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气体分离

气体分离

气体分离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3年内共计2710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工业经济、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2篇、会议论文127篇、专利文献348622篇;相关期刊261种,包括低温与特气、功能材料、膜科学与技术等; 相关会议82种,包括第四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第十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第六届全国膜与膜过程学术报告会等;气体分离的相关文献由449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同华、曹义鸣、李琳等。

气体分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92 占比:0.28%

会议论文>

论文:127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348622 占比:99.68%

总计:349741篇

气体分离—发文趋势图

气体分离

-研究学者

  • 王同华
  • 曹义鸣
  • 李琳
  • 贺高红
  • 邱介山
  • 袁权
  • 邓麦村
  • 代岩
  • 张兵
  • 张春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亚涛; 刘宗凯; 董冠英
    • 摘要: 埃洛石纳米管(halloysite nanotubes,HNTs)作为一种管状的天然矿物材料,在众多领域均有潜在应用价值。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从HNTs的结构特点、表面特性出发,简要介绍了HNTs现有的表面改性方法(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详细阐述了HNTs独特的中空管状结构、大空腔、表面亲水性以及荷电性对膜的物化性质(机械性能、热稳定性、亲水性、Zeta电位)和抗菌防污能力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同时还对杂化膜中HNTs的中空管状结构、亲水性等特性在气体分子、水分子等的溶解与扩散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外,基于HNTs优良特性,重点关注了HNTs在膜分离领域的应用:抗菌、防污、油水分离、脱盐、染料分离、气体分离等。最后对HNTs基膜材料的未来可能的应用领域进行了展望,以期在增进对HNTs的认识及设计和制备新型HNTs基杂化膜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 夏雨沛; 张娜娜; 汪飞
    • 摘要: 低碳烃化合物是重要的燃料和工业原料,主要通过高级烃类的裂解和重组获得。然而,由于低碳烃在理化性质方面的相似性,传统方法难以对其高效的分离。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可以通过结构和功能的调控,实现对低碳烃的精准识别,从而获得高纯度烃类产物。本文,我们综述了功能MOFs材料对常见低碳烃分离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 吕志伟; 张步超; 张泽慧
    • 摘要: 综述了现阶段分子模拟技术在有机共价材料(COFs)膜分离领域中的运用情况.从液体分离和气体分离两个角度,展示分子模拟技术在预测COFs膜材料的性能、解释微观分离现象以及完善膜分离理论等方面的作用,同时证明COFs是一种理想的膜分离材料,探索其结构和化学性质与分离效果间的联系,指导下一代的COFs膜的设计合成.
    • 郭猛; 钱俊明; 徐荣; 钟璟
    • 摘要: 通过共聚合策略在1,2-双(三乙氧基硅基)乙烷(BTESE)中引入4,4′-二(三乙氧基硅基)联苯(BTESBPh)后制备得到复合有机硅膜(BTESE-BPh)。相对于经典的BTESE膜,BTESE-BPh膜拥有较大的孔径,使得其CO_(2)捕集能力得到很大提高。N_(2)吸附脱附以及气体渗透性能测试证实了复合膜的结构演化。使用该复合有机硅膜分离CO_(2)/N_(2)时,CO_(2)通量达2.49×10^(-6)mol·m^(-2)·s^(-1)·Pa^(-1),CO_(2)/N_(2)选择性为22.2,这在CO_(2)捕集应用中表现出极大优势。
    • 毛海棁; 金花; 李砚硕
    • 摘要: 采用二次生长法在α-Al_(2)O_(3)载体上制备ZIF-76-mb Im膜,从纳米晶种的制备、晶种层厚度的优化以及二次生长条件优化3个方面进行调控以制备连续致密的ZIF-76-mb Im膜,并使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对ZIF-76-mb Im膜进行修饰,提高膜的机械强度.使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膜的形貌结构进行表征,通过Wicke-Kallenbach方法测试所得ZIF-76-mb Im膜对CO_(2)/N_(2)二元混合物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经PDMS修饰的ZIF-76-mb Im膜对CO_(2)/N_(2)的分离系数可达15.53,对应CO_(2)的渗透率为7.98×10^(-9)mol·(m^(2)·s·Pa)^(-1).
    • 王聪聪; 王晴东; 王光华; 杨旭萌; 张利东
    • 摘要: 以褐煤为原料,KOH为活化剂和微波吸收剂,分别以常规活化和微波活化的方式一步制备褐煤活性炭。采用碘吸附值为基准指标评估其吸附性能,利用氮气吸附脱附分析其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SEM和TEM表征其显微结构,FTIR和Boehm滴定法研究其表面官能团的类型和数量。结果表明,微波功率700 W,辐照10 min,碱碳比1∶1时制得碘吸附值最高的活性炭,碘值达1425.2 mg/g,比表面积可达1369.5 m^(2)/g,孔容为1.02 cm^(3)/g,主要为微孔和小介孔;相较于常规活性炭,微波活化活性炭的表面酸性含氧基团含量明显较少,碱性含氧基团含量较多,适用于酸性气体分离
    • 刘亚楼; 乔力伟; 肖俊贤; 宋欣洋; 彭湘华;
    • 摘要: 刘亚楼乔力伟肖俊贤宋欣洋彭湘华安阳工学院飞行学院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摘要:以NASA SC(2)-0412超临界翼型为研究背景,采用流体仿真软件Fluent对不同攻角下该机翼截面的流固耦合流场进行二维数值模拟计算,对得出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翼型在攻角为10°的情况下达到临界攻角,在攻角为9°时机翼尾部开始出现气体分离现象,11°时机翼阻力系数急剧增长,机翼尾部出现严重的气流逆流区后机翼进入失速状态;Fluent与Profili结果相吻合,应用中可以用Fluent对机翼进行失速角度模拟分析。
    • 黄彦昊; 张超; 曾令勇; 何溢懿; 李宽; 余沛峰; 罗惠霞
    • 摘要: 双相混合导体透氧膜在高温条件下是一种兼具氧离子和电子导电性的无机陶瓷材料,可以从含氧气源中高效分离氧气,在富氧燃烧、纯氧制备、固体燃料电池等高温需氧行业备受关注。其中,将双相混合导体透氧膜与富氧燃烧耦合有助于捕捉CO_(2),减少CO_(2)排放,是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实际应用环境中,CO_(2)可能导致双相混合导体透氧膜结构破坏和透氧性能下降,所以要求其具备优良的抗CO_(2)性能。介绍了双相混合导体透氧膜工作原理和抗CO_(2)性能的影响因素,以及近年来单相、双相抗CO_(2)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的研究进展。同时,阐述了双相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在水分解产氢耦合和甲烷部分氧化等领域的应用进展,证明该材料可以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利于CO_(2)减排和再利用。最后,总结并展望了抗CO_(2)双相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杨中贵; 周历科; 张勇; 胡旭
    • 摘要: 变压吸附作为一种新型的气体吸附分离技术,在工艺设备操作中具有灵活性、智能性、节能性等特点。在计算机计算性能的提升中深入变压吸附气体分离技术研究,变压吸附工艺在对于氢、氧、氮等气体提纯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进展。文章将对于变压吸附气体分离技术的变压吸附气体分离技术工艺原理、变压吸附气体分离技术制作过程、变压吸附气体分离技术工艺特点、变压吸附气体分离技术工艺技术的应用以及展望进行阐述。
    • 孟伊
    • 摘要: 二维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由于具有层状堆积结构,构筑单元丰富、孔道规整且精确可调、易于修饰功能基团,具有良好的化学、机械和热稳定性能,相较于其它晶体材料,二维共价有机框架在制备气体分离膜时的成膜性更好,有望制备成超薄膜。本文从二维共价有机框架膜的制备、性能改善及气体分离应用研究三个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