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移动床

移动床

移动床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2210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3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523719篇;相关期刊161种,包括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渔业现代化、洁净煤技术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2012年全国活性炭学术研讨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0年多相流学术会议、全国中氮情报协作组第29次技术交流会等;移动床的相关文献由4005位作者贡献,包括吴道洪、张大兵、王亚辉等。

移动床—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3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23719 占比:99.94%

总计:524025篇

移动床—发文趋势图

移动床

-研究学者

  • 吴道洪
  • 张大兵
  • 王亚辉
  • 阳永荣
  • 陈水渺
  • 王绍艳
  • 郜时旺
  • 徐又春
  • 王靖岱
  • 肖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马传军; 程晓东; 王雪清
    • 摘要: 针对均相芬顿存在的问题,在借鉴流化床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移动床芬顿反应器,该反应器通过引入气提过程降低载体流化能耗,实现负载石英砂的内循环,使床层填充比提升至70%。在此研究基础上,以炼油厂二次沉淀池出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移动床芬顿反应器在不同条件下对COD处理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处理后出水COD平均值为27.2 mg/L,去除率达到76.9%,Fe^(2+)的投加量减少28.6%。
    • 张超
    • 摘要: 曝气生物滤池是一种生物膜法污水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悬浮物,具有运行负荷高、出水效果好、经济高效、易于管理等优点,在污废水处理领域中应用广泛。但传统的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存在不足之处,如采用固定床定期间断反冲洗,实际运行时系统配置复杂、自动控制要求高、占地面积大。移动床生物滤池对传统生物滤池进行了优化,使滤料在池内进行内循环流动。在不同水力负荷条件下,研究了移动床生物滤池与传统生物滤池对COD的处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处理负荷略高于传统生物滤池的情况下,移动床生物滤池对COD的处理效果高于传统滤池;处理负荷高于传统滤池负荷3倍的情况下,移动床生物滤池对COD的去除效果与传统滤池接近。
    • 王子健; 马爱增; 于中伟; 刘洪全; 王杰广; 刘建良; 张新宽; 张榕芯
    • 摘要: 针对移动床芳构化工艺对催化剂连续流动性能的要求,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球形分子筛催化剂RF-4。该催化剂兼具轻烃芳构化活性好、选择性高以及压碎强度高、球形度高、再生性能好等特点。工业应用结果表明,RF-4催化剂在移动床轻烃芳构化装置中表现出优良的催化性能、稳定性和再生性能,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 王旭东; 金保昇; 董月红; 安风霞
    • 摘要: 本文针对煤化学链燃烧耦合制氢循环,以热力学方法模拟了采用逆流移动床作为燃料反应器和制氢反应器时该循环的热力学特性。在热力学模拟中,以吉布斯自由能最小为原则,探究了反应器内化学平衡和相平衡时的反应产物;研究了Fe_(2)O_(3)/C比、制氢反应器温度、蒸汽流量等不同运行参数对煤化学链燃烧特性及制氢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当Fe_(2)O_(3)/C比达1.65时,燃料反应器内即可实现燃料的充分转化,此时载氧体中铁的相态为Fe和FeO。(2)制氢反应器内的产氢量在Fe_(2)O_(3)/C比大于1.65时开始降低,这是由于燃料反应器出口载氧体中Fe相减少。(3)在制氢反应器中,提高制氢反应温度不利于氢气的生成。(4)尽管产氢量随水蒸气流量增大而增加,但是在Fe被氧化至FeO过程中,单位蒸汽的产氢量显著大于FeO被氧化至Fe_(3)O_(4)阶段。
    • 田兴; 张家悦; 郭志罡; 杨剑; 王秋旺
    • 摘要: 为了提高板壳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通过离散元法研究了平面、梯形、椭圆形、梯形+椭圆形和三角形掺混单元对颗粒流动和换热的影响。研究表明:平面的掺混率几乎为零,梯形掺混单元的掺混率最高。颗粒在绕过除平面外的掺混单元时,温度边界层被破坏,并在掺混单元下游区域重新发展。在掺混单元上游区域,掺混单元对颗粒运动有阻碍作用,阻碍作用越大接触热阻越小。颗粒在梯形掺混单元下游的特征速度最大,入口平均温度最高。梯形掺混单元的掺混效率最高。在掺混单元下游区域,梯形、椭圆形、梯形+椭圆形和三角形掺混单元的传热系数显著大于平面(平均增加41.5%、31.5%、28.9%和25.3%)。相比其他掺混单元,颗粒外掠梯形掺混单元的流动换热特性最好。
    • 卢昊; 尹滔
    • 摘要: 针对水泥窑烟气脱硝工艺中存在的难点、痛点,采用中科院过程所和安徽晨晰联合研发的超低温SCR脱硝催化剂及其配套的脱硝工艺,既能充分满足其烟气的低氮处理又不影响原有工艺的正常运行,且脱硝催化剂经处理后可以作为原料重新使用,符合“双碳”及资源循环利用政策,有效促进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
    • 周琦; 张旭; 白效言; 张飏; 王岩; 裴贤丰
    • 摘要: 在外热式内构件(多级折流板和多段集气管)移动床反应器内研究了淖毛湖煤的热解特性,并与常规固定床反应器中煤热解行为进行对比,考察了两反应器内的传热速率以及热解温度对产物分布、热解气组成、焦油组成和品质等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450°C低温热解时,煤颗粒在内构件移动床内的升温时间比固定床缩短了60%以上,内构件具有显著提高反应器内颗粒间传热速率的作用.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热解气中的C2H4/C2H6和C3H6/C3H8的比值变大,挥发分的二次反应程度加大,但裂解程度低于固定床.内构件移动床中的焦油产率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在550°C时达到最高为10.8%(质量分数),比固定床增高约28.6%.当热解温度越高时,移动床所产焦油中的沥青质组分含量越低,在750°C时焦油中轻质组分质量分数达到85.17%,脂肪烃含量降低到了28.00%.通过与固定床对比,揭示了内构件(多级折流板和集气管)调控淖毛湖煤热解反应并提高热解焦油产率和品质的作用.
    • 郭劲鹤
    • 摘要: 介绍了轻烃芳构化反应的基本原理,首套采用芳烃型移动床轻烃芳构化技术的某炼油厂新建500 kt/a轻烃芳构化装置的设计、运行及考核情况,以及该芳构化装置的工艺及工程特点.结合该装置运行及考核情况,表明该技术可以将轻烃资源和相对过剩的液化石油气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苯、甲苯和二甲苯(BTX)等芳烃产品,稳定汽油中芳烃含量超过95%,总芳烃产率达到48%以上.原料和产品结构还可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节,显著提高了该技术的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为轻烃资源高效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
    • 周琦; 张旭; 王岩; 曲思建; 张飏; 白效言; 裴贤丰
    • 摘要: 针对常规移动床煤热解工艺所面临的无法处理粉煤,轻质焦油产率低、焦油品质差等问题,开发了折流内构件移动床热解工艺来调控气固两相的热质传递和热解反应过程.利用多段集气系统可及时地收集煤在不同热解阶段释放出的油气产物,研究了淖毛湖煤在不同温度和停留时间下的热解行为特性和产物品质.结果表明,折流内构件强化了颗粒间的热量和挥发分物质的传递,使其可处理0.4?6.0?mm的粉煤;在热解温度550?°C,停留时间为3.0?h时,热解焦油产率达到最高为11.38%(占格金焦油产率的86.87%,质量分数),焦油馏分中低于360?°C的轻质组分质量分数为85.0%;随着停留时间的延长,热解气中的H2体积分数从22.1%增加到了35.1%,CO体积分数从8.0%增加到了9.5%;在第一和第二层反应器中的焦油产率随停留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第三和第四层反应器内当停留时间为2.0?h时焦油产率最大;随着床层数的增加,焦油模拟蒸馏馏分中的轻质组分含量增加,焦油脂肪烃化合物含量减小,而单环芳烃和二环芳烃的含量逐渐增加.
    • 孔全磊; 刘军祥; 于庆波; 段文军
    • 摘要: 采用开源软件MFIX的CFD-DEM耦合法,对以高炉渣颗粒作为移动热载体的气化系统进行模拟研究,主要考察了气化剂流速、焦炭直径对颗粒速度、颗粒温降、CO质量分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颗粒的速度会随着气化剂流速的增大而增大二者呈线性关系.颗粒的温降随着气化剂流速的增大而减小,出口气体温度随着气化剂流速的增大而增大,出口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随着气化剂流速的增大而减少,当流速为0.4,1.4 m/s时,出口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分别为89%,45%.减小焦炭直径有助于加快气化速率,出口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随着焦炭直径的减小而增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