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0年内共计141篇,主要集中在教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统计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1篇、专利文献20622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云南教育: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论坛、贵州教育等;
求平均数的相关文献由147位作者贡献,包括沈长生、向磊、孙玉等。
求平均数—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0622篇
占比:99.32%
总计:20763篇
求平均数
-研究学者
- 沈长生
- 向磊
- 孙玉
- 张新春
- 张裕
- 张齐华
- 曹祖恩
- 李志军
- 李瑞龙
- 玉均丽
- 王锁国
- 申建春
- 苑成存
- 薛红云
- 袁仕理
- 许华庚
- 邓秀云
- 马大庆
- 于文海
- 任建波(实录整理)
- 侯强
- 傅佳志
- 冒金彬
- 刘全祥
- 刘意竹
- 刘洪志
- 刘继光
- 刘莉
- 刘萍
- 刘雅文
- 吕洪芹(评析)2
- 吴国和
- 吴婷婷
- 吴毅松
- 吴玉娟
- 周子太
- 周忠益
- 周波
- 周玉仁
- 唐彩斌
- 姚顺姬
- 孟庆甲
- 宋煜阳
- 宋贺彩
- 宗序连
- 宗黎黎1
- 尹远仁
- 岳全才
- 崔毅锋
- 张军1
-
-
薛红云
-
-
摘要:
游戏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助推器",本文基于"求平均数"问题的教学,着重论述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游戏融入其中,从而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以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
-
薛红云
-
-
摘要:
游戏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助推器",本文基于"求平均数"问题的教学,着重论述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游戏融入其中,从而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以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
-
赵雨生1
-
-
摘要:
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中“平均数”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平均数这个概念,也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用一个数据去代表一组数据,是对虚拟数的第一次理解。因此本节课学习目标如下:①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②经历对数据的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过程,获得从一组数据中选取代表的经验,感受同一组数据有多种分析方法,初步感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
-
-
李付晓1
-
-
摘要:
“教什么”是对教学内容的理性思考和本质挖掘,教什么定位不同,教学目标就会不同,教学效果也就不同。因此,要准确地定位“教什么”,把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那么,“平均数”这节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呢?是把平均数当作一个知识点来讲,把计算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吗?站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这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思考教学:概念理解、统计理解、算法理解,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求平均数的方法,感悟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
-
张军1
-
-
摘要:
教学内容:西师版义务教育数学四年级下册P87例1。教学目标: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渗透初步的统计思想,体会统计的作用与价值。
-
-
颜春娅(执教)1;
吕洪芹(评析)2
-
-
摘要: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4~96页。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养成勇于探究、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2.在移一移、画一画、算一算的过程中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在观察、操作、提问、说理的过程中发展有条理、有逻辑的思维习惯与表达能力。
-
-
宗黎黎1
-
-
摘要: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单元第1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设计思路: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但有时候感觉一节数学课跟现实生活脱节,纯粹是为了研究数学而学数学,这样的数学课容易抽象难学.在小学阶段,很多数学课可以跟生活紧密相连,从生活中找到数学问题,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平均数”一课:平均数的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通过设计小组对抗,在对抗中发现班里的第6小组有4名成员,而第1小组只有3名成员,这样比小组成员读书的总数就不公平了.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比赛中发现比总数不公平了,要比平均数.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并相信学生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
-
-
玉均丽
-
-
摘要:
"为教之道在于导,为学之道在于悟."思考是教师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黄爱华老师的"大问题"教学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空间.文章细品黄爱华老师执教的《求平均数》一课,深刻体会"大问题"教学中学生的"思"、学生的"探"、教师的"导"以及师生精彩"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