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灭
猝灭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407篇,主要集中在化学、物理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3022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功能材料、现代显示、发光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化学会2000年学术会议等;猝灭的相关文献由1046位作者贡献,包括魏琴、吴丹、伊格纳西奥·维克·费尔南德斯等。
猝灭—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022篇
占比:98.95%
总计:13160篇
猝灭
-研究学者
- 魏琴
- 吴丹
- 伊格纳西奥·维克·费尔南德斯
- 马洪敏
- 王欢
- 付海燕
- 弓晓娟
- 张建坡
- 曾幸荣
- 李小建
- 李红强
- 范大伟
- 董川
- 赖学军
- 阮复昌
- 孙仁斌
- 张勇
- R·梅斯坦扎
- 东雪
- 于丽
- 佘远斌
- 凯文·M·麦考利
- 刘洋
- 匡轩
- 史蒂文·骆
- 吴本科
- 姚立军
- 孙岳明
- 宋胜梅
- 张培刚
- 徐燕
- 曹伟
- 曾晞
- 本·索尔斯
- 李向明
- 李璇
- 李臻
- 杨继平
- 柴俊
- 梁必武
- 汪青
- 洪满心
- 牟兰
- 王文鹏
- 王硕
- 祁争健
- 程萍
- 罗纳德·M·库克
- 胡丽华
- 胥传来
-
-
付瑜亮;
杨涓;
王彬;
胡展;
夏旭;
牟浩
-
-
摘要:
2 cm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推力器具有高比冲、长寿命的特点,其应用于引力波探测的可行性已经过初步探索.然而,在探究离子源推力下限的过程中发现,在极低功率(0.5 W)和极低流量(0.1 sccm,1 sccm=1 L/min)的极限工作状态下,过度施加栅极电压可能引发离子源猝灭.采用实验手段对猝灭现象进行观测的难度很大,一方面因为猝灭现象具有随机性和瞬时性;另一方面,介入式诊断对弱放电水平的等离子体干扰很大,而光学诊断又有栅极系统阻挡.为此本文采用全粒子数值模型对离子源进行了一体化模拟,复现了猝灭现象.模拟结果表明,天线和放电室之间的双极扩散是导致离子源猝灭的最根本原因.明晰了猝灭机理后,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并用一体化模拟进行了理论验证.对猝灭机理的研究将为离子源的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保障离子源安全稳定工作,满足引力波探测任务的推力需求.
-
-
郭霖
-
-
摘要:
现有高分子化学及光化学中文文献中,英文quench (或quenching)、quencher (或quenching agent)一词分别被对应为"淬灭"和"猝灭"、"淬灭剂"和"猝灭剂",这给相关课程教学以及相关领域学术交流带来了困扰。为此,我们分别从语言学和化学的角度,对相关中英文词汇的词义进行了分析、考证。结果表明,汉语中,与quench(或quenching)对应的应为"淬灭",与quencher(或quenchingagent)对应的应为"淬灭剂"。建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对相关规范及定名尽快予以订正,相关工具书、教科书及专著对相关名词予以统一,相关出版社、编辑部对此问题予以重视。
-
-
刘静;
聂琨璞;
杨蛟;
王浟;
安国斐;
戴康
-
-
摘要:
为了讨论缓冲气体对碱原子精细结构能级间的能量交换加速作用,利用激光感应荧光光谱对Cs(Rb)-N_(2)系统中的精细结构碰撞能量转移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不同条件下碱原子D_(1)线和D_(2)线的荧光变化数据。结果表明,在Cs-N_(2)系统中,N_(2)分子更多参与精细结构能量交换的加速过程;在340K时,系统具有高的荧光转换效率;在Rb-N_(2)系统中,N_(2)分子主要参与猝灭过程,对精细结构碰撞的增益作用不明显。这一结果可为半导体抽运碱金属激光器的高效运行提供参考数据。
-
-
赵玉康;
苏江森;
吴有智;
张材荣
-
-
摘要:
在典型有机空穴传输材料胺类衍生物NPB(N,N’-diphenyl-N,N’-bis(1-naphthyl)(1,1’-biphenyl)-4,4’diamine)中引入过渡金属氧化物MoO_(3)制备了只有空穴传输的单载流子器件.结果表明:MoO_(3)的引入明显提升了NPB的导电性能,在约2.0 V的外加电压下,100 nm厚纯NPB薄膜电流密度仅为1.28 mA/cm^(2),而同样厚度的掺杂薄膜NPB∶MoO_(3)(50 wt.%)电流密度达到了2530 mA/cm^(2).同样掺杂比例的NPB∶MoO_(3)薄膜吸收谱显示位于500 nm附近存在既不同于NPB也不同于MoO_(3)的额外吸收峰,表明体系中产生了电荷转移复合物NPB+-MoO-3,从而产生了额外的空穴载流子,进而提升了掺杂体系的导电性能.进一步的荧光分析表明,MoO_(3)的引入对NPB自身荧光具有明显的猝灭作用.NPB∶MoO_(3)(30 wt.%)薄膜的荧光强度比纯NPB薄膜荧光强度降低了2个数量级,NPB∶MoO_(3)(50 wt.%)掺杂薄膜的荧光强度降低为零.
-
-
杨发国;
欧丽娟;
罗建新;
孙爱明;
段娇杰;
王传奇
-
-
摘要:
金纳米簇(AuNCs)作为一种荧光探针,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小分子、蛋白质、核酸等的检测。本文利用金纳米簇优越的荧光性质,设计了一种基于金纳米簇荧光猝灭与恢复的汞离子(Hg^(2+))检测传感新方法。半胱氨酸(Cys)中的巯基(-S)与AuNCs的Au-S化学键合反应,AuNCs的荧光发生猝灭。在Hg^(2+)存在下,Cys中的巯基与Hg^(2+)具有更强的键合力,Cys优先和Hg^(2+)结合,形成比Au-S更稳定的复合物,AuNCs不能将Cys从汞离子中竞争下来,从而使金纳米簇的荧光恢复,且恢复程度与Hg^(2+)浓度在10-600 n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并用于检测环境水样中的汞离子,回收率好。
-
-
李光旻;
刘淏洋;
杨洋;
刘洪飞;
费学宁;
刘伟
-
-
摘要:
制备了水溶性半胱氨酸修饰的CdTe和CdTe/CdS核壳结构量子点,实现了对叶酸分子的特异性荧光标记,可作为具有应用潜力的叶酸浓度快速测定荧光探针.实验结果表明,叶酸分子可以使CdTe量子点发生明显的荧光猝灭,而在CdTe/CdS核壳结构量子点中,没有观察到这种猝灭行为.本文采用Stern-Volmer方程对荧光猝灭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该猝灭机制是静态荧光猝灭.CdTe量子点在与叶酸分子作用过程中,荧光光谱发射峰发生了约35 nm的蓝移,热力学计算表明,量子点可能与叶酸分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了络合结构.
-
-
杨发国;
欧丽娟;
罗建新;
孙爱明;
段娇杰;
王传奇
-
-
摘要:
金纳米簇(AuNCs)作为一种荧光探针,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小分子、蛋白质、核酸等的检测.本文利用金纳米簇优越的荧光性质,设计了一种基于金纳米簇荧光猝灭与恢复的汞离子(Hg2+)检测传感新方法.半胱氨酸(Cys)中的巯基(-S)与AuNCs的Au-S化学键合反应,AuNCs的荧光发生猝灭.在Hg2+存在下,Cys中的巯基与Hg2+具有更强的键合力,Cys优先和Hg2+结合,形成比Au-S更稳定的复合物,AuNCs不能将Cys从汞离子中竞争下来,从而使金纳米簇的荧光恢复,且恢复程度与Hg2+浓度在10~600 n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并用于检测环境水样中的汞离子,回收率好.
-
-
-
-
蔡志锋;
张彩凤;
贾康
-
-
摘要:
以D-青霉胺为还原剂和保护剂通过化学还原一步法合成铜纳米团簇(Cu NCs).采用TEM和XPS对铜纳米团簇的结构进行表征,通过荧光光谱对铜纳米团簇的光学特性进行分析.该铜纳米团簇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在探究该铜纳米团簇的应用方面,实验结果表明:ClO-能够有效地猝灭铜纳米团簇的荧光.在ClO-浓度范围1-9 mM时,荧光强度(F0-F)/F0与ClO-的浓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 mM.因此,该铜纳米团簇可以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地识别并检测ClO-.该方法用于实际水样中ClO-的检测,精密度、重现性和准确性均较好,可作为测定水中ClO-含量的快速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