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炳灵寺

炳灵寺

炳灵寺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2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地理、宗教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201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法音、佛教文化、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二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炳灵寺的相关文献由123位作者贡献,包括曹学文、李最雄、王亨通等。

炳灵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0 占比:2.7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201 占比:97.20%

总计:4322篇

炳灵寺—发文趋势图

炳灵寺

-研究学者

  • 曹学文
  • 李最雄
  • 王亨通
  • 王玲秀
  • 刘满
  • 吴荭
  • 盖湘涛
  • 魏文斌
  • 张宝玺
  • 张恒翔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琪斐
    • 摘要: 《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炳灵寺石窟(5卷本)》,以精美画册的形式,展现出炳灵寺石窟寺艺术的全貌,是迄今为止公布炳灵寺石窟图像数量最多、信息最可靠的石窟研究工具书。
    • 王克举; 曹滢
    • 摘要: 曹滢:您画《黄河》,不同的场景但又都是同一个主题,怎么避免重复?王克举:黄河是个大主题,每一段落自身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意境,意境不同就会产生相应不同的处理手法。另外《黄河》,它和以前我画的写生创作不一样,以前的创作就是面对一个景,我把它画完整了就可以了,其中有诸多探索的成分,它只是一幅画。现在这幅《黄河》你要了解从头到尾不同的感觉,黄河从开始的混混沌沌,历经千山万坡披荆斩棘东归到海,变成茫茫无际的浩瀚海洋,每一段都有故事,都是一段新的历程。
    • 周存云
    • 摘要: 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宗室女文成公主被皇帝送离繁华的都城长安,大批人马护送,由唐都长安出发,跋山涉水,经秦州(今甘肃天水市)、狄道(今甘肃省临洮)、枹罕(今甘肃省临夏),自炳灵寺渡黄河,入鄯州(治今乐都)境内的龙支城(今民和县柴沟乡北古城),沿湟水西行,直达鄯城(今西宁市)。然后,西越日月山,进入吐谷浑境内,西南行至柏海(今青海鄂陵湖和扎陵湖)后入藏,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亲,在神秘的青藏高原留下了一个穿越千年的印记。在《文成公主》实景剧里,两句歌词颇具代表性,一句是开场的“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一句则是最后一幕的“人间都是故乡,相爱就是天堂”。
    • 胡泽超
    • 摘要: 2020年12月29日,炳灵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正式被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志着甘肃省又多了一块“金字”招牌。炎炎夏日,碧波浩淼的炳灵湖掩映着刘家峡水电站,呼应着炳灵寺的古老石窟,兼具大西北的雄浑和江南的柔美,吸引着国内外无数游客前去探秘。
    • 王玲秀; 刘宗昌; 孙淑梅
    • 摘要: 炳灵寺大寺沟东环路南端新发现数个大小、深浅不一且残损严重的窟龛,均为利用天然岩洞经人工处理后使用的早期佛教活动场所.经现场调查研究,初步判断可能为西秦或者更早时期的佛教遗迹,性质有僧房窟、禅窟、讲堂窟、瘗穴、造像礼拜龛五类.这批窟龛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炳灵寺石窟早期的佛教活动及其范围、发展特点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踪迹线索.
    • 流惜子
    • 摘要: 举凡中国古代的著名石窟,如云冈、龙门,皆开凿于距平川聚落交通便捷的浅山之上;也有奇崛者如麦积山、炳灵寺,各抱地势,然而抵达其处总归不难。独有一处石窟,僻处重峦叠嶂的群山之中,又挂于两省交界的悬崖峭壁之上,这便是明代石窟金灯寺。
    • 那尕才让
    • 摘要: 位于甘肃省永靖县的炳灵寺,历史上系赤祖德赞热巴巾时期修建的十二座佛寺之一。历史与图像研究表明,该石窟是汉藏艺术交流交融的重要佐证,深入探析该石窟藏传佛教壁画遗存的年代及风格,对于理清甘青地区汉藏艺术的历史原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曹学文; 黄兆宏
    • 摘要: 大明碑是炳灵寺石窟保存最为完整的石碑之一,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查等方法对大明碑上的内容进行了初步注释.
    • 熊烨
    • 摘要: 观法作为佛教的实践法门,在大乘佛教中专指以智慧专心来观想佛或特定的法,最终证悟无上正等正觉。在西秦与北魏时期所开凿的炳灵寺169窟,包含了中国佛教丰富的早期观法内容。第169窟中既有中国现存最早的西方三圣像,也有目前保存最早的造像题记。本文首先会介绍第169窟的概况,然后重点分析第169窟中的净土观法。在此之后,本文会根据第169窟中的相关造像与题记,结合相关的石窟、经典等内容来探讨早期观法的一些共性,例如禅观的姿势、法界观、十方佛观等。佛教的观法是随着佛教经典、思想与佛教哲学的传播而逐渐展开的,我们通过早期禅观石窟所展示的资料与信息,可以识别出西秦与北魏时期佛教在河西地区的发展状态,特别是早期观法在河西地区呈现的实修概况。在公元4世纪至5世纪初期,各类经典都被当时的僧人所翻译与引进。这些经典都能够被用来解释第169窟中所涵盖的不同观法。这一时期的观法虽然界限化不甚明显,但它为隋唐时期更加成熟与系统化的各种观法提供了理论来源与实践操作指南。
    • 武琪
    • 摘要: 石窟艺术是佛教文化沿丝绸之路传播的重要载体。而石窟寺空间氛围的营造体现了浓郁的地域民族文化和古人对空间的营建智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当前学人大多从其石窟造像的形态特征、年代考辨、主题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将以炳灵寺石窟的空间营造艺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宏观上的空间格局、中观上的空间形态、微观上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探索炳灵寺石窟所蕴含的空间艺术以及其石窟礼佛空间氛围营造的设计手法,从而提升对佛窟寺空间上的艺术性理解,以期为研究学人提供一个新维度的探察视角。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