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潜文本

潜文本

潜文本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9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篇、专利文献32777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东方论坛、社会观察、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等; 潜文本的相关文献由96位作者贡献,包括秦岚、丁礼明、万海洋等。

潜文本—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9 占比:0.30%

专利文献>

论文:32777 占比:99.70%

总计:32876篇

潜文本—发文趋势图

潜文本

-研究学者

  • 秦岚
  • 丁礼明
  • 万海洋
  • 刘早
  • 刘洁琳
  • 唐煜
  • 宋根成
  • 尚必武
  • 徐翔
  • 李巽南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邢建昌
    • 摘要: 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事件》对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具有某种示范性。伊格尔顿认为,唯有唤起新、异感觉的文本才有资格称为“文学事件”。策略即符号化策略,表现为形式和内容边界之间连续不断的运动。历史、现实、意识形态等作为策略化过程中的潜文本存在于文学的世界里。策略使文学摆脱了外在世界的纠缠,获得了自我指涉性。伊格尔顿的探讨说明:真正的理论不是对文学的剥夺,而是文学性的发现。理论与文学相互追逐、相互嬉戏、相互生成,共同丰富了文学的世界。
    • 刘姗姗
    • 摘要: 在科幻作品的世界中,“潜文本”既构成内容又充当形式,当主体、语言、世界联袂互动时左右逢源,帮助表述且助力解读;亦隐亦显、亦真亦幻的独特个性,既体现其鲜明的“识别标志”,又彰显其诡谲的“特异功能”,作者借此“讲述一切”,读者因此震聋发聩;确立潜文本的“文学形式”地位,不仅造福科幻作品,而且对大众文化的“裂隙论”和“空洞说”具有批判意义,并对大众文学超越大众文化指出了一条具体路径。潜文本的显现应当归功于“慢读”。“慢读”不同于快餐式、碎片化的浅阅读。它细嚼慢咽、洞幽察微,讲究整体化的解读与深度化的品味,摒弃闪电式的快感和碎片化的意义,从而敏锐捕捉作品中的“微言大义”与“另类书写”。
    • 姚可欣; 熊可
    • 摘要: 杰拉尔德·维兹诺的小说《自由的恶作剧者》中存在诸多关于中国形象的描写。由于作者兼具美国人和印第安裔的双重身份,其笔下的中国形象呈现出矛盾性和复杂性。文章主要聚焦作者的印第安性和“内部他者”身份,从潜文本、戏仿和“归家”叙事的角度探析其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在维兹诺眼中,中国不仅是异域的“他者”,更是在历史共鸣中同情的对象,是反抗殖民压迫的盟友和血脉相连的手足。揭示美国印第安裔视角下的中国形象,有利于正面中国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 许中荣; 许中康
    • 摘要: “黄帝问”故事勃兴于战国秦汉之际,是士人阶层“帝王师”文化心态的直接促成,意欲在政治体系中寻求士人群体的政治地位与主体性人格,强调“道”尊于“势”;而这一理念得以施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战国秦汉之际君主推尊以及效法黄帝意欲有所作为的政治心理。上述二者的结合,促成了“黄帝问”故事的大量出现,并对后世的政治与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 唐萌
    • 摘要: 《庄子》一书存在“潜文本”现象。所谓“潜文本”,指对象文本所赖以生成、潜藏于对象文本之后的先在文本。庄子借助寓言重构人物形象,颠覆儒家圣人形象、创造得道畸人形象,在文本内外形成了表层文本与潜文本并行的二维阐释空间。对人物基于史实又背离史实的反差叙述,产生了艺术上的反讽效果。阅读《庄子》,一方面要能入于潜文本,了解基本史实,分辨孰“是”;另一方面也要能出于潜文本,理解艺术重构,分辨孰“非”。基于史实而超越史实,才能准确地把握《庄子》文本的立意及其复杂的思想内涵。
    • 鲍思维
    • 摘要: 【内容定位】《飞腾的幻想》是基于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而设计的一节“单元导引课”。这一单元的四篇课文《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都是神话。设计这节单元导引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神话这种文体的特征,掌握学习神话的方法,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品味鲜明的人物形象,探索神话的起源。本节课旨在充分挖掘神话的内涵,发挥神话的育人功能:神话背后的精神激励着人们创造美好的世界。
    • 王越凡
    • 摘要: 《读解张爱玲——华美苍凉》是“张学”研究中一项较为完善且重要的学术成果。全书五章以不同镜像映射出张氏文本中的潜文本,同时把多重文本共同收摄于“华美苍凉”的宏观视域之下,使其呈现各自的价值与缺陷。本文考察了该书著者万燕对于张氏表层文本之下隐而未发之声的追索,指出著者在张氏文本内部、张氏文本与潜文本之间,以及潜文本之间构筑了一方“诠释循环”之场域。《读解》秉承了著者早年开掘的张爱玲研究的潜文本论证方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视张氏作品的新路径。
    • 葛松林
    • 摘要: 庄子“混沌之死”的寓言,叙述了中央之帝混沌善待鯈与忽,鯈与忽就帮混沌凿通七窍来报恩,日凿一窍,七日后七窍皆通而混沌暴毙。在这个故事里,鯈和忽以己度人,先人为主用自身标准来定义混沌,甚至用“粗暴”的斧凿方式对混沌横加改造。强求一律,人为雕饰,破坏生命的本真状态,违背规律办事,结果事与愿违。
    • 解村
    • 摘要: malapropism汉译的困难在于,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对称性,传统翻译观念中对语义对应的追求往往难以实现。《无事生非》是莎剧中该辞格出现较多的一部,历代译者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与翻译观影响下做出了不同的处理。本文以“潜文本一正文”结构分析malapropism辞格翻译的基本原理,并通过比较朱生豪、梁实秋、方平以及皇家版四部译本,分析不同译本的翻译模式。在此基础上,以皇家版为例,试提出一种应对《无事生非》中malapropism修辞格的新的翻译路径,即近似成语误用与脚注的组合。
    • 黄勇
    • 摘要: 在寻常课堂中,教师照本宣科或浅尝辄止地解读文本的现象并不鲜见。当前,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不高,反映了我们的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现状,究其根本,是阅读教学的不得法造成的。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如何精准读懂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提高自主解读文本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作品时,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细致精准地把握解读技巧,以有效地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