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清议

清议

清议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1年内共计8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台声、北方论丛、甘肃社会科学等; 清议的相关文献由78位作者贡献,包括孙立涛、陈勇勤、张新超等。

清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4 占比:100.00%

总计:84篇

清议—发文趋势图

清议

-研究学者

  • 孙立涛
  • 陈勇勤
  • 张新超
  • 李俊恒
  • 李新霞
  • 杨胜宽
  • 袁庚申
  • 赵立敏
  • 马育良
  • 丁万明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欣
    • 摘要: 西晋建立后,“以孝治天下”成为当时君臣的唯一选择。“以孝治天下”已经不仅是一种政治口号,必须落实到制度层面才能行之有效。本文从丧礼制度的变化入手,考察西晋时期国丧制度、大臣“终三年之丧”的家丧制度以及官员归养的制度的变化,进一步深刻认识西晋社会孝的礼制化。
    • 曹宇嘉
    • 摘要: 东林运动作为中国晚明时期著名的清议活动,其代表学者通过个人或集体的言论直抒己见,表达自己对政治、 社会的主张与看法,在民间广为传播,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舆论风气,这种舆论会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 域产生深刻的影响。舆论的产生与发展基于特定的社会环境,折射出士人领导的民间舆论场与传统的官方舆论场之间 相辅相成却又互为对立面的矛盾关系。本文试以“明朝东林运动”为例,从舆论学的研究视角出发,探析其兴起的社 会环境、舆论活动特征以及舆论功能,力图为当下社会舆情的治理提供借鉴。
    • 孙兵
    • 摘要: "清议""乡论"的含义从东汉末生成开始就在不断窄化,到了东晋南朝时代,已只剩下基于乡党与士人的舆论对犯下道德过错的士人进行正当惩罚的含义.这种惩罚或许并非是乡品的降低而是剥夺.但是这种惩罚的含义也在不断窄化、套路化、模式化,这是因为门阀士族自我纠察、自我净化的意识在不断丧失.因此,这种模式化实际上与门阀士族的不断变质相同步,同时也与作为门阀士族对立面的皇帝权力的再次兴起相同步.
    • 唐长孺
    • 摘要: 魏晋玄学家所讨论的问题是针对东汉名教之治的,因此玄学的理论乃是东汉政治理论的继承与批判,其最后目标在于建立一种更适合的政治理论,使统治者有所遵循以巩固其政权。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这是一种为统治者服务的学说。关于这些我将要在另外一篇论文中详述,现在只就清谈与清议两个名辞的含义加以讨论,并由此推论到玄学起源与实际政治的关系。清谈的意义,后世常常认为即是虚玄之谈,仿佛清谈一开始即是谈老庄。顾炎武说:“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
    • 孙立涛
    • 摘要: 整体上看,目前学界关于汉代清议研究的成果较少,且不成系统.这主要表现在:清议的基本涵义尚未明确揭示;清议活动在汉末产生的时代因素有待于深度挖掘;未对清议方式进行明确的分类和细致化研究;清议风气影响下的士风与文化领域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针对汉末清议评价不一的问题也未得到关注.这些方面如果得到重视和深究,无疑有裨于汉代"清议"乃至整个古代清议传统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 卢怡
    • 摘要: 在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这段时间里,晚清的政治舞台上面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被称为“清流派”,并且由他们构成了晚清特有的“清议”现象。他们标榜自己高尚的风节,关心着时事政治并且毫不畏惧权贵。在他们看来敢于弹劾位高的大臣,是一种极为可贵的行为。在发展过程中他们逐渐成为晚清一股强有力的政治现象。他们所产生的舆论有时候甚至影响到了一些晚清名臣的政治选择,这些方面有利当然也有弊端。他们所带来的政治影响,以及在他们的舆论影响下一些士大夫的选择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深思,以便更加客观地还原当时的那段历史。因此本文将追本溯源先讲清楚清议的概念由来和发展特点,再去探讨在这种清议影响下的士大夫在政治上面做出怎样的选择,最后对这种机制做出一个合理而客观的评价。
    • 杨强
    • 摘要: 汉末蜀地受中原战乱的影响较小且物产丰富,并较早安定了下来.蜀地政权的前期统治者刘焉、刘璋父子执行“为政宽弛、优遇大族”的政策,后期统治者刘备、诸葛亮采取“儒法并用、调和侨旧”的政策,从而吸引了大批中原名士迁移并定居于蜀地.通过中原名士在蜀地的政治和社会文化活动,中原地区的社会文化风尚,尤其是中原地区的品评清议士风,逐渐对蜀汉政权和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赵新萍; 杜志强
    • 摘要: “魏晋时期”战乱不断,政权更迭,士人不婴世务,言皆玄远,臧否人物以此明哲保身.这种时局促就了清议之风的出现.统治者推行“孝治天下”的理念,使得魏晋清议对人物品评也带有了一定的功利性.不仅影响了门阀政治之下世家大族的家学家风,也关乎到国家的传统法律文化.而且清议的政治性作用也日益突出,使得“孝悌名流”层出不穷,厚葬风气极为盛行,而这些社会现象恰好反映出这个时代清议之风与礼法文化之间的关系.
    • 冯璐璐1
    • 摘要: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清议,作为一种舆论形式一直存在着,既指公正的评论也指清正的评论。由于受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六朝的清议内容与含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六朝时期的清议品评的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人物事迹的褒奖,其变化在于对违背儒家的道德文化,纲常名教,三纲五常等行为的抨击,这种舆论上的抨击也逐渐开始演变为道德的谴责,久而久之也会影响一个人的仕途生涯,进而深深的影响着个人的发展,其变化也深深的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