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创作
业余创作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1年内共计13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绘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9篇、专利文献1137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前线、中外文化交流、新闻爱好者等;
业余创作的相关文献由125位作者贡献,包括杨绛、刘浩歌、乔布英等。
业余创作
-研究学者
- 杨绛
- 刘浩歌
- 乔布英
- 业继
- 于侃
- 于承佑
- 于胜白
- 何敬君
- 何玉峰
- 健劳
- 元亨之
- 冯朝荣
- 凌龙华
- 刘军民
- 刘工昌
- 刘桂英
- 刘高贵
- 华炯若
- 吉维明
- 吴南星
- 吴延科
- 吴昊
- 吴步乃
- 周德彬
- 唐玉书
- 孔繁群
- 孙少文
- 小兵
- 屠传德
- 崔湘
- 廉婷
- 张世珍
- 张之遴
- 张乐朋
- 张垣
- 张琪
- 张绍九
- 张锦贻
- 徐晨岚
- 徐景权
- 徐迎春
- 德宇
- 晁楣
- 本刊记者
- 本刊评论员
- 朱晓琳
- 李丛中
- 李朝祥
- 李桦
- 李立民
-
-
刘军民
-
-
摘要:
从十几岁开始,他便在群众文化的沃土里孜孜以求、辛勤耕耘。退休后直至年逾古稀仍然没有停下手中的笔。凭着对群众文化事业的钟爱和一位老共产党员、老群文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为挖掘、保护、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劳心劳力、默默奉献。数十年来,他创作发表上演各类文艺作品近千篇(部),荣获地市级及以上表彰奖励60余次;改编的戏剧曾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业余创作评奖,荣获国家文化部嘉奖;主笔申报的多个项目入选国家、省级"非遗"名录;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文化月刊》等多家主流媒体先后采访报道了其先进事迹;曾被评为“陕西省先进文化工作者”,被洛南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标兵”“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和“首批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荣誉称号。他就是陕西商洛文化名人——吴全喜。
-
-
刘高贵
-
-
摘要:
一这辈子,能到人世走上一趟,并且磕磕绊绊地走完全程,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感恩父母,一路上栖身的房舍、走过的路桥、看过的山川风物、交际过的百色人等,甚至空中飘过的热风冷雨、路边摇曳的竹枝花影,都是生活给我们的恩赐。所以,我一直对这世界心存感激。就因为一直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我坚持业余创作,就是想用这种方式,表达我对这世界的感激之情。
-
-
-
赵光先
-
-
摘要:
每当面对那两米长的大会合影照片,我就会想起那难忘的盛会、幸福的时刻。1965年丨1月,全国青年文学业余创作积极分子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一次包括解放军在内有1000人参加的青年文学盛会。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百忙中接见了会议代表,并与大家合影留念。那一年我才23岁,作为平顶山唯一的代表出席了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会,受到了很大激励和鼓舞。至今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心潮澎湃。
-
-
胡云龙;
廉婷
-
-
摘要:
他一向注重史料的运用,认为没有第一手资料,就不会有说服力。岁月,赠予他艰辛与机遇;事业,记录了他的开拓和辉煌。朱宏启从一名业余创作爱好者,终于成为了著名的文史学者、当代纪实体人物传记作家。这条漫漫征途已走过33个春秋。业内知名专家学者谈及朱宏启时,称他为"让血脉融通历史的关东第一人"。
-
-
汤礼春
-
-
摘要:
我和妻子已相伴走过了36个春秋,年已花甲的我们依然相濡以沫,相互依偎,谁也离不开谁。每天我们手牵手地在小区里散步、晨练,小区里的人都羡慕不已,称我们是一对好夫妻。是啊,我们这对恩爱夫妻,是经历了多少生活的风风雨雨,相互搀扶着走过来的啊!
-
-
杜丽荣
-
-
摘要:
他是父老乡亲口中的“瓜娃”,部队官兵眼里的“黑马”,省委大院里的“笔杆子”,街坊邻居眼中的“高官”,青年学生信服的“良师”,同事朋友心中的“作家”。60年的人生长河,50年的为文之路,30年的从政生涯,业余创作,锲而不舍,这份精神和毅力,都润化在他那500万字的23部作品中。
-
-
于承佑
-
-
摘要:
1999年,韩国KBS电视台曾四次来黑龙江拍摄"黑龙江版画"的专题片。在一次采访中他们让我简要地描述一下"北大荒版画流派和黑龙江版画"。当时我谈论了三点:1.时间:自1958年至今,这个流派或称创作群体,走过了近半个世纪,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2.艺术家:在半个多世纪中,从1958年开始第一代版画家到现在,全省的版画家,先后有数百人加入到这个创作群体。目前这些版画家仍然活跃在创作一线。3.作品:
-
-
葛木
-
-
摘要:
那年高考,我的作文,58分。那些年,我的业余创作虽然建树寥寥,却一直坚持,从不间断。那年,我勤工俭学家教所带的一名学生,在杂志上成功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所以,迈出师大校门第一次踏上三尺讲台的时候,我不紧张。我反而有些踌躇满志—我以为,凭借如许本领,我一定能在作文教学上,所向披靡。
-
-
车甲
-
-
摘要:
正官员为何不读书?在媒体读到一位爱读书的官员感慨:"当下官员好读诗书、坚持业余创作的也少",然后憧憬:"什么时候官场充满了书卷气,成为学习型官场?"(《南方周末》2014年7月31日)我可以回答这位官员,"学习型官场"早就出现过的,例如几百年前的宋朝和一千余年前的唐朝,那可整个就是一个"学习型",从基层的知县到中央政府的宰相,多数人假如不读几本"诗书",不舞文弄墨搞