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汉晋

汉晋

汉晋的相关文献在1932年到2022年内共计20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7篇、专利文献1728篇;相关期刊154种,包括文史哲、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贵州文史丛刊等; 汉晋的相关文献由194位作者贡献,包括陆路、陈功文、刘铁峰等。

汉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7 占比:10.70%

专利文献>

论文:1728 占比:89.30%

总计:1935篇

汉晋—发文趋势图

汉晋

-研究学者

  • 陆路
  • 陈功文
  • 刘铁峰
  • 刘雅君
  • 叶其峰
  • 吴健康
  • 宋亚莉
  • 张掖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 王子今
  • 王燕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陆路
    • 摘要: 河朔地区是汉晋北朝学术文化的繁盛区,诗歌创作亦随之兴盛。汉末建安间及东魏北齐时期以邺城为中心的创作是河朔诗歌的两次高峰期。河朔诗歌的创作实践对于形成刚健质朴的北朝诗风以及诗歌体式的进步等具有重要意义。对河朔诗歌的考析,亦为汉晋北朝诗史、北朝文学地理等研究提供相关的基础。
    • 陆路
    • 摘要: 送别诗是汉晋北朝重要的诗歌题材,而作为都城的洛阳是文士的聚集地,是送别诗重要创作中心。西晋洛阳送别诗近一半是四言体,还有些送别题材是依附于赠答诗表述之。永嘉之乱后中原世族大都南渡,洛阳送别诗创作亦趋沉寂,北魏迁都洛阳后,送别诗创作有所复兴,随着南北文化交流,五言送别诗逐步增多,北朝送别诗亦逐渐走向独立。北魏末年因战乱迁都邺城,洛阳送别诗创作再度衰落,隋代之后有所恢复。对洛阳送别诗的考述可大致理清汉晋北朝送别诗的特点和发展脉络,亦可为汉晋北朝诗史及文学地理等研究提供某些基础。
    • 王子今
    • 摘要: 自上古时代起,"礼"与"法"结合,共同成为确定社会秩序的支柱。可以看到,人类从直立行走开始支持站立与实现空间位置移动的"足",被规范了以"礼"为崇高名义的严格制度。以汉晋时期为例,关于"履"的规格设定,成为体现社会地位的表现之一。"赐带剑履上殿",是执政集团顶端人物的特权。由"孔子履"收藏于西晋武库,可知这一历史文物具有重要文化象征符号的意义。"跣足"作为礼制规定的动作,通常也表示谢罪态度。这是与身份低下者的行走方式一致的。政治制度对社会人生的全面规范,成为中国文化的传统范式。足底的"履"与头顶的"冠"同样,共同成为标志于个人身体的等级特征。
    • 王子今
    • 摘要: 自上古时代起,"礼"与"法"结合,共同成为确定社会秩序的支柱.可以看到,人类从直立行走开始支持站立与实现空间位置移动的"足",被规范了以"礼"为崇高名义的严格制度.以汉晋时期为例,关于"履"的规格设定,成为体现社会地位的表现之一."赐带剑履上殿",是执政集团顶端人物的特权.由"孔子履"收藏于西晋武库,可知这一历史文物具有重要文化象征符号的意义."跣足"作为礼制规定的动作,通常也表示谢罪态度.这是与身份低下者的行走方式一致的.政治制度对社会人生的全面规范,成为中国文化的传统范式.足底的"履"与头顶的"冠"同样,共同成为标志于个人身体的等级特征.
    • 刘德凯
    • 摘要: 利用考古学基本的方法论,可以揭示汉晋时期马蹄形带具的制作、流通、使用和埋葬这一动态过程.该类带具发轫于北方草原,西汉中期汉帝国开始制作,并逐渐采用了西亚的焊接技术.出于羁縻的目的,西汉时期专门将该类带具分配给边郡统治层.东汉以降,马蹄形带具融入帝国内部的舆服制度中,并演变为用于随葬和祭祀的礼制器物.
    • 邱敬媛
    • 摘要: 翼兽形象在我国出现时间早,运用范围广,形象随时代发展和地域差异而不断变化。文章选取新疆地区出土的汉晋丝织品中的翼兽图案,将其与西亚、欧洲等地格里芬神兽的造型风格和设计元素进行对比研究,认为两者在羽翼造型语言上可能存在文化上的联系。新疆地区汉晋丝织品中的翼兽形象在融合本土文化、外来文化和当地动物形象的基础上,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翼兽形象体系。
    • 李斌
    • 摘要: 我国古代先民很早便开始采捕珍珠。先秦以迄西汉中期,出土珍珠的墓葬或规模宏大,或随葬品丰富,反映出这一时期珍珠作为昂贵奢侈品流通的属性。而西汉中晚期以来,尤其是东汉时期,珍珠较多地在中小型墓中出现,表明珍珠的消费群体逐渐扩大。随着岭南珍珠开采和贸易的兴起,合浦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先秦至汉晋时期,珍珠被广泛应用于装饰、丧葬、美容等领域,并被人们赋予一定的文化含义,从而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生活。
    • 莊小霞
    • 摘要: 《長沙尚德街東漢簡牘》184號名刺簡載“漢昌待史”之“漢昌”,應指東漢時期長沙郡屬縣漢昌縣,而非整理者所言指中山國漢昌縣。由此進而指出漢晋時期名刺、名謁簡的官爵及郡縣鄉里(籍貫)的地名書寫存在一定範式:根據使用環境(郡國内外)、適用對象(郡國内外人士)、是否同籍熟識等,名刺、名謁簡在書寫官爵及郡縣鄉里(籍貫)根據實際情况决定是否省缺郡國名。
    • 陆路
    • 摘要: 皖地处于"吴头楚尾",是文化交融的重要区域。沿淮地区是皖地较早开发的区域,早在汉代就有淮南王文学集团,沿江区域则是六朝皖地诗的主要创作地。现可知汉晋六朝时期约有40余位诗人(包括无名氏)在皖地留下近90首诗歌。对汉晋六朝皖地诗歌的系统考述,可为该时期皖地文学、文学地理的研究提供基础。因皖地的特殊地理位置,该研究还有助于深入探讨六朝荆杨政治文化交流等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