粒的晶粒类型为多畴(MD),磁性矿物类型为亚铁磁性矿物。通过室内质量磁化率与重金属含量的高度正相关性,建立了研究区域重金属污染的磁学诊断方法。
    • 张大文; 张新雨; 殷会涵; 张志成; 王友郡
    • 摘要: 为验证运用环境磁学方法监测城乡接合部农田土壤污染情况的可行性,利用磁测并结合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法对枣庄市市中区城乡接合部的农田表土开展了自然土壤的磁学性质及成因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自然土壤、远离和近道路农田区的表土样品均以亚铁磁性磁铁矿为主,分别具有单畴、假单畴和多畴颗粒特征,农田表土与自然土壤相比其磁性整体显著增强;自然土壤磁性提取物粒径普遍小于1μm,而农田表土磁性物质呈大颗粒不规则状,主要分布在数微米至80μm之间;近道路农田区表土中粗颗粒磁性物质及其携带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均高于远离道路农田区。研究表明,人类活动产生的强磁性颗粒外源输入是农田表土磁性增强的主要原因,表征磁性矿物含量的磁学参数是监测城乡接合部地区农田土壤环境和快速判断污染物来源的有效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