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犯罪现象

犯罪现象

犯罪现象的相关文献在1935年到2022年内共计644篇,主要集中在法律、中国政治、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4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269篇;相关期刊367种,包括上海政法学院学报、犯罪研究、法学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犯罪学学会第21届学术研讨会暨年会、2007年度中国刑法学年会、2007年度中国刑法学年会等;犯罪现象的相关文献由669位作者贡献,包括宋浩波、康树华、王燕飞等。

犯罪现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41 占比:16.38%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3269 占比:83.54%

总计:3913篇

犯罪现象—发文趋势图

犯罪现象

-研究学者

  • 宋浩波
  • 康树华
  • 王燕飞
  • 金其高
  • 陆健
  • 刘继兴
  • 刘锴
  • 叶竹盛
  • 向准
  • 杜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瑞山
    • 摘要: 2021年我国犯罪学研究主要讨论了犯罪学学科发展路径、犯罪测量与犯罪趋势、犯罪人犯罪倾向的影响因素、犯罪行为发生的情境因素、网络犯罪防控、青少年犯罪治理、大数据技术与犯罪预防等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疫情防控背景下犯罪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需求。当前及未来我国犯罪学研究在全面加强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犯罪测量研究、我国犯罪下降现象研究、犯罪原因理论的整合应用、犯罪预防措施的科学评估、犯罪科学或犯罪预防学科建设等。
    • 黄京平; 包涵
    • 摘要: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应对与防范疫情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疫情防控逐渐从应急处转为常态运行后,思考与探索刑法对于疫情防控的功能成为刑法学研究的主要议题。为应对非常时期的社会危害行为,遏制影响疫情防控的犯罪现象,积极发挥刑法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学界着手探索疫情影响下刑法介人的方式与强度,讨论涉疫情犯罪的刑法评价机制与手段。
    • 张明楷
    • 摘要: 当今社会发展变化迅速,"日常生活的浪潮(Wellen)将新的犯罪现象冲刷到了立法者脚前";"我们的社会不得不比以前更加依赖于刑罚"。试图以各种理由阻止犯罪化进程的观点,显然不合时宜,因而不可能被立法机关采纳。1997年《刑法》修订以来,立法机关已经通过了10个《刑法修正案》,这些修正案都以增设新罪为主要内容。《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也是如此。但是,增设新罪必须贯彻必要性、类型性、明确性、协调性的原则。
    • 王瑞山
    • 摘要: 2020年犯罪学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犯罪治理立法和实践中的热点问题,但是,整体上研究内容分布不均衡,部分成果研究方法不够规范,研究质量亟待进一步提高.我国犯罪学研究需要全方位加强、多学科参与,补齐犯罪学本体研究、犯罪被害人研究、犯罪生物学研究、犯罪防控评估研究、比较犯罪学研究、历史犯罪学研究等"短板",突出环境犯罪学研究、犯罪趋势研究、不同群体青少年犯罪研究、网络犯罪及新技术新行业犯罪研究等重点,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提高犯罪学研究质量.
    • 单以成
    • 摘要: 犯罪,这个从人类步入社会开始就一直相随的名词,是一种极端现象,也是一种带有社会性质的行为,更是被称为极端另类的艺术."正反馈调节模式"原本作为生物学专有名词,通过将其概念引入至犯罪学的领域,以此来更好地解释犯罪现象,揭露犯罪本质,探索犯罪成因,研究犯罪规律,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犯罪这种极端的社会行为.本文通过分析犯罪现象,犯罪理论与预防犯罪实践中存在的正反馈调节模式现象,厘清内在原理与逻辑关系,以此来更好地认识犯罪,了解犯罪.
    • 王清河
    • 摘要: 公共交通工具上发生的劫持人质案件(本文简称公交劫持案件),是指发生在铁路、地铁及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范围内,劫持者以暴力、胁迫等手段限制他人人身自由,以残害、折磨被控制者为要挟,强迫被控制者本人或他人按照其意愿做或不做某种行为,并以此作为释放被控制者条件的恶性案件。公交劫持案件是严重的暴力犯罪案件。近年来,我国受国外劫持犯罪活动持续上升的影响,劫持人质事件也呈增多趋势,尤其是公交劫持案件已成为突出的犯罪现象
    • 冯骁聪
    • 摘要: 公交车司乘冲突所引发犯罪属于典型的突发性犯罪,暴力行为手段占较大比重,被害人表现出相对明显的被害倾向性与受容性.司乘冲突的频发既有社会心理、文化、制度等深层次原因,也与犯罪人自身的心理、人格特征息息相关.在生成机制上,犯罪人的犯罪动机大多源自不良情绪的宣泄,犯罪决意的形成和巩固易受到犯罪情境的催化,而围观者的淡漠则进一步清除行为的外部障碍,最终导致内心冲动到外在行为的恶性转化.预防司乘冲突的发生,应尽可能清除对行为起催化作用的犯罪情境,减少司乘人员的被害特性,并从刑事政策、犯罪认定、刑罚执行三个层面合理组织对该类犯罪的刑事治理,为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提供具象的实施方案.
    • 叶慈年; 克仰志
    • 摘要: “辍学未成年人”,即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就辍学的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违法犯罪既有普通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也有其自身鲜明的特征,需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并应根据这些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犯罪工作。少审庭课题组采用查阅案件卷宗、查询审判数据、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为该类人员犯罪现象“把脉问诊”,总结“辍学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和规律,提出预防犯罪的意见建议,以期减少“辍学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发生。
    • 吴照美
    • 摘要: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并不是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概念,但这种犯罪现象却在世界多数国家客观存在.我国台湾地区将这类犯罪现象称之为电信诈欺犯罪,日本称之为汇款诈骗,韩国称之为电话金融诈欺犯罪,欧洲大陆地区称之为市场大众化诈骗,美国则统称为电信诈骗犯罪.虽然各国(地区)对此类犯罪现象在具体表述形式上千差万别、 各不相同,但多数国家(地区)对这一犯罪现象的诈骗犯罪本质持基本相同或相近的看法(多数国家或地区都将这一犯罪现象主要依照本国刑法中的普通诈骗罪定罪处罚).认识和界定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首先应当认真研究并考虑这些因素.
    • 肖绪新
    • 摘要: 近几年,失学未成年人涉嫌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类犯罪现象层出不穷,而且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不仅给社会安全治理造成了隐患,对青少年自身的发展也有不良的影响.2017至2019年间,Y县检察院办理的审查起诉案件中,未成年人涉嫌寻衅滋事犯罪案件共21件40人,其中涉及失学未成年人15件21人,分别占比71%和53%.未成年人聚众斗殴犯罪案件共10件23人,其中涉及失学未成年人10件17人,分别占比100%和74%.失学未成年人涉案件数及涉案人数比例较大,应引起高度重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