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云冈

云冈

云冈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2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工业经济、雕塑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2篇、相关期刊85种,包括法音、青少年日记、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云冈的相关文献由107位作者贡献,包括赵昆雨、刘芳、张佼1等。

云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2 占比:100.00%

总计:122篇

云冈—发文趋势图

云冈

-研究学者

  • 赵昆雨
  • 刘芳
  • 张佼1
  • 王雁翔
  • 辛长青
  • Janet
  • Wu
  • 丁海平(文/图)
  • 关仲秀
  • 凌濛初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强
    • 摘要: 几乎所有关涉到云冈18、19窟研究的文章著作,在面对18窟主佛手持之物、19窟主佛膝上摊放之物时,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回避的方式,这种审慎态度值得关注。也有个别学者莽撞地认定为是"僧祇支"。然而,当我们将这个手持之物与方山永固陵柱式、云冈石窟之中菩萨、外道、主佛就坐的"座式"相联系的时候,便发现它们之间的密切关联:都是软质的,都是有对折弧度呈现的形式。加之18窟手持物一侧所雕刻的立佛与身前匍匐童子造像所表现的"定光佛授记"典故,便可以发现,这个物件不是世俗经验可以理解的器物,而是"神佛世界"中特定意义的符码系统。我们因此命名为"天衣袂",以及"天衣束缚柱""天衣束缚座",旨在提示它是一个"化生空间"的涵义。这三个视觉形式所包含的意义为:可以与过去佛会见,可以穿越未来,存在于现在。而本文所关涉的"视觉史"视域更倾向于一种方法论,首先是关注被历史匿名,被佛学义理覆盖的制作家情况,包括他们创作的心理结构与文化倾向;其次便是从视觉语言结构出发,关注视觉形式、视觉语汇、视觉修辞的综合性;再次便是注重文献的逻辑关联,并放置到视觉应用语境之中进行判断,考掘其历史深处的文化心理结构,打捞沉积在历史河床深处的知识碎屑,重建其整体的意义系统。
    • 张守英
    • 摘要: 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狠抓畜牧项目建设、粪污治理、草业建设、动物防疫、动物检疫和畜产品安全等工作,特别是在非洲猪瘟防控和防疫队伍管理等方面下大功夫,整体畜牧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促进云冈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 刘芳
    • 摘要: [研究意义]在佛教造像必须遵循的仪则中,佛衣仪轨亦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佛像服饰研究中更为深入且必要的分析环节,包含着重要的社会信息及文化内涵。[研究方法]文章以云冈早期主要造像题材“三佛”组合佛像服饰为研究对象,采用考古类型学与艺术史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实物图像与文献比较分析,[研究内容]从佛像“法服”披着使用仪轨、云冈“三佛”主尊与胁侍佛衣特征表现及北魏皇家工程赋予“三佛”服饰的独特面貌三个方面,对主尊着“半右袒式”、胁侍着“通肩式”的显著区分所表现出来的等级性,以及两种佛衣的装饰特征进行分析,揭示其与北魏政权建设中所追求的儒家服饰理念所共有的“礼”的核心内涵。
    • 摘要: 8月10日至13日,由中国乐器协会音乐教育专委会、大同夺目兆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大同竹笛文化艺术节暨2022“云冈杯”民族器乐展演,在中国·大同成功举办。此次活动是2022山西·大同云冈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动的一项重要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齐聚大同展示才艺,展示中国民族器乐的精彩与神韵。
    • 刘芳
    • 摘要: 自20世纪40年代日本学者首次发表云冈佛像服饰专论以来,云冈佛像服饰研究便在佛教考古、佛教艺术及云冈学的交织发展中逐步建立起来,在中国、日本、中国台湾及欧美学者近百年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极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具有公认的国际学术地位。随着近年来佛像服饰独立研究的日渐形成,梳理并分析已有学术史不仅对云冈进而对佛像服饰整体研究的推动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集中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及论著,按照时间顺序并研究内容及方法,对云冈佛像服饰研究历程进行阶段划分,阐明其研究经历了由最初关注佛衣风格特征到赋予佛衣样式称谓,再到发现佛衣构造及深度探讨其来源、成因的发展过程,同时对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予以思考分析,认为应兼顾历史语境与图像背景,深入佛教经藏与北魏文化,从仪轨及文化内涵对佛衣进行更为深入及全面地认识,是未来研究的新趋向。
    • 邱忠鸣; 吴姗姗
    • 摘要: 作为“制造中国”系列绘本的第一本,《小石匠:云冈的故事》选取与读者年纪相仿的小石匠和他的异族朋友作为历史的在场者和讲述者,从而使宏大而繁杂的历史背景、陌生而遥远的造像技术以及充满禅机的辩论,变得深入浅出,易于读者理解。在邱忠鸣老师和吴姗姗老师看来,本书的可贵之处,正是作者那对小石匠关注的视角所暗含的对普通生命的关注。期待这本氛围感十足又简洁易读的佳作,能引领更多海内外读者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和当代绘本创作。
    • 李晔
    • 摘要: 佛教中"托胎灵梦"的佛传故事在印度及中国的表现截然不同,在印度呈现圆盘内或无圆盘化作白象俯身冲向侧卧的摩耶夫人的图像,而在中国则"白象"变"菩萨乘象",有三种表现形式:一,北魏中期图像表现为圆盘内菩萨乘象冲向侧卧于中式四角殿堂内的摩耶夫人,与印度较为相似;二,北魏晚期仅菩萨乘象的图式,摩耶夫人形象不见,中原东部地区流行;三,菩萨乘象,象牙或象鼻端坐童子或玉女的形象,流行于河西地区.本文认为乘象入胎的图像可能源于长安,后传入洛阳,北上影响云冈及甘肃东部造像,河西地区的图像在中原流行图像基础上,根据当地流行的《法华经》进行重创.
    • 赵昆雨
    • 摘要: 维摩诘图像实例首见于西秦炳灵寺169窟,半个世纪后,北魏云冈石窟中骤然出现维摩诘"问疾品""佛国品""香积品""观众生品""菩萨行品"等题材内容,并以对框式、同框式、多框式等形式呈现,开创了维摩诘造像的新时代,对北朝诸石窟寺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石窟中故事图像雕刻艺术发生的变化与当时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旨在调查云冈中、晚期洞窟维摩诘图像表现样式、题材内容,进而探讨其不同时期的艺术特征.
    • 摘要: 云冈研究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决定任命:何建国、闫丁为云冈研究院副院长(试用期一年)。
    • 流惜子
    • 摘要: 举凡中国古代的著名石窟,如云冈、龙门,皆开凿于距平川聚落交通便捷的浅山之上;也有奇崛者如麦积山、炳灵寺,各抱地势,然而抵达其处总归不难。独有一处石窟,僻处重峦叠嶂的群山之中,又挂于两省交界的悬崖峭壁之上,这便是明代石窟金灯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