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孝治

孝治

孝治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8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哲学、伦理学(道德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篇、专利文献56432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宁夏党校学报、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法制博览等; 孝治的相关文献由90位作者贡献,包括黄修明、吴凡明、张宝林等。

孝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5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56432 占比:99.85%

总计:56517篇

孝治—发文趋势图

孝治

-研究学者

  • 黄修明
  • 吴凡明
  • 张宝林
  • 李静洁
  • 胡子君
  • 苗水
  • 陈倩
  • 付蓓蕾
  • 何锋
  • 余俊卿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孙宝
    • 摘要: 齐梁易代文书对萧衍进行“西伯”、刘秀、“桓文”“昆彭”、周武王等多重形象的塑造,促进了萧梁由“汤武革命”向“自国刑家”的孝治转型。萧梁儒佛并弘,在魏晋“二圣”书写传统下构建以萧顺之、萧衍为核心的帝系框架,并衍生出“储副”(萧统、萧纲)、“帝子”(萧绎)、藩王(高祖五王)、皇宗戚属等相关的皇权叙事类型。《丹阳上庸路碑》即是塑造萧纲“储副”形象的产物。太清之乱致使萧梁家国一体的皇权叙事模式发生异变,降北梁士涉及荆楚风物的书写则开启了北朝文化版图南扩的先声。
    • 鲁鹏
    • 摘要: “孝治”逐渐演变延伸成为一个社会秩序规范的一种道德准则,不断扩展出传宗接代、尊组敬宗、事君以忠、立式扬名的内涵,本文是依据《孝经》的孝治,重点梳理分析“事君”一章的哲学逻辑,将事君的思想与当代忠诚爱国的教育价值观紧密联系起来,分析两者是怎么相互影响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是怎样的,并从事君这一思想获得一定的启发,有利于日后我们提升发展忠诚爱国的教育水平,将儒家孝治天下的思想广泛传播开来,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奠定牢固的文化基调。
    • 王欣
    • 摘要: 西晋建立后,“以孝治天下”成为当时君臣的唯一选择。“以孝治天下”已经不仅是一种政治口号,必须落实到制度层面才能行之有效。本文从丧礼制度的变化入手,考察西晋时期国丧制度、大臣“终三年之丧”的家丧制度以及官员归养的制度的变化,进一步深刻认识西晋社会孝的礼制化。
    • 苗水
    • 摘要: 中国古代自汉朝以来实行以孝治国.《群书治要》作为唐太宗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资料来源,蕴含着丰富的孝治思想.其孝治体现在治身、治家、治国三个层面,以孝治身则身修,以孝治家则家齐,以孝治国则国治.
    • 苗水
    • 摘要: 中国古代自汉朝以来实行以孝治国。《群书治要》作为唐太宗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资料来源,蕴含着丰富的孝治思想。其孝治体现在治身、治家、治国三个层面,以孝治身则身修,以孝治家则家齐,以孝治国则国治。
    • 刘云
    • 摘要: 宋朝一贯宣扬以孝治天下,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尤其重视《孝经》在教化天下中的作用。宋朝皇帝未登基之前学习《孝经》,登基后听侍讲、崇政殿说书等侍从官员讲授《孝经》,或与辅臣讨论《孝经》,或者亲自书写《孝经》,作《孝经》诗与臣僚唱和,挂《孝经图》,将御书《孝经》刊刻于石碑,时时警醒,或奖励进呈《孝经》的官员与布衣。在明堂典礼时,皇帝及礼官会根据《孝经》记载的礼制仪程来举行。这些孝治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教化天下的作用。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宋代皇帝孝治的事例主要集中在太宗、真宗和高宗时期,这应该跟太宗与高宗登基存在争议,以及真宗澶渊之盟后需要转移民众注意力有关。宋朝皇帝通过一系列孝治手段,起到教化臣民的作用,使自身的皇位更加巩固,而孝治也成为中国传统帝国日常政治生活的一部分,是儒学政治化的重要表现。
    • 陈胜; 张转娣
    • 摘要: 安徽省舒城县汤池镇常院村,这是一个地处舒城西南的山区贫困乡村,平均海拔481米,全村385户,1300多人。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乡村,但近年来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为他们开展“以孝治村”的实践。理想的践行者仿佛一夜之间,常院村出了名,这归功于村支书龚巧云,她要在全村推动“以孝治村”的理念。
    • 李中和
    • 摘要: "丁忧"守丧是儒家孝道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遭逢父母之丧者应遵循的礼制."丁忧"守丧由始于对死者哀痛之情而自发形成的社会习俗,经过儒家的一系列改造,并与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相结合,经历了由社会习俗到封建礼教、由封建礼教到道德规范、由道德规范上升为封建法律的历史过程.唐代"以孝治天下"为基本国策,唐朝统治者为弘扬孝道而对"丁忧"守丧大力倡导、褒扬和旌表,并将其全面纳入封建法律,使其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强制推行".丁忧"制度不仅涉及到仕宦官员的道德评判,更与其仕途命运相联系.
    • 陈静; 栾文敬
    • 摘要: 乡土文化振兴蕴涵“孝治”、“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家风家德建设、社区保障的完善以及乡村养老文化的重塑.乡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记忆既是家风家德建设的纽带,也是乡土文明的根系;根植在乡村留守老人生活记忆中的不仅是乡村社会的变迁,也是对乡风乡俗的深刻体悟与活态传承.孝文化家庭传承的断裂、社会养老文化变迁和家庭照料机制的变化是留守老人生活困境的深层成因.家庭结构、乡村共同体的生活模式和文化共性是留守老人生活记忆的抽象载体和构建老年社会关怀制度的重要切入点.基于“记忆—教育—传承”的框架梳理老年人生活记忆、养老文化变迁和敬老环境优化的内在关联机制,明晰留守老人社会关怀的内容包括基于代际合作的家庭亲情关怀、社区邻里互助网络和公共生活空间营造、敬老助老的社会道德关怀、以及老年人自我关怀能力的构建.建议通过家庭教育的传承、学校教育的引导、社会教育的倡导和熏陶绵续乡土社会的孝治关怀和文化振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