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气藏形成

气藏形成

气藏形成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61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12416篇;相关期刊19种,包括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地球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四届西部石油地质实验技术研讨会、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09年博士后学术论坛、第六届全国油气运移学术研讨会等;气藏形成的相关文献由48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洪林、王红岩、付金华等。

气藏形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5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12416 占比:99.95%

总计:312575篇

气藏形成—发文趋势图

气藏形成

-研究学者

  • 刘洪林
  • 王红岩
  • 付金华
  • 周兴熙
  • 孙斌
  • 宋岩
  • 徐子远
  • 李剑
  • 李景明
  • 杨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雨; 姜鹏飞; 张本健; 肖笛; 汪华; 雷程; 张亚; 陈骁; 刘冉; 李亚
    • 摘要: 以往在四川盆地西北部龙门山山前复杂构造带以冲断推覆带的勘探为主且主要集中在中深层,近期该区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发现了双鱼石构造栖霞组超深层整装大气田,并且揭示出一个油气规模成藏的勘探新领域——冲断掩伏带与前缘背冲带原地构造超深层。为了给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依据和参考,基于对生储盖组合以及圈闭等油气成藏要素的分析,总结了双鱼石构造栖霞组气藏的形成机制与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栖霞组储层受台地边缘滩微相的控制,叠合早成岩期岩溶与白云石化作用改造,形成以溶蚀晶间孔为主要储集空间的孔隙型储层;(2)栖霞组气藏天然气的来源包括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泥页岩和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泥灰岩,该区规模发育下寒武统与中二叠统优质烃源岩,为气藏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气源;(3)栖霞组储层与寒武系、二叠系烃源岩组成“下生上储”和“自生自储”的近源高效源储组合,烃源断层有效沟通源岩和储层,其上发育茅口组泥灰岩直接盖层和三叠系膏岩区域盖层,生、储、盖组合良好;(4)受龙门山推覆构造挤压作用以及双滑脱层夹持的影响,双鱼石构造栖霞组以层内原地背冲背斜构造为特征,与晶粒白云岩共同作用并形成了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不同构造高带上的钻井属于同一个压力系统,展现出整装气藏的特征,含气面积合计达到1900 km2。结论认为,较之于冲断推覆带,原地构造超深层构造变形弱,断层在沟通下部烃源岩的同时又未破坏圈闭的封盖性,油气早期成藏后得以稳定保存至今,这是双鱼石构造栖霞组天然气能够规模成藏的关键。
    • 梁兴; 单长安; 李兆丰; 罗瑀峰
    • 摘要: 四川盆地南部筠连山地煤层气田是中国南方首个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煤层气田,也是中国除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之外的第三个煤层气产业基地。为了给我国南方其他地区的煤层气勘探开发提供指导和借鉴,总结了该山地煤层气田的勘探历程及有效开采经验,归纳了其创新形成的地质勘探理论和开采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①该煤层气田目前投产井已达450余口,已连续5年年产气量超过1×10^(8)m^(3),煤层气产自于上二叠统含煤岩系,证明了川南地区良好的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②该区上二叠统发育30多套煤层,目前主力煤层气产层为C_(7)号、C_(8)号煤层,其合计厚度超过6 m;③煤层气储层平均孔隙度为5.33%,平均渗透率为5.057×10^(-3)mD,主要储集空间为微纳米级孔隙;④明确了构造—热演化、构造形迹、沉积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四元控气”的山地煤层气成藏理论和“宽缓向斜富气”的煤层气成藏赋存模式,向斜核部的埋深大与压应力集中使得其煤储层吸附气量较构造两翼要高;⑤针对云贵川乌蒙山构造形态山地条件下的高煤阶、薄煤层、低渗透率煤层气地质特征,探索形成了适用于山地高煤阶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五项综合评价方法与技术系列,包括构造改造型山地煤层气富气高产优选评价技术、地面地下一体化部署与滚动优化设计实施技术、工厂化优快高效钻完井技术、一体化体积压裂设计与工艺技术、数字智能化精细排采技术,并进行了工业化规模应用。结论认为,川南山地煤层气已经成功实现了规模有效开发和绿色清洁生产。
    • 梁兴; 徐进宾; 王高成; 徐云俊; 蒋立伟; 张朝; 单长安; 张介辉; 王维旭; 徐政语; 李兆丰; 梅珏; 张磊
    • 摘要: 多期次构造运动叠置的板内形变作用形成了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特殊的四川盆地外缘山地特征并带来了巨大的天然气勘探难度.为了破解复杂构造区山地页岩气勘探所面临的难题,在全面分析山地页岩气内涵及其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昭通探区太阳背斜构造浅层页岩气富集高产的规律,提出了山地页岩气的勘探思路和技术对策,进而展望了勘探前景.研究结果表明:①山地页岩气具有复杂地表地貌和地腹地质特征,构造强形变、地层年代老、热演化过成熟,页岩气整体封闭保存条件的好坏是能否成藏的关键;②该区页岩气储层非均质性强,剪切应力高且复杂,断层、裂缝带和表层溶洞发育,钻探工程实施风险大、成本高;③该区页岩气在纵向和横向上都具有较好的封闭保存条件,在页岩气储层顶底板、封闭断层的共同作用下构成了良好的三维封闭储集空间体系;④针对山地页岩气勘探挑战和油田矿权限制,提出了"走出盆地稳定区,向山地区带发展""走出五峰组一龙马溪组,实现其他页岩层系突破"主动进攻的勘探思路;⑤在践行地质工程一体化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全链条打造透明人造裂缝页岩气藏"的评价理念和全过程一体化精准管控的工作理念.结论认为,昭通探区及四川盆地外缘的残留构造坳陷区浅层页岩气资源丰富,多地钻探显示良好,具有较好的浅层页岩气勘探前景.
    • 刘显阳; 魏柳斌; 刘宝宪; 张雷; 郭玮; 张建伍; 郑杰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及其周缘形成的寒武系风化壳一直都是该盆地油气勘探重点关注的目标,并取得了重要的油气勘探突破.为了进一步加快该领域天然气勘探的进程,在系统分析该盆地西南部寒武系风化壳源储配置及圈闭类型的基础上,评价了该盆地西南部寒武系风化壳天然气勘探的潜力以及有利的勘探区带.研究结果表明:①该盆地内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是主要的气源岩,与寒武系储层形成"上生下储"型源储匹配关系;②寒武系风化壳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以白云岩晶间(溶)孔型及岩溶缝洞型为主,其发育分别受控于颗粒滩沉积微相和风化壳期岩溶作用;③寒武系风化壳圈闭类型主要为岩性—地层圈闭,形成于燕山期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抬升的构造背景,上倾方向存在着岩性及地层遮挡的地质条件,有利于天然气近距离运移与聚集成藏.结论认为,该盆地西南部中央古隆起东侧环县—正宁地区是寒武系风化壳气藏的有利勘探区带,中寒武统张夏组及上寒武统三山子组是该区油气勘探的有利层段.
    • 张介辉; 徐云俊; 邹辰; 梅珏; 徐政语; 蒋立伟; 贾丹; 鲁慧丽
    • 摘要: 2018年9—11月,通过钻探Q7、Q6井,在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麟凤向斜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发现了浅层页岩气藏。该气藏具有埋藏浅、甲烷含量高、含气层段厚度大的特点。为了评价该区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潜力,通过采集Q7、Q6井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岩心样品,开展系统实验检测,综合分析了麟凤向斜五峰组—龙马溪组浅层页岩气的成藏条件。研究结果表明:(1)麟凤向斜内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为半深水—深水陆棚相沉积,分布范围广、厚度稳定;(2)热演化程度适当,保障了充足的气源供给,源储一体、自生自储的优质页岩体是页岩气赋存的有利层位;(3)纳米孔、微裂缝是有利的页岩气储集空间,赋存形式以吸附气为主、游离气为辅,页岩顶、底板盖层的遮挡作用明显,有利于浅层页岩气的成藏与保存。结论认为,早期深埋生气、晚期浅埋封存,是本区优质页岩含气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该向斜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构造,页岩气不易逸散,有利于页岩气的长期稳定赋存,是下一步页岩气勘探的目标区。
    • 陈孔全; 李君军; 唐协华; 沈均均; 王鹏万; 彭军; 孟江辉
    • 摘要: 中国南方中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具有较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但目前对于该区复杂的地质条件及页岩气勘探开发潜力的认识尚不够全面,制约了其勘探成效.为了揭示该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的主控因素,以单井储层综合评价为基础,结合钻井、测井、岩心、露头及分析测试数据,对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的沉积环境、储层发育特征及保存条件等页岩气关键富集条件进行研究,并与四川盆地焦石坝和长宁等页岩气主产区块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富有机质页岩段形成于五峰组—龙一3亚段沉积期,为深水陆棚沉积,厚度介于15~39 m,由南至北逐渐增厚;②优质页岩段储层岩石相类型以硅质页岩相为主,孔隙度介于1.60%~7.44%,储集空间以有机孔为主、连通性较好,总有机碳含量高,有机质类型为腐泥型—偏腐泥混合型,热演化程度高,含气性较好,可压裂性好;③当阳复向斜内地层保存较好、产状平缓、断裂发育少、顶底板厚度大且分布稳定,页岩气保存条件较好;④较之于长宁、焦石坝等区块,中扬子地区具有埋藏深、两向应力差较大和地层压力系数较低的特点.结论 认为,该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具有较好的页岩气富集条件,具备进一步开展勘探工作的潜力;但其高应力差、大埋深和相对较低的压力系数也给后期的页岩气经济开发和规模上产带来了挑战.
    • 刘春; 徐振平; 陈戈; 邓毅; 王俊鹏; 赵继龙
    • 摘要: 2018年12月,塔里木盆地秋里塔格构造带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中秋1井在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测试获高产工业气流,发现了该构造带迄今为止最大的整装凝析气藏.为了给该构造带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依据,在充分利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岩心、薄片、测井及地球化学分析资料,明确了中秋1大型凝析气藏的油气藏特征和气藏类型,分析了该气藏天然气成藏条件并推演其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中秋1大型气藏属于低含凝析油凝析气藏,天然气为煤成气,主要来自区内侏罗系腐殖型煤系烃源岩;②该构造带能够形成大型油气藏的有利地质条件是三叠系和侏罗系发育的两套巨厚高演化烃源岩、白垩系发育的大型辫状河三角洲规模有效砂岩储层、喜马拉雅晚期以来的构造活动形成的大规模楔状叠瓦构造圈闭、古近系和新近系巨厚膏盐岩形成的优越保存条件,以及油气生成与圈闭形成的良好时空匹配;③该气藏具有先油后气、晚期快速气侵聚集成藏的成藏模式,总体上是一个“早期聚油、晚期气侵、改造调整、快速成藏”的成藏过程.结论 认为,该构造带油气成藏条件优越,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
    • 何希鹏; 何贵松; 高玉巧; 张培先; 卢双舫; 万静雅
    • 摘要: 四川盆地东南部及其盆缘转换带(以下简称渝东南盆缘转换带)是中国常压页岩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为了总结该区页岩气地质特征及其富集高产规律,利用物探、钻井、测井及分析测试等资料,从沉积建造、构造改造、生产特征等方面分析了该转换带南川—武隆地区的页岩气地质特征,并与焦石坝区块的超压页岩气进行对比,探讨了该转换带常压页岩气的富集高产主控因素和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相对于焦石坝区块,该转换带页岩孔隙度偏低、微裂缝更发育、吸附气占比高、两向应力差异大、地温梯度较低、地层压力系数低、初期产液量大、返排率高;②该区常压页岩气富集高产主要受富碳富硅富笔石页岩、有机孔隙和构造应力场“三因素”的控制——受深水陆棚相控制的富碳富硅富笔石页岩是页岩气富集的基础,有机孔隙是页岩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构造应力场是页岩气高产的关键因素;③该转换带常压页岩气可分为背斜型、向斜型、斜坡型、逆断层断下盘型等4种成藏模式,并明确了不同模式页岩气富集高产特征.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丰富了常压页岩气富集高产地质理论,为复杂构造区常压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支撑.
    • 文龙; 杨跃明; 游传强; 张玺华; 彭瀚霖; 王文之; 罗冰; 罗文军
    • 摘要: 近期在四川盆地川中安岳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发现了大气藏,持续深化优质储层展布规律、源储配置关系等地质认识,对拓展该区的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对川中—川西地区灯影组层序格架特征、沉积充填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沉积过程对储层发育和分布、源储配置关系等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德阳—安岳古裂陷总体上呈北西向展布,具有北宽陡、南窄缓的形态特征,且存在灯二期、灯四期2个裂陷边界,其中灯二期裂陷在德阳—内江一带呈“U”形展布;②灯影组可划分为4个III级层序(SQ1~SQ4),SQ3时期,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可识别出完整的海进超覆和海退进积沉积反射结构,发育灯四段早—中期台缘带;③古裂陷在震旦系沉积之前就已有雏形,前震旦裂谷的继承性活动影响了震旦系的沉积充填及岩相展布;④SQ2、SQ4时期分别形成的灯二、灯四段裂陷边缘以及SQ3时期形成的灯四段早期台缘带是优质储层的有利分布区带;⑤环古裂陷下寒武统烃源区的灯二、灯四段边缘均具有侧接式源储配置关系,古裂陷东侧向川西北延伸的边缘带具有较好的天然气成藏潜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