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保存
油气保存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72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41782篇;相关期刊33种,包括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岩石学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四届油气成藏机理与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第一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等;油气保存的相关文献由228位作者贡献,包括楼章华、周雁、袁玉松等。
油气保存—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1782篇
占比:99.84%
总计:41851篇
油气保存
-研究学者
- 楼章华
- 周雁
- 袁玉松
- 何治亮
- 李双建
- 沃玉进
- 金爱民
- 刘光祥
- 姚根顺
- 朱蓉
- 何生
- 刘全有
- 吕丁友
- 吴欣松
- 周小进
- 姚睿
- 尚长健
- 张守庆
- 张润合
- 彭金宁
- 斯春松
- 朱玉双
- 林艳萍
- 汤良杰
- 汪新伟
- 王守德
- 王改卫
- 王海学
- 王鹏万
- 田海芹
- 胡晓凤
- 蔡立国
- 郝运轻
- 郭彤楼
- 陈子炓
- 陈安定
- 高红
- 高键
- 高鹏博
- 黄江波
- 龚福华
- 万军
- 万桂梅
- 于红枫
- 付云
- 代冬冬
- 倪春华
- 刘一锋
- 刘丹丹
- 刘伟新
-
-
袁玉松;
郝运轻;
刘全有;
高健;
张守庆
-
-
摘要:
对深层—超深层油气保存条件的评价,既要考虑物理散失也应考虑化学损耗,如烃类氧化蚀变为非烃类气体.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常见于含膏碳酸盐岩层系中,古油藏、膏岩、地层水、高温和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是控制TSR发生的5个主要因素.烃类含量与干燥系数、非烃类含量与酸性气体指数以及碳、硫同位素等3类强度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TSR强度及定性评价烃类化学损耗程度,但都难以满足定量评价的需要.因此,需要建立新的TSR烃类损耗评价方法,从而完善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保存条件评价技术.
-
-
郝叶红;
付云;
张铜耀;
来建宾;
尹洪超;
朱成华
-
-
摘要:
旅大27-2油田馆陶组和东营组地层水矿化度较高,以CaCl2水型为主.根据地层水化学分特征,分析主导阴阳离子成因,计算出化学参数,分析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研究表明:富含Cl-、Na+的地层水成因主要与地下岩盐的溶解有关,水-岩的相互作用主要为斜长石的钠长石化,从而导致地层水中Ca2+的富集.脱硫酸作用使油田SO42-离子含量很低,随着井深的增加,各项离子化学参数纵向上比较稳定,均反映该区域地层水处于较停滞的还原状态,地层水封闭好,水-岩作用强,油藏没有受到外界破坏且整体显示封闭条件较好.
-
-
袁玉松;
郝运轻;
刘全有;
高键;
张守庆
-
-
摘要:
在深层—超深层油气保存条件评价研究中,既要关注天然气的物理散失,也要关注高温高压下的烃类化学损耗.热化学硫酸盐还原(TSR)常见于含膏碳酸盐岩层系中,TSR强度越大,烃类损耗程度越大.烃类含量与干燥系数、非烃类含量与酸性气体指数和碳/硫同位素系列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TSR强度,但难以满足定量评价的需要.基于四川盆地高含硫化氢或者存在强烈TSR的气藏全部为常压气藏,而邻近的硫化氢含量低且未遭受过TSR的气藏普遍为超压气藏这一基本地质事实,认为TSR烃类化学损耗在超压气藏转变为常压气藏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利用地层条件下天然气状态参数,尝试建立了TSR烃类化学损耗定量评价方法:ZnPVT状态参数评价法.以普光、元坝、建南和威远等气田的代表性钻井为例,开展了TSR烃类损耗程度评价.结果 表明:普光气田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元坝气田长兴组气藏、建南气田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和威远气田灯影组气藏TSR烃类损耗分别为原始储量的18%、20%、10%和64%.该项评价结果与实际地质条件相符.
-
-
高鹏博;
吕丁友;
黄江波;
王改卫;
王海学
-
-
摘要:
断层和裂缝是导致油气垂向调整运移或散失的最主要原因,砂—泥互层层序中油气垂向富集的主控因素是盖层泥地比和垂向封闭能力。以柴达木盆地为例,提出了应用泥地比判定盖层有效性的评价方法。构建了柴达木盆地西缘砂泥互层型盖层有效性定量评价图版。通过柴达木盆地油气纵向分布与盖层泥地比的关系可以看出,当泥地比大于70%时,为有效盖层;当泥地比介于70%~45%时,盖层连通概率明显增加,导致大多数探井出现失利现象;当泥地比小于45%时,基本达到完全连通状态,无法作为盖层封闭油气。大量亚地震断层改变了砂—泥互层盖层的结构,使其形成砂—砂对接渗漏通道,盖层垂向失效,因而建立了应用蒙诺卡罗法定量预测垂向渗漏风险的方法。评价结果表明,上干柴沟组、下油砂山组盖层的渗漏几率较大,风险较高;上油砂山组盖层垂向连通率约为2%,连通性较差,风险较低,这与实际勘探结果具有较好的匹配性。
-
-
高鹏博;
吕丁友;
黄江波;
王改卫;
王海学
-
-
摘要:
断层和裂缝是导致油气垂向调整运移或散失的最主要原因,砂—泥互层层序中油气垂向富集的主控因素是盖层泥地比和垂向封闭能力.以柴达木盆地为例,提出了应用泥地比判定盖层有效性的评价方法.构建了柴达木盆地西缘砂泥互层型盖层有效性定量评价图版.通过柴达木盆地油气纵向分布与盖层泥地比的关系可以看出,当泥地比大于70%时,为有效盖层;当泥地比介于70%~45%时,盖层连通概率明显增加,导致大多数探井出现失利现象;当泥地比小于45%时,基本达到完全连通状态,无法作为盖层封闭油气.大量亚地震断层改变了砂—泥互层盖层的结构,使其形成砂—砂对接渗漏通道,盖层垂向失效,因而建立了应用蒙诺卡罗法定量预测垂向渗漏风险的方法.评价结果表明,上干柴沟组、下油砂山组盖层的渗漏几率较大,风险较高;上油砂山组盖层垂向连通率约为2%,连通性较差,风险较低,这与实际勘探结果具有较好的匹配性.
-
-
-
李天宇;
靳军;
田英;
朱蓉;
刘一锋
-
-
摘要: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富集,油水关系复杂.基于研究区大量地层水化学数据,分析了石炭系—白垩系各含油层系地层水化学垂向、平面分布特征,并结合地质背景,对红山嘴油田进行解剖,探讨了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气保存之间的关系.研究区纵向上从深到浅、地层由老到新,地层水矿化度逐渐减小;平面上,石炭系—白垩系,地层水矿化度高值区呈现从西北缘逐渐往盆地内部迁移的趋势.盆缘地区或克—乌断裂上盘等地区受地表水或大气水下渗淋滤影响较大,地层水处于自由交替循环带,分布低矿化度、低氯离子浓度的Na2 SO4型或NaHCO3型水,地层封闭性较差,通常形成稠油;往盆地内部或克—乌断裂下盘等地区,地层水处于交替停滞带或阻滞带,浓缩程度高,主要分布高矿化度、高氯离子浓度CaCl2型水,地层封闭性好,形成保存较好的中—轻质油.
-
-
-
-
李杰
-
-
摘要:
根据研究区地层水分析资料, 总结分析研究区地层水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长6段地层水总矿化度整体较高, 水质类型以CaCl2型为主, 个别MgCl2型, 其主要阳离子为Ca2+, 阴离子为Cl-, pH主要集中在6~7, 近中性, 个别呈弱酸性.通过计算研究区地层水的钠氯系数、氯镁系数和变质系数相关系数, 分析地层水各系数, 表明研究区油气形成与保存条件好, 并且其储层封闭良好.%Based on the data of formation water analysis in the study area,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ormation water in the study area a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salinity of formation water in Chang 6 oil formation is relatively high, the water quality types are mainly CaCl2 type and individual MgCl2 type.The cation is Ca2+, the anion is Cl-, and the PH is mainly concentrated between 6 and 7, nearly neutral, and the individual is weakly acidic.By calculating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sodium chloride coefficient, the chlorine and magnesium coefficient and the metamorphic coefficient of the formation water in the study area, the coefficients of formation water are analyzed,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oil and gas formation and storage conditions in the study area are good, and the reservoir is well sealed.
-
-
-
姜磊;
邓宾;
叶玥豪;
刘树根;
梁霄;
孙博;
唐玄
- 《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摘要:
裂缝是最重要的油气水渗流和运移通道.中国南方地区普遍经历了深埋藏、强隆升和强变形,即强改造作用,导致对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富集和保存的重大调整和破坏,因此基于裂缝系统及其相关脉体分形学、拓扑学、流体地球化学等定量-半定量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际勘探价值.本论文以川东构造带典型箱状构造—武隆接龙场箱状背斜展开典型构造样式研究,以其揭示典型构造样式、构造变形、抬升剥蚀量、脉体分形学、拓扑学、碳-氧-锶同位素和(古)流体活动性之间的耦合效应,从而有效揭示川东地区油气保存条件,接龙场箱状背斜地区分带/分层性脉体分形学和同位素特征揭示出不同层系或构造带内的差异性流体活动特征,尤其是上下流体的分层性揭示出背下古生界流体未与上部流体层系跨层,因此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上奥陶统五峰组黑色层系可能具有较好的保存条件,但背斜高陡翼地区强变形与较高流体活动性的耦合特征则需要特别关注。
-
-
-
-
-
-
-
-
蔡立国;
刘伟新;
承秋泉;
王守德
- 《第一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
| 2004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三叠系成岩矿物组合、成岩演化阶段以及反映成岩演化过程的粘土矿物参数进行综合分析,从三叠系排替压力、渗透率、微孔结构特征等对封盖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三叠系在以唐克为中心的地区处于成岩晚期阶段,具有一定的封盖能力.
-
-
蔡立国;
刘伟新;
承秋泉;
王守德
- 《第一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
| 2004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三叠系成岩矿物组合、成岩演化阶段以及反映成岩演化过程的粘土矿物参数进行综合分析,从三叠系排替压力、渗透率、微孔结构特征等对封盖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三叠系在以唐克为中心的地区处于成岩晚期阶段,具有一定的封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