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乐团
民族乐团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352篇,主要集中在音乐、戏剧艺术、舞蹈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2篇、专利文献593篇;相关期刊137种,包括中外文化交流、星海音乐学院学报、琴童等;
民族乐团的相关文献由241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凡夫、嘉丽、戴音等。
民族乐团
-研究学者
- 周凡夫
- 嘉丽
- 戴音
- 刘云
- 宋文信
- 宋璎芮
- 张学琴
- 曹绍德
- 本刊讯
- 李美玲
- 李英
- 李超
- 杨映
- 王勇
- 王敏
- 王甦音(图)
- 田宇
- 申申
- 鲁婧
- 黄锦培
- 三午
- 东月
- 乔羽
- 于庆新
- 于怡鸣
- 于新冶
- 任明
- 何任远
- 何华
- 何平
- 何艳珊12
- 余倩
- 余德育
- 余沁毓
- 俊奎
- 傅莎
- 冉诗雨
- 冯光钰
- 冯绍南
- 刁艳
- 刘为霖
- 刘墨
- 刘小明
- 刘建芳
- 刘文科
- 刘淼
- 刘秋晨1
- 刘红庆
- 刘航
- 卓婕
-
-
-
-
摘要:
王昌俊,青年竹笛演奏家,湖南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四级演奏员,国防科技大学基层文化笛箫指导教师,中南大学民族乐团指导教师,湖南工商大学音乐学院外聘教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会员,湖南省音乐家协会笛箫葫芦丝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沙市音协笛箫协会副会长.
-
-
段茹
-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宁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在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民族器乐艺术在作品创作、演奏传承、教育教学、音乐活动等方面呈现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兴盛活跃的崭新局面,其中宁夏民族乐团的建设与发展是本地区推广、传承中国民族器乐艺术的重要环节。本文以宁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两支职业民族乐团、两支高校民族乐团、两支中学民族乐团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各民族乐团的演出活动简史、演奏人员构成、演奏业务水平、演出作品特点等方面的主要概况,观察宁夏民族乐团发展的现状,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并给予建设性的意见。
-
-
余沁毓
-
-
摘要:
20世纪末,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音乐家赴海外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国新型民族管弦乐队随之传至海外,得以进一步发展。至今,全球众多顶尖高等院校都拥有建立在该校音乐学院基础上的中国新型民族管弦乐队。其中,澳国立大学、墨尔本大学和悉尼大学作为澳大利亚的三所顶尖高校,均于21世纪初在校内以中国民族乐器课程的开设为基础,成立了中国新型民族乐团,并常年活跃于校内及其所在城市。三所高校的乐团独具特色,为在澳的各族人民了解和认识中国民族音乐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视角,也向他们更完整地描绘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整体形象,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海外华胞对本民族的身份和文化认同以及澳大利亚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此类专业院校中音乐团体的发展,在中澳文化音乐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过去还是未来都为增进中澳的文化交流、民众间的彼此了解贡献出了重要力量。
-
-
王晓光
-
-
摘要:
荣耀的背后是艰辛当经久不息的掌声如潮水般响彻在长沙音乐厅,国家一级演奏员、农工党党员蔡霞长舒了一口气。此时此刻的荣耀、欣慰和鼓舞回报了她经历的一切艰辛。当大家知道那天在长沙音乐厅举行的音乐会的主角是一位名叫李朋奇的盲人二胡演奏家,且现场有1位钢琴艺术指导、1位扬琴演奏家、15位二胡专业老师以及长沙交响乐团、湖南民族乐团的演奏家们甘当“绿叶”为之衬托的时候,大家便纷纷品味这段艺术界的传奇故事。那精妙绝伦的表演,让很多观众和业内人士赞不绝口。
-
-
李瑶
-
-
摘要:
二、现、当代阮音孔的改制与变迁考析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郑觐文在上海创办的大同乐会共仿制了163种乐器13,其中就包括一件摹仿宋代形制的阮14,该阮面板上没有音孔15。无锡华光国乐团(今无锡市华光民族乐团)的王仲丙、黄宏若、陆洪超等人于1946年前后,在杨荫浏指导下,以唐制阮为基础对阮进行改制,其形制与今天的阮大致相同,但面板上未开设出音孔,后来该院曾做过开音孔的试验16。
-
-
-
-
摘要:
全过程育人工作到家找准学生需盼求、急难愁,聚焦加快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这个关键,实施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加强“四史”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改革,学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学院党政负责人走上形势政策与社会实践课讲台,加强课堂阵地建设。贯彻“五育并举”,以“学生党建”为龙头,构建贯穿两段(入学与毕业)、重视日常的教育链条,打造“榜样的力量”“成才大讲堂”“新双心”“诚信状”等思政品牌;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突出精神鼓励,淡化物质色彩,设立全面激励发展计划;推出体育育人工作方案,建设体育科普和文化长廊,实现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全覆盖;开设美育十讲、美育指导,擦亮“交响乐团”“民族乐团”“艺术节”等校园美育品牌,建设健康高雅的校园审美文化;打造以“拓展培养计划”为核心的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家务劳动、农业生产。
-
-
李超
-
-
摘要:
从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三姐》等大型山水实景系列演出,到黄巧灵导演的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等千古情系列,他们的每一部作品都以其崭新的理念和创意,抒写一方锦山秀水或一个城市的文化传奇,展示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互动的成功之路。区别于实景类和千古情系列的庞大阵容和壮观场面,如何深度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禀赋,用剧场舞台艺术的形式再现"诗和远方"完美交融的神奇魅力?江苏艺术基金2020资助项目——江苏女子民族乐团编排的大型旅游演艺与民族器乐剧《乐见西游》,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前不久,此剧一经公演,便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
-
-
王嫣语
-
-
摘要:
2020年非常特殊,举国上下共同抵抗疫情,我们在接受历史的考验,同时也用强大的实力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不平凡。南京民族乐团为此创作了《国之当康》这部艺术作品,以音乐的形式演绎了华夏儿女对祖国的美好祝福。《国之当康》由国家一级指挥家张列先生(南京民族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以及戴音女士(南京民族乐团团长兼常任指挥)共同执棒;文学撰稿则是由冯亦同(国家一级作家、著名诗人)完成;作曲者是由陈思昂先生(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杨一博先生(中国歌剧舞剧院青年作曲家)、孔志轩先生(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创作委员会委员)三人共同作曲。
-
-
车永强;
王甦音(摄)
-
-
摘要:
2020年12月,广东民族乐团携原创委约大型民族交响诗《粤海风》于广东省星海音乐厅交响乐演奏厅上演,参评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作为本次艺术节获终评入选的仅有的两部交响乐之一,一经公布立即引起各方关注。《粤海风》是广东民族乐团为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精心策划、委约原创的一部大型民族交响诗,由作曲家刘湲担纲本场音乐会的作曲。
-
-
肖志丹
-
-
摘要:
民乐合奏课程是当下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重点内容,是民族器乐专业最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课程形式一般以集中训练为主、声部训练为辅,由管乐、弦乐、弹拨乐、打击乐四个部分组成,培养器乐专业学生的多声部音乐听觉与立体音乐记忆能力,是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和音乐教育理论课程及指挥课程的延伸,也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与集体审美观和集体表现音乐能力的课程,是巩固各种乐器技能与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训课程;培养优秀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人,使其毕业后能胜任专业民族乐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