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流产,习惯性

流产,习惯性

流产,习惯性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213篇,主要集中在妇产科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3篇、专利文献13130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河北中医、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等; 流产,习惯性的相关文献由696位作者贡献,包括林其德、付锦华、向卉芬等。

流产,习惯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3 占比:1.60%

专利文献>

论文:13130 占比:98.40%

总计:13343篇

流产,习惯性—发文趋势图

流产,习惯性

-研究学者

  • 林其德
  • 付锦华
  • 向卉芬
  • 邱丽华
  • 郑梅玲
  • 化爱玲
  • 曹云霞
  • 赵小萱
  • 赵爱民
  • 冯晓玲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吕霄; 唐海; 张建伟(审校)
    • 摘要: 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pregnancy loss,RPL)是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性疾病。目前RPL的诊断标准尚未达成共识,通过文献检索,归纳整理出RPL诊断标准共23种,从规范化术语、流产次数、流产孕周、是否连续和妊娠的界定等方面进行综述。RPL的诊断标准在流产次数上主要是2次和3次的争议,流产孕周从10~28周不等,69.6%的诊断标准强调了流产的连续性,“丢失”的妊娠界定为临床确定的妊娠,但近年来逐渐将生化妊娠丢失或非可视化妊娠丢失包含在RPL的定义中。有学者建议应将符合RPL诊断标准的女性分为原发性组和继发性组,分亚组研究以避免产生偏倚风险。诊断标准的差异阻碍了RPL诊疗和科研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进行更深入全面的研究探讨,制定并推广规范标准化的RPL诊断标准应作为今后的研究重点。
    • 朱璟希; 李红
    • 摘要: 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是一种常见的病理性妊娠,其发病机制复杂,常涉及遗传、内分泌、免疫系统、生殖结构异常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人群发病率约为2%~5%.目前仍有约50%患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探索新的RSA的生理病理机制迫在眉睫.研究表明表观遗传学通过激活或抑制决定细胞分化、增殖和凋亡等基本生命过程的关键基因表达,在RSA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基因不仅有望成为诊断RSA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也可能是治疗RSA的新靶点,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从表观遗传学角度,综述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调控等表观遗传调控在RSA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RSA的诊疗提供新的视角.
    • 张华丽
    • 摘要: 目的:探究低分子肝素钠+注射用绒促性素+黄体酮肌注治疗D-二聚体(D-D)升高复发性流产(RSA)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98例D-D升高RS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n=149)和对照组(n=149).对照组采用注射用绒促性素+黄体酮肌注治疗,观察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用绒促性素+黄体酮肌注治疗.比较两组分娩成功率、妊娠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和妊娠12周时血清雌二醇(E2)、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孕酮(P)、D-D水平.结果:观察组分娩成功率80.54%高于对照组6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妊娠12周时血清HCG、P、E2水平较治疗前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妊娠并发症发生率5.37%低于对照组1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钠+注射用绒促性素+黄体酮肌注治疗D-D升高RSA可有效提高分娩成功率,减少妊娠并发症发生,调节性激素水平,降低血清D-D水平.
    • 袁碧波; 王秋霞; 李增彦; 马艳红
    • 摘要: 复发性流产的定义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流产次数及流产孕周等内容上仍未达成统一的标准,其病因错综复杂,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随着研究不断深入,目前已明确多方面致病因素,但仍有多数患者的病因尚未明确,给临床诊疗带来极大的困难.叶酸作为一碳单位的载体,是核酸合成和DNA修复的重要物质,其代谢异常可通过干扰DNA的甲基化和合成、影响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而叶酸代谢通路受相关酶活性的调节,关键酶基因存在遗传多态性,其通过改变酶活性影响叶酸代谢过程;近期越来越多研究证实叶酸代谢异常可引起复发性流产发生风险增加,而通过叶酸干预可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复发性流产的发生率,但其作用机制尚存争议.综述叶酸代谢障碍与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为复发性流产的诊疗提供帮助.
    • 程娟; 李红英
    • 摘要: [目的]探讨环孢素A(cyclosporine A,CsA)联合绒毛膜促性素治疗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孕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商洛市中医医院就诊的82例不明复发性流产孕妇,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取绒毛膜促性素针剂肌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CsA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孕酮、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水平含量及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比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流产和保胎成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孕酮和β-HCG水平含量均升高,且观察组血清孕酮和β-HCG水平含量升高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CD3+、CD8+及NK细胞比例均下降,且观察组CD3+、CD8+及N K细胞比例下降更显著(P<0.05);观察组阴道出血例数及流产例数少于对照组,保胎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sA联合绒毛膜促性素治疗URSA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减少流产,提高保胎成功率.
    • 姚庆荣; 陈达丽; 杨芃; 谢平; 金晓倩; 彭丽珊
    • 摘要: cqvip:临床约15%~20%的妊娠以自然流产告终,部分妇女甚至发生复发性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RSA),即连续发生2次或以上自然流产,发生率约为5% [1] 。子宫动脉是子宫血液循环的基础,正常子宫动脉血流灌注可调节子宫内膜容受性,是胚胎着床和发育的前提;而子宫动脉血流灌注异常易降低子宫内膜局部血管化程度,影响胚胎着床及妊娠维持,进而导致胚胎发育停滞,与RSA密切相关。因此,子宫动脉血流灌注情况可作为预测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指标。本研究采用超声对比观察有RSA史与生育期未孕健康妇女子宫动脉血流频谱波形特征及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 PI)的差异,评估子宫动脉血流灌注用于监测RSA的价值。
    • 李国华; 李阳阳; 鲍时华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孕前维生素D水平与妊娠结局.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5月至2019年4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就诊的URSA患者4 534例,检测其孕前外周血维生素D水平,观察孕后母婴结局及新生儿情况.结果 URSA患者孕前血清维生素D水平为(42.22±16.27)nmol/L,维生素D缺乏、不足和充足的比例分别为72.3%、24.0%和3.7%;维生素D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r = 0.15,P<0.05);维生素D<50 nmol/L组年龄小于维生素D≥50 nmol/L组(P<0.05);维生素D<50 nmol/L组自然流产≥3次比例高于维生素D≥50 nmol/L组(P<0.05);维生素D水平与外周血CD3+CD4+T细胞比例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模型调整了年龄、流产次数和季节,维生素D<50 nmol/L组妊娠失败风险增高[30.6%(76/248)vs 17.9%(12/67),x2 =3.67,P =0.02],OR 值为2.02(95%CI:1.02~3.9);孕前维生素D<50 nmol/L组患者所分娩新生儿进入NICU风险增高,OR值为3.16(95%CI:1.15~8.65).结论URSA患者孕前维生素D水平缺乏发生率高,并与既往自然流产次数、再次妊娠失败率有关,是复发性流产的高危因素之一,并增加新生儿进入NICU的概率.
    • 李佳钋; 陈炳南; 张立阳; 李凡; 富月; 乔宠
    • 摘要: 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HCQ)是一种传统抗疟药,主要具有抑制细胞自噬的作用,因其母胎安全性,可用于计划妊娠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并被推荐孕前、孕期持续应用.近年来HCQ在妊娠中的应用愈发受到重视,由于其免疫调节和内皮保护作用,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合并妊娠的患者中有明确获益,但非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是否能够普遍受益仍不清楚.HCQ具有抗炎、调节免疫、抗凝、抗血栓、抗氧化和内皮保护作用,能够从多方面、多层次调节妊娠免疫,现就其在妊娠期应用以及改善胎盘源性妊娠并发症的机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赵璐; 杨华; 刘国艳
    • 摘要: 炎症小体是人类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包括妊娠在内的多种炎症反应,其中NLR家族Pyrin域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炎症小体,是宿主防御反应的重要因素,其能够对固有免疫进行调控,各种环境剌激物、多种微生物、内源性或外源性危险信号、病原体和不同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都可以激活NLRP3炎症小体释放细胞因子,诱导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依赖的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焦亡),参与多种炎性疾病过程,但对其调控机制尚不明确.近年研究发现NLRP3炎症小体与分娩的发动机制有关,妊娠期间启动了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免疫反应,并且NLRP3炎症小体表达异常与复发性流产、早产、子痫前期和妊娠期糖尿病等妊娠期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现就NLRP3炎症小体与妊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冯玉婷; 罗姝红; 李兰; 苏琴; 程惊秋; 叶红霞
    • 摘要: 目的:探讨miR-146a-5p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蜕膜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在成都西囡妇科医院因URSA行清宫术患者(URSA组)及因无生育计划行人工流产术的正常妊娠者(正常妊娠组)各10例,收集2组所有对象的蜕膜组织.比较2组蜕膜组织中miR-146a-5p水平,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miR-146a-5p潜在靶基因和相关分子机制,并检测蜕膜组织中关键靶分子水平并分析其与miR-146a-5p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URSA组miR-146a-5p水平低于正常妊娠组(P<0.001).在至少3个数据库均预测到的miR-146a-5p靶基因共35个,其中IRAK1、CD80和TRAF6富集于Toll样受体(TLR)信号通路;IRAK1、SORT1和TRAF6富集于神经营养素(NT)信号通路,miR-146a-5p预测靶基因编码的功能蛋白之间存在3对相互作用关系.URSA组IRAK1、CD80、TRAF6和SORT1基因和蛋白水平均高于正常妊娠组(P<0.05),miR-146a-5p水平与这4个分子基因和蛋白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蜕膜组织中miR-146a-5p可能通过调控TLR和NT信号通路参与URSA发病机制,为后续URSA防治策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靶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