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焦
烧焦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438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37篇;相关期刊147种,包括炼油技术与工程、齐鲁石油化工、石油化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赣、冀、皖、鄂、苏五省石油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2005年中国石油炼制技术大会等;烧焦的相关文献由822位作者贡献,包括崔银河、郭劲鹤、徐又春等。
烧焦
-研究学者
- 崔银河
- 郭劲鹤
- 徐又春
- 王国清
- 许海飞
- 刘朝东
- 李树生
- 杜志国
- 王申祥
- 王红霞
- 郏景省
- 孙毅
- 李健
- 汪华林
- 沈其松
- 王长华
- 赵满生
- 陈兵
- 马良
- 冯伟
- 刘强
- 孙军
- 孙晓旭
- 张利军
- 张永刚
- 张莹莹
- 易伍浪
- 杨启业
- 梁和奎
- 王征宇
- 王斌
- 胡庆均
- 金宗贤
- 韩江联
- 丁树清
- 于文彬
- 仲伟沧
- 何巨堂
- 何网林
- 冯光振
- 冯好喆
- 吴文锋
- 吴瑞和
- 周善红
- 周纪军
- 孙晓娟
- 孙秋荣
- 宋友国
- 寇肖
- 常明坤
-
-
陈德坤;
万鑫;
赵众
-
-
摘要:
在乙烯裂解炉烧焦过程中,部分炉管出口温度(COT)容易过高发生“飞温”,而部分过低致使COT分布不均衡。针对传统烧焦控制方法仅对COT平均值进行控制,不能很好地控制热场的问题,提出基于工况识别的随机分布系统建模方法,通过对烧焦过程COT升温快慢工况的识别,再对烧焦过程中COT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进行建模,为乙烯裂解炉烧焦过程COT进行随机分布先进控制奠定基础。
-
-
李恒
-
-
摘要:
某800 kt/a蒸汽裂解装置裂解炉建成投产3个月,在停炉烧焦后检查炉膛衬里时,发现返炉膛烧焦口上方部分衬里耐火砖表层出现龟裂和剥离,并呈紫红色。对剥落耐火砖进行采样及全组分分析,发现耐火砖掺进了异常组分,从工艺流程找到异常组分来源,并提出对策。
-
-
郑晨;
姜晓花
-
-
摘要:
建立了逆流连续催化重整装置再生烧焦区的动态数学模型,并利用Matlab编程数值计算方法求解了该数学模型,选取3种不同操作条件,利用该模型计算了烧焦区内各个位置的焦炭质量比、再生气氧含量、床层温度、气相温度,深入分析研究了初始积炭量、催化剂循环速率对烧焦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焦反应速率随着催化剂积炭量、再生气氧含量和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初始积炭量增加,床层局部最高温度位置向外筛网方向迁移;随着催化剂循环速率增加,床层局部最高温度位置向下部迁移。模型计算结果与装置实际测量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说明所建模型的计算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
-
-
钱堃;
洪芙蓉
-
-
摘要:
本文介绍了某炼厂2.2Mt/a催化裂解装置再生器频繁尾燃的情况。根据催化裂解装置实际操作情况,结合烧焦理论,从催化裂解装置原料油性质、催化剂循环比、两器流化状况、再生器氧分压和一氧化碳助燃剂使用等方面对产生尾燃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优化装置原料油性质、调整烧焦罐及再生器藏量分布、控制主风量等措施,有效缓解再生器尾燃现象。
-
-
万鑫;
赵众
-
-
摘要:
传统烧焦控制方法中炉管出口温度(coil outlet temperature,COT)的均值通过串级燃气流量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PID)控制回路进行控制,易造成烧焦过程COT分布不均衡,COT过高的炉管有烧穿的风险。针对此问题,将烧焦过程COT分布用概率密度函数(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PDF)进行描述,并使用Hammerstein模型表述PDF基函数权值的动态变化。基于Hammerstein模型,提出一种鲁棒最小方差协方差约束控制方法,用于烧焦过程COT的分布控制,仿真结果及工业应用测试证实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实现大型乙烯工业裂解炉烧焦过程中的COT均衡分布控制提供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
-
曹远洋
-
-
摘要:
国产超低压连续重整催化剂再生工艺运行过程复杂,再生器烧焦段循环气相空间因涉及再生注氧烧焦及开停工充泄压等操作过程,其宏观尺寸需要量化数据以节约开停工耗时.为解决此类问题,通过计算及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再生器烧焦循环气相空间宏观尺寸,并给出再生注氧控制方案以及氧气检测表失真状态下的注氧操作,缩短再生开工期间注氧烧焦时间及解决烧焦氧超标等问题,数据实现量化.
-
-
郭劲鹤
-
-
摘要:
为更好地研究移动床轻烃芳构化待生催化剂的再生烧焦,开发出可适用于多元条件下烧焦的两段注氧、两段控温的催化剂烧焦模型.该模型将催化剂烧焦床层分段,每段床层采用不同的烧焦条件;采用微元法将催化剂各段床层分为满足模拟精度要求的若干环形微元;以试验得到的工业化轻烃芳构化催化剂的宏观动力学方程为基础,基于微元内的催化剂碳、氢质量衡算及微元内的燃烧、传热的衡算,得到整个床层各处的碳、氢、氧含量与温度分布情况.经工业验证,实测数值与模型预测值吻合较好,为移动床轻烃芳构化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
-
-
王胜军
-
-
摘要:
高积炭连续重整催化剂由于碳含量远远超过再生系统正常运行所允许的水平,正常的器内连续再生会导致催化剂载体晶相破坏及内构件损坏.以某连续重整装置异常停工导致催化剂碳含量异常增加为例,在重整反应系统未进料的情况下,通过严格控制再生烧焦区入口温度、入口氧含量、催化剂循环量等参数,在再生器内依次通过固定床烧焦、移动床连续烧焦模式,实现了降低装置内催化剂碳含量的目的,然后通过反应进料并提高反应温度增加积炭的方式满足再生系统运行的条件,最终实现了催化剂正常再生,使催化剂活性得到完全恢复,成为国内首例高积炭连续重整催化剂器内再生的成功案例.
-
-
-
-
邹泽军
- 《赣、冀、皖、鄂、苏五省石油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
| 2007年
-
摘要:
从能耗计算指标的子项及母项两个方面变化分析了2005年金陵分公司炼油部分的能耗状况,并就水、电、汽、燃料及催化烧焦的绝对值与上年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2006年炼油能耗将比2005年有所下降,但幅度不会太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